近日✊,脈脈創始人林凡登上了人民日報旗下《環球人物》雜誌,成為了“財經創業”版面的專題人物🏌🏿♀️。據悉🚈🙍♀️,《環球人物》雜誌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是中國發行量最大🐊🈷️、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綜合時政期刊之一🙋♂️。

《環球人物》此次專訪,展現出林凡這位資深學霸、清華理工男的個人風采和情懷魅力,講述和還原了林凡選擇職場社交創業的初衷🪲。從找人辦事🤳🏼、招聘應聘到建立內容體系👩🏽🦱、樹立用戶職業形象,脈脈團隊靠著“接地氣”、深諳國內用戶需求逐漸占領市場,徐小平✅、馮侖⚽️、江南春、張一鳴、王小川等著名企業家也已經入駐脈脈。

除此以外,脈脈更是成為了國內垂直職場內容的最大聚集地,很多社會熱點事件都是從脈脈發酵,就連前不久王者榮耀團隊年終獎100個月工資的信息也是從脈脈匿名交流區首發🐛,造成巨大的社會反響。
林凡指出,中國正在經歷從熟人社會往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在當今的消費增長和收入增長並不匹配的情況下👨👨👦👦,商業社會裏人與人連接的訴求正在極速增強♊️,大家都渴望有更好的職業形象和職業機遇🎪。
職場社交最核心的功能在於找人🦯,在人和人的連接上,脈脈通過大數據算法,計算出不同的用戶人群的連接需求。當沒有找人需求的時候,用戶通過脈脈也可以獲取到最鮮活最熱門的行業信息。林凡認為,以上兩點是脈脈發生的最核心改變,這也促使脈脈用戶從早期的互聯網用戶迅速擴散到如今的各行各業。
脈脈上因為有公開的身份,有人脈的關系👱🏻♂️,有各種商業的行為🚌,所以更容易判斷用戶誠信的情況🛋。一個人是否值得雇傭😴、合作、投資、融資,這一系列構成了商業社會下個人信用體系的基礎☔️。而這些所有的信息🏇🏼,現在都在脈脈上有所呈現🙍🏿♀️🙏🏽。
林凡透露,脈脈的終極願景是“為中國商業社會打造信用體系”,幫助國人“打通職場人脈”,希望中國每一個職場人都擁有線上職業形象,都擁有職業人脈網絡🫱🏼🕺🏻。對於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林凡信心滿滿🦹🏻♂️💶。

脈脈CEO林凡(侯欣穎攝)
“清華理工男🧛♂️、計算機學霸、搜狗前CTO”🧝♀️,這是《環球人物》記者見到林凡之前,腦海裏關於他的標簽📏3️⃣。當林凡快步進入采訪的會議室時,出現在記者眼前的像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程序猿”。沒想到,就是這個身材並不高大、說話輕聲細語🧝🏽、性格趨於內向的工科男,打造了目前國內最大的線上職場社交平臺。
因“社交恐懼症”而創業
林凡曾在脈脈上發過一條狀態,說“80%的中國人,都是內斂思維,不那麽外放”。自稱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他,就是那80%中的一員。他執著於創辦線上社交平臺😏,理由和臉譜網創始人紮克伯格如出一轍。“紮克伯格就是因為不太擅長線下面對面的社交,所以才做了一個線上社交平臺來解決他的需求💀,我也是一樣⚰️。”
林凡希望用自己的產品改變人們早已習慣的⤵️,基於熟人介紹、朋友推薦的職場社交模式。在脈脈這款APP上☹️🧙🏻,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公司和個人信息精確找到所需人脈🫂🧜🏻♂️,也可以通過五同(同校、同鄉、同行🧑🏿🏫、同事、共同好友)和“二度人脈”拓展關系網,打通辦事渠道🙅🏿♂️。
“我是清華畢業的👨🏼,我能認識的清華意昂可能僅限於我周圍同年級的人,或者偶爾認識的清華朋友,但是大家知道,清華的意昂規模至少有幾十萬人🧇。如果有一個社交網絡平臺🍰,能方便地查到這幾十萬意昂是哪些人,我跟他們有哪些關系可以聯系起來,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現在,林凡自己已經成了脈脈的深度依賴用戶🧑⚖️,尋找合作夥伴、尋找投資人🔥,甚至公司招聘需求都通過這個平臺來解決🤡。
脈脈的註冊用戶主要是互聯網企業🧛🏼♂️🚁、文化傳媒和金融機構人群🧑🏿🦳,也不乏一些名人入駐👨💻,比如萬通地產原董事長馮侖就是脈脈的活躍用戶👨👨👧👧。林凡在今年初的亞布力論壇上見到馮侖時,向他介紹了正在做的脈脈🌳👨🏽🎨,本想聽取馮侖的意見👰🏻♂️,“沒想到馮總覺得挺有意思,後來就自己註冊了”。目前,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等知名企業家🚃、投資人都入駐了脈脈。
除了為用戶帶來人脈資源,脈脈還在為不同的企業🏃♂️➡️、個人帶來更多的優質人才和就業機會👨👩👦。林凡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僅去年,就有1600余名應聘者通過脈脈投遞簡歷並入職騰訊公司,因為他們最後都把脈脈上的認證身份改成了騰訊員工。現在,已有不少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與脈脈平臺系統對接,將公司所有招聘信息同步到平臺上🙂↔️,這為林凡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接下來,他打算重點在招聘業務上提高營收。
靠“接地氣”占領市場
職場社交網站最早興起於美國。2003年,領英(LinkedIn)上線👘,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目前註冊用戶超過5億人。領英的巨大成功也啟發了中國的創業者🐴,在此後的10多年間,天際網💱、若鄰網、大街網🤴🏿、優士網等一批本土產品紛紛湧現,領英也於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𓀋🗑。
除了創建脈脈,林凡也是大街網的技術合夥人和淘友網創始人,在職場社交領域可謂守候已久。對於即將到來的移動社交風潮,他有著靈敏的嗅覺🙀🧍。2013年🔡👩🏿🔬,林凡搶在領英進入中國前上線了脈脈🚵🏿,占據了先發優勢。盡管如此,脈脈一路走來也並不輕松🤹♂️。
領英是職場社交平臺的先驅,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脈脈因此被貼上了“中國版領英”“領英的中國門徒”之類的標簽,業界總是習慣將兩者進行對比,不乏唱衰脈脈的聲音。領英進入中國後,采取高調打廣告的形式瘋狂擴張,發展勢頭迅猛🛀,而林凡卻深信“磨刀不誤砍柴工”👨🏿🌾,盡管暫時落後於領英,還是選擇沉下心來打磨產品。
直到2015年春節前後➿,林凡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奮起直追🔖,在北上廣深投放了大量廣告👨🏻🦽,脈脈註冊用戶迎來了一輪增長高潮,與領英的差距日漸縮小。從2015年6月開始⬆️🫵🏻,競爭的天平逐漸向脈脈傾斜。林凡深諳本土用戶的需求,對產品前期的不斷打磨、完善👩🏽🍼,使用戶數量和日活數猛增。
截至今年8月,脈脈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數千萬🤼👨🏻🦼➡️,成為國內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反觀領英,由於移動化轉型不力🂠,過度依賴PC(個人電腦)端👩🏻🍼,產品功能相對單一,開始出現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
對於“中國版領英”等外界說法,林凡並不否認脈脈的理念源自領英🧕🏿,但他同時強調,脈脈在領英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提升🧞。其中一個顯著區別是🦸🏼,領英沒有很強的內容體系,而脈脈已經成為職場內容的聚集地🛀。除了類似今日頭條的定製內容推送外,很多熱點事件都是從脈脈的匿名交流區裏開始發酵👩🎨,最終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有了內容體系之後👄,用戶的表現核心是職業形象🛺👛。脈脈上的職業形象不再像領英那樣只是客觀介紹我畢業於哪裏、在哪裏工作😽,還能記錄你發表的觀點⛅️、總結的職場經驗☆,這些內容對於全面了解一個人有很大的幫助。”林凡認為,這些方面使脈脈無論是用戶活躍度🙅🏿♀️、資料完整度,還是用戶之間交流的氛圍都比領英更強。
在林凡看來🕵🏻🧄,作為舶來品的領英和其他許多國際巨頭一樣,未能打破跨國公司難以本土化的魔咒🥴。“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以失敗收場🦵🏻,本質就是產品本土化出現了問題🌼。一個產品必須貼合所在國的氛圍、文化,得‘接地氣’才能真正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行勝於言”的堅守者
說起創業圈的清華理工男👩🏿🦳,名單幾乎可以涵蓋時下各個熱門領域。一向以低調、務實著稱的“清華男”,大多技術過硬🧎、思維縝密😧、執行力強,頗受投資人的青睞🧑🏻🔬。林凡與高他兩級的師兄、搜狗公司創始人王小川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搜狗工作時,林凡曾擔任技術總監👨🏼🎨。在他看來,自己和王小川都有清華理工男典型的“行勝於言”的特質。“我們都不太擅長說,更擅長去做🏋️♂️。大家的邏輯思維都很強👨🏽🔬,但不太具備感性的號召力,不擅長調動氣氛。”
林凡很佩服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覺得那種演講感召力自己可能永遠也學不會。但同時👩🔬🖱,他也將王小川作為楷模🤞。“我最佩服他的堅持,在搜狗這麽多年,遇到很多困難都沒有放棄。這麽聰明的一個人真想做一件事🌕,一定能做好⛹🏽。”這既是對王小川的評價🐱🤚🏽,聽起來也像是對自己的勉勵🤸🏼♂️。
在創業路上👨🏻🍼,林凡已經不是一個新人,但他坦言,走得越遠越意識到還有很多欠缺之處。“創業到一定階段後🖕,會覺得自己哪方面都不好,或者說都不夠好🥇🧿。比如🥄,我覺得脈脈在戰略上還有很多不足,應該做更多的布局;在人才方面👲,跟別的公司比牛人還不夠多🧖🏿♀️;公司管理水平也不夠高,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正因如此🙆🏼♂️,林凡時刻註意讓自己和團隊保持開放的心態。“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向很多人學習🕣,不但要向公司內部,也要向外部的人學習才能提升自己。”作為CEO💂🏿♂️,他會聽取員工建議🈴,吸收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鼓勵員工有開放的格局。他希望通過這些方式,公司能不斷吸納優質人才,盡管新員工的進入對老員工的職權會有一些沖擊,但唯有這樣,整個團隊才能越來越好♌️。
今年3月⛹🏿♀️,隨著公司的擴張👲🏼,林凡把辦公室從一棟商住兩用樓房裏搬到了綠樹成蔭🚣♂️、極像大學校園的768產業園裏。“之前在樓裏辦公,各部門在不同的房間裏🫶🏻🤚🏼,會有溝通上的不便,容易割裂企業文化。現在的辦公區是平臺式的📞🎬,大家都聚在一起,文化上更融合👩🏻🦰。我希望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這在現階段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創業永遠是九死一生的事情🗞,盡管已經堅持了這麽多年,也獲得了不少的肯定🥕,但林凡仍不敢懈怠👈🏼👂。不過他明白,結果並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把一件事情做好,除了個人努力外🙄🈳,整個社會的大背景、大趨勢才真正決定這件事能做到多大的規模。”盡管有不少同時期創業者的項目已順利上市或被大企業並購😜,林凡卻似乎並不心急。“很多創業者都是帶著情懷出來的,只要你真的能給這個社會帶來一些幫助💹、改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