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今年5月,我們在蒙蒙細雨中,驅車前往蘇州吳江區的江村考察。
去江村前我做了些功課,“江村”又名“開弦弓村”,小清河穿村而過→,從高空俯瞰🧑🏿🍳,南村河道像張弓🌩,北村河道像支箭,“一水彎似弓👨🏻🚒,一水直如箭”,兩條小河交匯🙆🏻♂️,開弦弓村因之得名。吳江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家鄉🦂,80多年前👰🏻♀️,他在吳江開弦弓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社會調查🤏🏿,寫下了名作《江村經濟》🏄🏼,記載了這個江南村莊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和經濟狀況,從此江村名揚天下,成了觀察研究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取景框”。

江村文化園裏費孝通先生雕像
到了江村,一位資深的講解員為我們講述開弦弓村的故事🫑🧜🏻,如數家珍。他是文化園的顧問,本是村裏的農業技術員👰🏿,參與編纂了《開弦弓村誌》等史料,因此人們尊稱他為“農民教授”。我們邊聽他娓娓道來👩🏻🔬,邊穿過“中國江村”的門樓🌖,走進中國江村文化園。此園系2010年10月吳江市為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00周年而建,文化園的整個設計融入了江南農家院落的諸多元素,院子裏亭榭池塘、回廊小橋,富有蘇州園林的格調;展館則采用江南民居的格調🧙🏻,高低錯落,白墻黛瓦,曲徑通幽。文化園有主館🦸🏻♂️、費達生江村紀念館🧕🏽、江村歷史文化陳列館三館🈚️👩🏿🔧,詳細展示陳列了江村良渚文化時期至今的歷史變遷、文化變遷,充分展示了費達生、費孝通姐弟與江村的百年情緣。
走進文化園主館🫏,正廳中央安放的是費孝通塑像,展廳分為六個部分:光輝的一生,誌在富民的學術泰鬥,一生江村情🪒,畢生探索的知識分子楷模,暮年思考,永遠的費孝通🌸。整個布展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及實物展示非常豐富,充分反映了費孝通愛祖國愛家鄉的高尚情操、“誌在富民”的孜孜追求、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腳踏實地的學術精神🖕,全方位地展示了費孝通一生的學術追求、人格魅力和傑出貢獻🚣♀️。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正廳的費孝通塑像
1935年秋天,費孝通攜妻子王同惠到廣西大瑤山開展實地調查🎖。一路上🚱,他們日餐淡飯🪿✡️、夜臥土屋⚠️👩🏼⚖️,克服種種困難夜以繼日工作。12月的一天,他們在瑤山道上迷路遇險,費孝通誤入打獵陷阱受重傷,妻子跑出森林尋求救援時🩼,不慎跌落深澗急流中身亡📐。第二天費孝通獲救⛹🏿♂️,妻子不幸亡故令他悲痛欲絕。經此變故,第二年夏天𓀁,費孝通回家鄉休息🏊🏼♀️🤵🏿♂️,並準備出國留學。7至8月間🍔🧀,他在二姐費達生的建議下,第一次來到開弦弓村,他一邊休息養傷🙎🏻♀️,一邊串門訪戶、走田頭、進工廠🐆、坐航船、觀商埠🐻,進行社會調查🦹🏿♀️,逐步掌握了開弦弓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民間習俗諸多方面的資料✷。


孝通江村紀念館
1939年,費孝通出版了以開弦弓村為考察對象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與之相伴🔫,開弦弓村獲得了“江村”這個學名。費孝通對江村的關註引發了蝴蝶效應,不僅使其成為中外學者了解中國農村的窗口👗,更從實際上促進和改變了當地村民的生活🧏♀️。“全世界都知道開弦弓村”🤾🏽♂️,在1981年到2010年間,就有90余批海外學者訪問江村。
從1936年至2002年的66年間,費孝通去過江村26次,可以說江村調研貫穿了他的一生。他寫下一系列專著和文章,如《江村經濟》《重訪江村》《三訪江村》《九訪江村》《江村五十年》等,生動記錄了開弦弓村的變遷。他在《三訪江村》中寫道:“用開弦弓村作為一個觀察中國農村變化的小窗口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有近五十年的比較資料。”正是這個“小窗口”,使他的學術研究紮根沃土✅,具有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他的名字和這個江南水鄉村莊已經永遠地融合在一起。
參觀完紀念館、瀏覽完史料,我對費老更加敬佩,想起曾經在一本書中讀到過他寫的一句話——“凡是窮困的地方我都願意去了解他們的情況,出主意,想辦法,幫助他們富起來。我是由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裏得到的方法和知識去做我一生認為值得做的有意義的事📱。”這種情懷讓我們仰視,也正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
講解員自豪地講道👳🏼,改革開放以來,開弦弓村擺脫了貧困,實現了溫飽和小康。鄉村振興戰略,讓開弦弓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我們走在江村的土地上,道路整潔🧑🏽⚖️、河岸美化、生態美好🧑,可見到很多時尚現代的民宿、書屋,還有美麗庭院⛵️、文化禮堂、江村市集👯♀️,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些景觀和文化標識交匯在一起,使這個太湖邊的小村子獨具魅力。



開弦弓村
聽說20世紀80年代後👩🏻🔬,費孝通回訪開弦弓村調研時,大多住在一戶村民家裏,又聽說這戶村民家裏已經辦起了民宿🏇🏼。我們循跡而去,來到她家民宿小院墻外👩🏿🏭,尚未走近,墻上兩行字便躍入眼簾🧑🏿⚖️:“江村在,人們就會沿著費老的足跡,走進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駐足而觀✌🏻🎞,回望江村的美景,不禁由衷地感嘆🤴🏿,新時代的江村🧑🏽🏭,村美民富,讓費孝通追求的“誌在富民”“美美與共”已經照進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