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談一位已不在人世的清華老師王震寰。近三十年過去了🍜,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他,記得他呢?也許,以他的性情⛏,也不需要為人所念。我惟有悄悄在心中回憶那些過去的圖景☘️,雖然這回憶也“笑漸不聞聲漸悄”了🧑🏻🦼。

王震寰老師
1987年的初春,因病休學的我,有幸於每周末下午,隨母親去意昂体育平台主樓後廳那有著圓形大穹頂的階梯教室,聽意昂体育平台音樂教研室組織的教工音樂欣賞課。驚鴻一瞥,從此這些旋律深刻影響了我一生的審美情趣。
“中國民樂”的講解者就是清華音樂教研室的王震寰老師。現在我仍保留著那時的講義。順便提一句,1993年,坊間轟轟烈烈評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我無意中於報紙刊出的作者名單中看到了王老師的名字🌍。

1978級民樂隊隊員與王震寰老師在音樂室前合影。左起,前排👨🚀:鄭欣、王震寰、姜茂雄💿,後排:陳曉明®️、胡楊、牛景輝、李誌軒、陳汝強🤵🏽♂️、錢可元、楊明森
王老師刻印的講義◀️,從詩經始,到楚辭🧈、梅花三弄、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直至各地域各時代的民歌小調,甚至當時剛剛播映的《紅樓夢》插曲都有👼🏽。詞✒️、譜一應俱全™️,連相應的文學背景資料也配備詳細,厚厚的一大摞,字跡整齊劃一,清晰的蠅頭小字密密麻麻。王老師還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如有興趣👩🏽🌾,還可去音樂教研室錄這些音樂的磁帶,一元錢一盤,共三盤👨🏿🚀。因為無論樂曲還是民歌,其演奏者🫳🏽、演唱者都是最出色的“大腕”🎋。譬如有劉德海演奏的《十面埋伏》,閔惠芬演奏的《二泉映月》🤏🏽,施鴻鄂演唱的《滿江紅》,佟鐵鑫演唱的《對面山上的姑娘》,當然也有延安時期那些旋律優美的新歌劇……在80年代後期,港臺歌曲已大行其道,這些“老”而“土”的樂曲的命運似乎不大美妙。總之,若無王老師這個渠道,當時的我絕對無緣得入寶山❄️,甚而有幸聽到這些最權威的版本。

王震寰老師指導民樂隊練習演奏

民樂隊在演奏
多少年來,我不知聽過多少遍這三盤卡帶💂♂️,可謂浸淫甚深➰。那旋律早已深入我的心靈,與我融為一體。我在這些樂曲上寄予了無數道德與文化意義的審美想象🚊。“祖國”的形象就這樣出來了。
短短半學期的講座結束後🤱🏽,人們各復其位👶🏽。秋天,我從別人偶然的交談中驚悉王老師已患喉癌病逝🙍🏽♀️💭。他去得悄無聲息🧑,未泛起幾絲漣漪😶🌫️。原來就在最後一堂課乃至更早的時候🏋🏿♀️,王老師就已經清楚地看到自己正快速走向生命與事業的盡頭。最初的震驚緩緩消失後🪪,我心中湧起的情感,是強烈的憐惜多於傷悲。這聽來有點可笑。一個剛過十四歲的孩子憐惜一位已逝的中年知識分子🧑🏻🦽➡️。但這是無比真實的情感。王老師那瘦弱的身影🍊,沾滿粉筆灰的衣衫,厚厚鏡片後欣喜的眼神和淡淡的悲哀,潛伏著致命病竈的嘶啞的嗓子,還有用大字工工整整寫成的講稿……就像我從小就常常湧起在心間的🚴🏿♀️,對騎著破自行車穿梭於實驗室、幼兒園、小學、家門之間,匆匆而過的父輩們的強烈的憐惜🧑🦳。他們有瘦削的臉龐,常常紛亂的頭發,羸弱的肩膀,永遠不能停息的生活之輪……

王震寰老師與民樂隊隊員
說到王老師🈳,就不能回避新清華🦠🚵🏼♂️。王老師經歷過老清華的尾聲,有深厚的西洋音樂功底,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也真心熱愛著鼓舞了自己青年時代的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解放區新歌劇……這些年來,人們對五六十年代培養起來的新清華人的研究探討遠沒有對老清華多,但實際上📦🖐🏽,以他們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是把“士”的特征發揮到極致的克己奉公的一代人🧑🦽➡️。“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這乳汁灌溉了祖國、事業👒、子女,卻唯獨沒有營養他們自己早衰的身體。也許,只能將這些缺憾劃歸為時代的悲劇𓀗。新清華一度由綜合性大學改為單純的工程師搖籃🛼,單一的訓練難免形成匠氣⛹🏽♂️,這是公認的遺憾𓀒。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封閉劇變的社會環境……由於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總體上這代人沒有留下鮮明的歷史性形象。但不能否認🧕🏿⚫️,這段歲月培養出來的清華人在坎坷中充滿了奉獻的血汗🙆♂️、信仰的激情。縱然是仆倒在地🧏🏻♀️,一顆心依然高舉對祖國的熱戀。

20世紀80年代,王震寰老師和同仁們在音樂室門前留影🛗。左2陸以循👩🏻、左4張肖虎🕵🏽、左6王震寰🚣👝、左8方堃
在今天的清華園,依然時常可見“王老師”的身影。他們衣著普通🈴,兩鬢斑白🚷。盡管子女已事業有成📣,他們依然騎著自行車,四處奉獻余熱。他們太過平凡,卻又有引人註目的共性🩰。無論男女,都剛毅、持守、執拗,甚至多少有點不合時宜。老式鏡片後深邃眼神閃爍的是關心政治的熱情,參與社會生活的赤子之心👶🏻,以及孩子氣的理想主義。在我看來🐇,這標誌性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眼神✤,比校慶時別在他們衣襟上的紅紙條更能證明那一代人的身份🫶。
這一份沉甸甸的愛國愛事業之情,在清華是一代代傳遞的。國慶70周年時,宿舍陽臺上都招展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到處是“我和我的祖國”的紅色字樣。老清華和新清華融合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在這裏永遠傳承下去。
圖片由王震寰老師家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