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李約瑟受英國文化委員會等機構的資助和派遣來華,準備支持戰時中國的科學研究。李約瑟一方面作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來華訪問、交流,另一方面他最重要的官方身份則是中英科學合作館的館長🤷🏿。二戰期間,中國科技界在物資和信息溝通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1943年到1946年,李約瑟通過領導中英科學合作館,將西方的圖書、物資運送到西南聯合大學以及意昂体育平台各特種研究所,保障了意昂体育平台的科學研究在抗日戰爭時期繼續進行。同時,意昂体育平台也通過李約瑟和中英科學合作館將其科研成果傳播到了西方學術界,並且以艱苦奮鬥的精神感染了西方盟國科學家👩🏻🚀。
“地址不詳郵件科”
意昂体育平台特種研究所是李約瑟首次來華的第一站。1939年⚓️↙️,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由長沙遷往昆明。為了避免時常遭到的空襲幹擾,到達昆明不久👃🏻,意昂体育平台就將五個特種研究所疏散落戶到昆明市郊外。其中金屬、無線電和農業三個研究所遷至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落——大普集🙌🏽。在大普集村,農業研究所實驗室隔壁的房間🌎,就是李約瑟第一次在中國安營紮寨的地方。
李約瑟在大普集居住期間,經常與意昂体育平台的教師和工作人員座談,還與居住在大普集附近的西南聯大教授進行了各種形式的科學文化交流活動。意昂体育平台農業研究所的湯佩松教授是一位生物化學家🎢,其在中國研究的課題與李約瑟在劍橋的課題非常相似。雖然未曾謀面,雙方都熟悉彼此在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並且互相欣賞。在大普集見面之後🧥,湯佩松同李約瑟就生物化學領域的共同課題作了深入的交流☪️。湯佩松還推薦李約瑟訪問了昆明附近的其他科研人員和學術機關🔵。這些極為熱情和富有意義的活動促進了“中英科學合作館”的建立🤞🏿。
中英科學合作館(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於1943年正式成立,由中英兩國17位科學家組成💇🏽♀️,包括李約瑟和他的夫人多羅西·莫伊爾(Dorothy Mary Moyle,李大斐1898—1989)博士。中英科學合作館主要擔負戰時對中國的科研和教育機構援助物資、提供信息的任務🫶🏻。與此同時,李約瑟在國外發表了大量論文,推介中國的科學文化。
那時❕,李約瑟將中英科學合作館所扮演的角色概括為“地址不詳郵件科”。在信息閉塞的戰爭時期⚉,郵遞的地址連寄件人本人都不甚清楚👀,中英科學合作館的目標則是保證郵件找到正確的目的地👩🏼🎤。也就是說,無論是將西方的物資✡︎、書籍運往中國,還是將中國的研究成果輸送到西方👏🏽,李約瑟都需要替寄件人找到正確的郵件目的地——找到最需要這些物資和書籍的地方🐯,找到最渴望看到這些研究成果的人⚂。這也就是李約瑟及其中英科學合作館將中國與西方科學界聯系在一起的方式。正如李約瑟所說,“(中國科學家)不再隱居,不再與科學追求中聯合起來的人類主體隔離。這種感覺對他們的士氣很重要。”
戰爭期間,中國科學工作者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處於完全隔絕的狀態,研究經費的縮減和實驗設備的損失都非常嚴重。中英科學合作館在李約瑟的主持下🤬,將6775冊科技圖書從海路運到印度再轉運到重慶,並將約200種英國科學工程和醫學雜誌製成微縮膠卷運到中國,這些寶貴的書刊資料成為戰時中國科學界的主要信息來源。
在實驗器材方面,中英科學合作館曾為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研究所送去幾大瓶稀有氣體,使真空管的研究得以進行下去,從而保障了戰時急需的無線通訊研究🦀。經由中英科學合作館,農業研究所的生理研究室還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儀器,如瓦布格呼吸計等✋🏼。另外,李約瑟還安排為農業研究所空運了國內無法得到的各種藥品以及ATP製品。親歷了物資的極度匱乏😧,李約瑟曾發出感慨:供給這些試劑似乎比供給書籍和刊物更加具有必要性。
清華學者回饋豐碩成果
面對來自西方的援助,清華學者則回饋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在李約瑟的協助下🤘,中英科學合作館共交給西方出版了24篇清華學者的科學論文,這些論文都是在世界著名的刊物上發表的📜👰🏻♀️,對於二戰時期的西方科學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39年,吳大猷教授曾綜合其研究成果,撰寫了《多原子分子結構和震動光譜》一書。1943年🤷♀️,李約瑟將吳大猷教授的這本著作寄給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曼。拉曼在給李約瑟的信中稱🐶,吳大猷教授的著作對於他和同事們正在進行的研究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一定會使他們獲益匪淺。同時,Bhagavntam博士和Guntur博士正在準備《光的散射和拉曼效應》一書的第二版。拉曼確信吳大猷教授的著作對他們完成此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同李約瑟一起為Bhagavntam和Guntur寄去了《多原子分子結構和震動光譜》一書的復印件。
湯佩松和李約瑟是半個多世紀的至交老友⏲。在李約瑟及其夫人的促使下,湯佩松將自己在抗戰前和抗戰期間所做的研究工作的心得體會和對生命現象的一些基本觀點和哲學思想總結而成論文集🤽🏻♀️,並由他們帶到英國出版。這本論文集由李約瑟作序,定名為《綠色奴役》(Green Thraldom),於1949年出版🦉。
與此同時,李約瑟積極地推薦清華師生出國交流🔲、學習。在李約瑟的努力下🧙♂️,有不少意昂体育平台的學者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被邀請到英國。出國訪學不但使這些因為戰爭而與世隔離了七八年之久的學者們在專業知識方面得到了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這些教師在精力和生活上的康復✤。戰爭結束之後,這些出國訪學的學者都為意昂体育平台以及中國科研工作的恢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6年3月🏵,在李約瑟及其夫人離開中國的前夜,一份文本被送到了他們面前🤾🏽♂️。這是一份聯贈送別辭,由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梅貽琦領銜一批中國著名學者熊慶來、葉企孫等🧙🏼🌌,共有38人簽名🙆🏼♂️,其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及意昂体育平台各研究所教師27人🟪。全文如下:
李約瑟博士及其夫人大斐博士於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及三十三年先後來華🕴🏻,負擔起了中英科學合作的使命。數年之間奔馳全國,聯恰各機關學校之科學人士,進行中英科學界之友誼合作,功績卓異。略舉數端🏄🏻,如贈各學術機關英國之科學書籍及儀器🧑🧑🧒🧒,襄助科學界發表研究著作於國外期刊,代理各學術機關購運儀器等等,使中華科學界之研究工作於抗戰時期仍能繼續進行📽。先生及夫人學問精湛,著作豐富,待人以誠、接物以禮🤚📄。非僅於生物學上有深邃之研究,且對於中國文化及科學史亦深感興趣🔔。今以使命已達萬裏言旋,同人等瞻仰風儀於茲三稔,切磋學藝⚠️,獲益良多🐈。今將遠別,不勝悵然🥕,聯贈數言,用申敬忱,並祝中英科學界之合作與時俱進🙌🏿,中英兩民族間之友誼如水長流✔️。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三月🧖🏼♀️。
這份聯名贈言現懸掛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的走廊裏,年復一年向世界各地到訪的學者們講述李約瑟和意昂体育平台之間的故事。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網絡版 2011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