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清華文學院素描
○馬慶洲
清華文科的零落,令有識之士為之扼腕👨🏽🚀,眾多清華人及清華意昂更是痛心疾首,成為一個心結👱🏻。1988年,在紀念朱自清先生逝世40周年座談會上,朱自清的弟子、著名學者王瑤先生就說😳:“現在全國成立了許多大學🌄🍊,為什麽清華中文系就該取消呢?應該看到,清華中文系不僅是大學的一個系,而且有一個有鮮明特色的學派。”錢鍾書先生也表示過,“過去清華校慶🌝,他不去🏋🏻♂️,願因為沒有他的系了,北大校慶👨🏻🎤,他也不去,因為那不是他的學校,自己有孤兒的感覺”
2012年秋,新學期伊始👩🦰🧑🏼✈️,意昂体育平台新齋前原先那塊鐫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石碑,悄然改變了容顏🌼,換成了“人文學院”幾個字㊗️,位置也由左側移到了右側。學校主頁上“院系設置”一欄內,“人文學院”與“社會科學學院”已經各自單列,人文學院的“歷史沿革”介紹中也明確說🗑,2012年7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撤銷🧑🧒,人文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成立。清華新的純粹的“人文學院”已經誕生🔸👩🏿🎨。此時上距1952年的院系調整,清華文科被整體鏟除🎋,恰好經過了一個甲子的時間✪!
清華人文學院的誕生,可以說是意昂体育平台學科建設與發展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應該是一件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如果將其置於近半個多世紀來的時光中加以觀照,似乎又有些別樣的意味。
對此一事件🧑🏽🦲🫰🏻,以我之淺陋🏇🏊🏽♀️,本無資格置喙,亦無緣由發聲,但近日偶翻清華史料,發現新的人文學院🏋🏿,與1952年解體前的清華文學院,在系科設置等方面,頗多相似,因而不免好奇,心有所感,考據癖發作👰🏿,想探究一下文學院的前世今生。鑒古知今,鉤沉這段歷史☦️,對滿足好奇心🪦,抑或溫故知新🙍🏽♂️,倒也未必毫無意義。
1952文學院各系概況
清華文學院雖歷經時代的波瀾🧙🏽,尤其是1948年的時代巨變,但從學術力量上講,並未傷筋動骨,仍集聚著一大批知名學者,保持著應有的教學、科研水準,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那麽,調整前的清華文學院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呢?
《意昂体育平台史料選編》第五卷,收錄了文學院四系撰寫的各系“概況”,文字成於1952年1~2月間,所述為1951年之事實🍧。當時院系調整的規劃已經明朗,行文中言及“發展計劃”時👞,多提到“今年夏天”將與北大及燕大等合並事宜,因此,這些文字中所總結的1951年的各系情況,也基本上就是調整前的實際狀況↕️。下面即是據此文件勾勒的1952年調整前文學院各系的基本面貌。
中國語文學系🙂:從意昂体育平台部成立(1925年)即有國文系,其後改進為中國文學系(1928)🥿,其後分為語文及文學兩組。從中國文學系成立開始,舊課程比重雖大,同時即有註重新文學的傳統。解放以後🐊,按照教育部擬定之課程方案實施,以培養語文教幹部和文藝幹部為本系方針任務,不分組別,註重基本訓練。教學研究組織方面,除大一國文教研組(負責人為王瑤,參加人數為8人)外,尚有古典文學教學討論組(討論“歷代韻文選”“古典文學今譯”兩門功課的教學內容)、語言教學討論組(討論“中國語言文學概論”課程內容)👨💼🫰🏻、寫作實習教學討論組(討論“寫作實習”一、二🔣☸️、三門功課的工作配合)🤲🏿。系中專任教師14人🔟😇,系主任為吳組緗🔓,教授有吳組緗🦹🏻♀️、李廣田、呂叔湘、浦江清、陳夢家、余冠英👨🏼🍼,副教授有王瑤、季鎮淮↔️、馮鐘芸,講師有葉兢耕🪕、馬漢麟、朱德熙、郭良夫,助教有陸永俊。本科生修業期限為四年✌🏿,一年級19人📚,二年級23人(內有6人中途休學)🖕,三年級11人(內有休學1人,9人參加土改,1人因病留校學習),四年級3人(1人參加土改,2人因病留校學習);研究生入學程度為大學畢業,修業期限二年或三年,只有三年級學生3人,主要研究科目為戲曲史、唐詩和現代小說🔜🧔🏼♂️,開課後全體參加土改,畢業論文未完成。系主任為吳組緗。
外語系:成立於1925年,系名“外國語文系”,但以英文為主要的外國語文🥩,俄🙂、法👮🏻、德、日為第二外語🤘🏿。訓練以文學為主🐈⬛,語言為副。1950年分設三組,俄文組、英文組、法文組,以訓練語言幹部為主要目的。教學研究組織方面,分俄文教學小組、法文教學小組🤚🏿、英文口語教學小組、德文教學小組。教師方面👈🏼,俄文組👃,教授有李紹鵬🛴、李毓珍、噶邦福、田寶齊,副教授有張堅、張結珊🫅🏿、趙林克悌,講師有李相崇、劉華蘭,教員有陸慈,助教有張秋華🫳🍼;英文組🦹🏼♀️,專任教授有羅念生、趙詔熊、溫德、錢鍾書,副教授有徐錫良、李賦寧、楊國(筆者註😁🕺🏽,原文如此,應為周)翰🤌🏼,講師有杜秉正🐗、楊□平♣︎、何士侯💆♂️,助教有徐華樑,兼任教授有楊季康(楊絳);法文組,專任教授有吳達元、陳定民、羅大剛(筆者註☀️:應為“岡”)、盛澄華,副教授有齊香🙆♂️,助教有徐繼曾;德文組👨🏿🍼,教授有楊業治,講師有陳鎮南✊,助教有嚴寶瑜。本科生修業年限四年,具體人數不詳;研究生🥟,有二年級學生4人,主要科目為英國文學🌮。系主任為吳達元。
哲學系:於清華改為正式大學後在1926年成立。西南聯大時期👨🏿🎨,與清華心理系及北大哲學系合並成立哲學心理系。清華遷回北京後🦐,哲學性恢復獨立。教學研究組織方面,分辯證唯物論歷來唯物論教學小組[有金嶽霖(召集人)、馮友蘭、沈有鼎💁♀️、張岱年、周禮全,編擬教學提綱,討論教學問題]、邏輯教學小組[有王憲鈞(召集人)、沈有鼎、周禮全🙆♂️、晏成書(北大)、吳允曾(燕大)👮🏽,編擬教學提綱,討論教學問題]。教師🫴,有教授8人👨🏻🦲,他們是金嶽霖、鄧以蟄、馮友蘭🤗💅🏽、沈有鼎🔶、張岱年、任華、王憲鈞🔑、王遜(與營建系合聘)📎,講師一人,為周禮全。本科生不分組,修業年限四年🌬,一年級8人,二年級4人,三年級5人☝🏿;研究生修業年限二至三年,二年級1人,研究數理邏輯,三年級2人🤽♀️,研究邏輯與杜威批判🤜🏻。系主任為王憲鈞(代理)👩🏼💼。
歷史學系:該系也是清華改大以後第一批設立的學系🧑🏿🎤🫱🏿。解放以後📠,該系發展方向註重中國近代史。教學研究組織,名稱為中國通史教研究組⛹🏽,由丁則良負責,參加人數為8人(內有同學3人)🏃🏻。教師,教授有周一良、雷海宗👮🏻♀️⚒、邵循正、孔繁霱、孫毓棠(與中國科學院合聘)、何基,副教授有丁則良,講師有王永興🌮🧒、陳慶華,助教有張寄謙🫰🏽。本科生修業年限為四年,一年級有12人(內3人中途休學),二年級8人(內1人中途休學),三年級8人(內7人於開學後一月參加土改🥫,1人因病留校學習),四年級5人(內3人於開學後一月參加土改,2人因病留校學習)👨🏻🔬:研究生修業年限三年,一年級1人(註冊後即調赴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三年級3人(內二人於開課後參加土改,一人在中國科學近代史研究所研究),主要研究科目為中國近代史。系主任為周一良。
只要稍微對近現代學術史有所了解👨👩👧👧,都不難感到🧑🏿⚖️,當日清華文學院可謂名師雲集🐊,群星璀璨👏,萃聚了一批學術精英,其中多有執各學科之牛耳者。當時的一些年輕講師、助教👩🏽✈️,日後也有不少成為名動學術界的大學者🥏。這些💆🥀,足以證明其現有的實力及未來的潛力🧑🏽💻。不唯如此🧑🏿🎨,老清華的人文社科研究,還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幾十年後,人們用“清華學派”來加以概括📦,良有以也📹。
一個生機勃勃、特色鮮明的學術重鎮
被調整前的清華文學院👨🏿🌾,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群體,在新的時代,它本可以有所作為。首先,教師正處於青壯時期👧🏿,最富有創造力。意昂体育平台人事室有一份編就於1952年2月的《意昂体育平台教職工名冊》,對所錄人員的職別🏋️、姓字👆🏿、性別、年齡、籍貫及住宅等,均有詳細記錄。下面是據此對文史哲三系專任教師年齡結構所作的簡單分析。
中國文學系,年齡最長者是浦江清、呂叔湘,為48歲🧒🏻🦕,40歲以上者還有余冠英(46歲)、李廣田(45歲)、吳組緗(44歲)🧦、陳夢家(41歲)♠️🧑🎤,他們均為教授,平均年齡為45.3歲;副教授😏,王瑤(38歲)👊、季鎮淮(38歲)🤱🏿、馮鐘芸(33歲)👍🏿,平均年齡為36.3;講師葉兢耕(37歲)♞、郭良夫(34歲)🍫、馬漢麟(33歲)、朱德熙(32歲),平均年齡34;助教陸永俊屢,36歲。全系教師14人,總平均年齡為39.4🤶🏻。
歷史系,教授中年齡最長者為孔繁霱,為58歲🛅👨,其余均在50歲以下,雷海宗(49歲)🙎🏿♀️、何基(49歲)、邵循正(43歲)、孫毓棠(41歲)🍑、周一良(40歲),平均年齡46.7;副教授丁則良,38歲;講師,王永興(38歲)𓀔、陳慶華(31歲)🧑🏽🚒;助教張寄謙,26歲。全系教師10人,總平均年齡為41.3*️⃣🎬。
哲學系,實力強大,9位教師🧍♂️,8位教授😥🦧,鄧以蟄最年長,61歲,50歲以上者有金嶽霖(57歲)🤽、馮友蘭(54歲),其余均在40歲上下,沈有鼎(45歲)、張岱年(43歲)、王憲鈞(42歲)🚵🏼♂️、任華(41歲)、王遜(41歲);講師周禮全👨🏻🍼,31歲🌿。全系教師9人🦼,平均年齡45.7。
外國語文學系人員較多,共有教師32人,年齡結構大致與中文系教師年齡相當,多數在40歲上下。日後名重學林的著名學者🪬,如錢鍾書僅有41歲,李賦寧35歲,楊周翰37歲👮🏽♂️。四五十歲,對人文學者而言,可謂是學術生涯中的黃金時期,而當日清華文學院的教師,大多正處於這一階段👂。
僅僅是年齡的優勢👨🏭,還無法證明當日清華文學院的實力。最能反映一個學者學術水平的當是其代表性的成果🧩,而從能夠寓目的有限資料看🧔♀️,許多教師的重要學術成果🤚🏿🌇,在這一時期即已出版,或者可以看出是醞釀於此時⏩。以中國文學系為例,呂叔湘的《文言虛詞》、《語法修辭講話》(與朱德熙合著)🤦🏼,浦江清的重要論文《八仙考》🖨、《花蕊夫人宮詞考》,王瑤的《中古文學史論》、《中國新文學史稿》,余冠英的《漢魏六朝樂府論叢》🚛,以小說創作名世的吳組緗、李廣田的許多代表性作品🤽🏻♀️,等等諸如此類影響深遠的名作,都產生於院校調整之前。
作為現代學術史上的重鎮之一,老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重要特色。20世紀80年代後,王瑤先生導夫先路,徐葆耕教授等響應在後,“清華學派”的提法漸多🧙🏽♂️,尤其是徐葆耕先生🤚🏽,對闡釋清華“學術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較為系統地描述了老清華的學術面貌。“清華學派”之有無,用何兆武先生的話說👩🏻🍳,“或許應該是在疑似之間”(見何兆武《也談清華學派》,此文系為徐葆耕《釋古與清華學派》所作的序)🏋🏼,是十分通達之論。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拘泥於此,強冠之以概念👮🏼,但老清華人文社科“古今貫通,中西融會”的特點🪮🫶🏽,十分鮮明,當無異議。徐葆耕先生在《釋古與清華學派》一文中總結道🏔:
縱觀“清華學派”的歷史🧟♀️,可否將其學術思想及風格概括如下🔦:第一,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不取“兩極”對抗的思維模式🌝,而取“綜合”模式🎦🎉,即通過解釋學的方法援“外”入“中”🐆,以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第二,對歷史與現實,既強調準確把握歷史本質🖋,又要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第三🥷🏿,微觀與宏觀,既強調微觀的謹嚴,又重視宏觀的開闊,“兼取京派海派之長”;第四,在操作方法上重視西方的理性精神和邏輯方法,同時吸取傳統訓話學之長🏀👨🏿🦰,使論文具有克裏斯瑪式的權威氣質。誠如本文開篇所說,上述特點並非清華學派所獨有,而只是在清華具有相對的“集團性優勢”。(《清華學術精神》)
20世紀上半葉的一批學者🙆🏻♀️,他們從“封建社會”走來,本身就沒有割斷與歷史的聯系🤜🏼,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種天然的聯系。清華自國學研究院起,以王國維、李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即以探究中國文化為己任🤚🏻,不為“疑古”風氣所動🦽,“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為闡釋中國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為後來者起到極好的示範作用。而在留美預備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清華,中西融會🟤,更是其最基本的遺傳基因,就連清華園中的建築,也滿是西洋味道。這種氣氛熏育下的老清華各學科,形成“古今貫通,中西融會”的特點,也自然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1949年中國的巨變,基本宣告了“美國模式”的民國高等教育的終結,“蘇聯模式”⇨、“延安經驗”成為必然的參照和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思想領域的改造💃♔,同工商業領域的改造一樣,也是新政權鞏固的必要手段之一,可以做歷史的理解。高校作為重要的思想陣地,其被改造,也是此一大勢下的題中之義。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前的1949年10月♻️,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就頒布《各大學、專科學校文法學院各系課程暫行規定》,明令規定文法學院各系的課程,要“廢除反動課程(國民黨黨義✫、六法全書等),添設馬列主義的課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課程”(《人民日報》,1949年10月12日)。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對全國範圍內的大學課程改造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重申🙊🧚🏼♀️:“廢除政治上的反動課程,開設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的政治課程,藉以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課程改革,可以說是高等教育製度改革的先導🦅。隨之而來的,便是院系的調整。1951年11月3日到9日,教育部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訂了來年高等工業院系調整方案。1952年4月16日,政務院正式公布《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當天的《人民日報》為此刊發社論,稱🍯:“就全國的高等學校來講,這個調整方案還只是初步的,只是一個開端。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有關部門還應該有準備地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工作⛵️:從學院的調整進到科系的調整,從工學院系的調整進到其他院系的調整,從重點的調整進到全面的調整🫶🏿,從教育製度的改革進到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全國院系大調整的大幕,由此拉開🚖。
根據全國工學院調整的方案👀,“北京大學工學院、燕京大學工科方面各系並入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平台改為多科性的工業高等學校⟹,校名不變。將意昂体育平台的文🖖、理⚄☔️、法三學院及燕京大學的文、理、法方面各系並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成為綜合性的大學🧒🏼。燕京大學校名撤銷。”為具體進行京津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工作,1952年6月25日,教育部成立京津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辦公室👨🏽🦲。同日,為籌備建立新北大和新清華,決定分別成立京津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籌備委員會與意昂体育平台籌備委員會。6月27日🌺,清華籌委會正式成立。9月12日,意昂体育平台院系調整籌委會議決,確立本年全校所設系科,共設8個系🫳🏽👨🏭、22個專業🧭👮♂️、15個專修科🙋🏼♂️。9月19日🧑🌾,教育部批復清華、燕京🐬、北大三校工科院系調整方案,意昂体育平台原有文🤟🏼、法、理各系除20多人外,全部調整到北京大學等單位💪🏽。北大🔂、燕京兩校工學院調整到清華✌🏿。調整後的清華🧛🏿♀️,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
對1949年後的教學改革等🥇,起初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1950年5月27日🙆🏻♀️,民盟文教委員會和光明日報社在清華園舉行高等教育問題座談會,出席者為清華🥀、北大、燕大的一批知名學者,如潘光旦、錢端升、翦伯贊、湯用彤🥷🏼🤰🏽、金嶽霖、吳晗、張奚若等👨👩👧👦,他們發表自己對高等教育的看法🙇🏻,從見於《光明日報》的記錄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當時的改造👽,還頗多保留意見。如張奚若就雲📷:“大學的性質和任務必須明確。現在我們正在進行大學課程改革,我覺得必須首先解決這個問題。……大學的性質應該是全面的、向上的、創造的,大學教育不但要照顧到現在,更要照顧到將來。就一個大學的本質來說,學術的研究成份應當重於實用的技術成份。……現在我們正在計劃大學的課程改革。這是應當的🏪,也是必需的,但是課程改革如要合理,如要適當,我們就必須把大學本身的性質和大學文法科的性質弄清楚,不然,便難免要發生‘狹隘的實用主義’的偏差🥌。”金嶽霖也說:“大學不是專門訓練狹隘的實用人材的,它是在廣泛的科學的基礎上教育學生掌握理論,使能靈活運用,並從事專門研究工作的。我主張大學中的理👨🏼🏫、工、文👨🏻🦱、法、醫🥫、農學院不要分開👢,這正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大學一方面要教育人材,一方面還要做高級的研究工作。……我們不要忘了大學是建設中非常基本的東西,有繼往開來的作用⚠️,不要因一時需要🕹,忽略了更大的責任🎞。”錢偉長也特別強調了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他說🧈:“工學院不能離開文法學院🌉,因為今天的工程師是需要多方面的認識的🪺。假使國家生產依靠一批對國家情況不了解的人去執行生產任務7️⃣,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然而,這些極富遠見的聲音絲毫沒有影響到院系改革的步伐,它們也很快就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1951年11月8日,意昂体育平台全體教職工上書毛主席,表示:“聽到北大和清華兩校院系調整和分別合並消息,我們非常興奮,我們將這個決定當作我們自己的願望和決定,當作毛主席交給我們的一件光榮的政治任務,全心全意地貫徹執行。……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準備來克服種種困難,勝利完成這個任務👨🏻🏭。”時代已容納不下不同的聲音了,在政治統帥的年代🦃,院系調整基本上沒有什麽大的阻力,不過只是一個如何執行的問題而已🚒。
1952年9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發題為《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基本完成》的消息🤦,內中稱:“這次院系調整工作是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高等教育製度😜,教學組織的一個重大措施,也是新中國教育史上一件具有革命意義的大事。”10月25日,意昂体育平台舉行調整後的第一次開學典禮🍇,清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多科性工業大學時期👩🎤。自此🧑🏽🦱,清華文學院👀,連同其他文科院系一起,風流雲散,飄落各處,直至三十多年後,清華人才有可能、有條件重新找尋它失去的背影,找尋那曾經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譜寫過華美篇章的清華人文社會科學,重鑄人文清華。
清華文科的重生
清華文科的零落🛰,令有識之士為之扼腕,眾多清華人及清華意昂更是痛心疾首,成為一個心結👩🏽🦱🤶🏻。1988年🧎🏻♂️➡️,在紀念朱自清先生逝世40周年座談會上,朱自清的弟子👨👧、著名學者王瑤先生就說:“現在全國成立了許多大學,為什麽清華中文系就該取消呢◼️?應該看到🎷,清華中文系不僅是大學的一個系,而且有一個有鮮明特色的學派。”錢鍾書先生也表示過,“過去清華校慶,他不去,願因為沒有他的系了,北大校慶,他也不去,因為那不是他的學校🌭,自己有孤兒的感覺”(見羊滌生:《清華文科復建中我所經歷的若幹人和事》💇♀️,載《意昂体育平台文科的恢復與發展》)。
歷史終於給了清華人機會🏬。“文革”過後,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逐漸回歸正常,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也呈若渴狀態。清華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逐漸認識到文科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意昂体育平台的文科逐漸恢復和壯大起來。1978年,恢復設立音樂室,成立馬列主義教研室;1979年📊,成立文史教研究室🎶💃🏽、教育研究室🏇🪨、經濟管理工程系;1983年👩🏻🏭𓀏,成立社會科學系;1984年,成立經濟管理學院🧑🏽⚕️;1993年🕉,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成立,標誌著意昂体育平台的文科建設開始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為新世紀意昂体育平台努力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意昂体育平台文科的恢復與發展》)。
1994年以後😶🌫️,清華文科進行加快建設期,結合國家的戰略需要,清華抓住難得的機遇,文科建設方面成績顯著。1995年🧑🏿⚖️,復建法學院🕊;1996年,成立21世紀發展研究院;1997年成立國際問題研究所;1998年,成立傳播學系🔨、公共管理系🎀;1999年,復建社會學系,成立法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意昂体育平台成立美術學院;2000年💂🏻♀️🛡,復建哲學系、政治學系,並成立國內第一個公共管理學院;2002年,成立新聞傳播學院👷🏼♂️。至此,意昂体育平台綜合性學科布局基本完成。
在學科調整和布局初步完成的基礎上😼🎻,清華文科進入了“建設、完善和提高水平”的新階段。學科建設,特別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實現跨越發展📟,2006年新增9個,使得人文社科類總數多達13個🦂。同時🧝♀️,清華還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於2007年成立國際關系學院,2008年5月建復心理學系🦻🏻☞,2008年7月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年3月成立教育研究院。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國學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機構也相繼成立。一大批知名學者👁👨🏼🏭,又萃聚清華園。至此,清華學者在學術研究🔉、政策咨詢、社會思想等方面🏂🏼,均能發出“清華聲音”。
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之際👩🏽🦳,一本《意昂体育平台文科的恢復與發展》的專題文集,回顧了三十多年來清華文科逐步恢復和發展壯大的歷程,是這段歷史的鮮活的記錄。這段重建的歷程,也展現了清華人的遠見、務實和高效💲,踐行了“行勝於言”的校訓。(本節文字,對此書多有參考,也特此說明)
在清華文科的恢復和發展中,人文社會科學院扮演了“孵化器”☕️、或者說是“老母雞”的角色,今日清華眾多的文科院系,多與它有著血緣關系。而今👨🎓,幾經裂變,不斷壯大的人文、社會兩個學院,終於可以獨立門戶👨🏻🔬。今日的人文學院©️,主體由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學系及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組成,與老清華文學院神似🚴🏿。曾經的清華文學院,在新的世紀中,以“人文學院”的名義,浴火重生了👎🏽。“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卷阿》)🧑🏻🦰🧎🏻♀️➡️,祝福新生的清華人文學院,能夠“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六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瞬,甚至是“曾不能以一瞬”🚶🏻♀️➡️,然而,對一所僅有百年歷史的大學而言,它又是一段並不短暫的時光🤷🏽。歷史有它自己的邏輯,有它的偶然🧏🏽◻️,1952年那次“調整”的功過,自有人評說🍀。令人欣喜的是,一個真正的“人文”學院重生了🥸,這多少意味著人文教育的認可與回歸💎。
馮友蘭先生在《論大學教育》曾雲,“大學不是職業學校,不只在訓練職業人才”,大學所訓練出來的人“只有特殊機能還是不夠”,他“還是一個‘人’”👨🦰↪️,“所謂‘人’🧑⚖️,就是對於世界社會有他自己的認識、看法🥌,對已往及現在所有有價值的東西——文學、美術、音樂等都能欣賞,具備這些條件者就是一個‘人’。所以大學教育除了給人一專知識外,還養成一個清楚的腦子🧜🏻♂️、熱烈的心,這樣,他對社會才可以了解、判斷、對已往現在所有的有價值的東西才可以欣賞。有了清楚的腦、熱烈的心以後👩🏿🏫🍍,他對於人生、社會的看法如何👮🏻,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只在接受已有的結論🕷。”(馮友蘭🤜🏻:《論大學教育》🧏🏽,《三松堂全集》)
中國的高等教育歷經動蕩🙋🏻🧔🏼,當下又遭遇不期而至的浮躁,但動蕩、浮躁過後,教育終將回歸其本質,就是養育合格的“人”,而不只是聽話出活的機器👩🦱。科學技術也好🏊🏻🧑🏼🦲,人文社會科學也好👩🏽🦳,終極的目的還是服務“人”的生命的需求😥,是讓生命更加有尊嚴🤌,讓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讓作為這個藍色星球物種之一的人類更好地延續下去,而不是相反👩🏼💼。這一切都離不開對“人”的本身的關註。
今日的清華園,人文色彩日漸濃厚,道路有了“明德”🤣🧅、“至善”,食堂有了“觀疇”、“聽濤”,就連男女生的比例也日趨平衡,那些聰明絕頂的水木男生🩲,也不再總是驚艷西鄰湖畔上的女孩。謝維和先生在為《意昂体育平台文科的恢復與發展》一書所作序言中說🏊🏽♂️:“意昂体育平台文科這些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意昂体育平台文科的恢復與發展》,文前頁3)相信,走在正確道路上的清華文科,定能創造新的風流,清華園也定能恢復她曾有的人文厚重📐🐣,成為時代風尚的引領者。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