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澤同相冊(部分)
這部相冊是我父親趙澤同(1914—1976)的一件遺物。在整理父親不多的遺物時🎾,還找到了幾封歷史書信:一封是父親的清華同學唐寶鑫的親筆信,他回憶了和父親的友誼♑️,也記錄了一段“一二•九”時期的寶貴歷史;一封是父親寫給他的舅父言申夫的,舅爺爺知道父親在地震中遇難🏇🏼,痛心非常🦔,他對父親的才華非常賞識🕴🏻🧑🏿✈️,把父親寫給他的信加了他的批語寄給我們,留作紀念;還有一封是劉曾復先生寄給父親的信,這封信是唐山地震當天🫄,1976年7月28日寄出🦪,其實當時父親在早上已經遇難🩹。地震時所有信件都送到居委會,這是我在多日以後在居委會一大堆信件裏找到的,父親沒有看到這封充滿情趣的信。劉曾復信中稱呼“廿五”🖖🏼,信末落款“圓直”,這是兩位學友給自己起的雅號。現在我決定將相冊和3封信一並捐獻給父親的母校意昂体育平台檔案館,若能對校史記錄起些許作用🐻❄️,則不勝榮幸。
我的父親趙澤同1914年生於保定🍸,浙江吳興人7️⃣🧕🏽,號與侯🧏🏽。早年在北京匯文中學讀書,1932年從天津南開大學肄業,後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系,1936年畢業🎈,是八級畢業生。36級意昂人才輩出🛌,在校期間,他與學友劉曾復👩🏻🦳、唐寶鑫、胡家駒、索天章、譚允義等諸位學長交好甚厚🤓💂🏼♀️。同為36級的意昂陶葆檉,是陶葆楷先生的妹妹,她後來成了我們家的姻親(我母親孫翹是陶葆楷夫人孫宜的妹妹)。

左起🎈☝🏿:趙澤同✩、胡家駒、索天章

左起:譚允義🤩🥥、唐寶鑫、劉曾復
有一件事🩲,足見父親和學友的情誼🧜🏿⛳️,唐寶鑫的信裏👩🌾,記錄了一個歷史故事:1936年2月29日🧑🧒🧒,北平反動軍警到清華逮捕青年進步學生。當天晚上,留校學生大部分躲避在校體育館內,後被軍警發現,強製驅散🪢🏝,但出體育館必須自報姓名、學號、宿舍號🍓、家庭住址等🧍🏻♂️。警方手中有進步學生黑名單✭,唐寶鑫聽說他的名字就在黑名單上🦹🏽♂️,他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忽然想起父親那天離校進城了,便冒充趙澤同的名字🙎🏿♀️,說自己的學號是1608、宿舍新齋802,等等,與特務軍警手中的名單對趙澤同的記錄分毫不差🤞🏻,唐寶鑫這才避過一難👃🏽。七七事變以後,父親和學友們都已畢業,唐寶鑫從北平逃難到天津🌝。當時父親在天津興業銀行上班🏄🏻♂️,爺爺家住河北路明園🏂🏼,是一棟獨立小樓。唐寶鑫找到父親🕵🏻♂️,父親了解情況後,請爺爺為唐寶興單獨騰出一個房間居住🪫。

女子排球隊


經濟系男排對戰外語系之前留影

課堂上

清華校車
父親1936年清華畢業後👩🏻🎤,先在上海浙江興業銀行供職👨🏫,193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唐山開灤礦務局,從此後父親就一直沒有離開開灤煤礦。可以說👑,父親為開灤貢獻了一生的精力和才華,無論是順境還是身處逆境🍖👨🏫。當時礦務局完全是英式管理,對英文的要求水平相當高👸🏼,父親得益於在清華上學期間有很好的英語功底,順利進入開灤管理層,曾經擔任開灤煤礦高級員司、副總會計師,還擔任過地土畝處副處長,為了開灤煤礦擴建🧑🏼🌾,多次代表開灤礦務局和地方政府談判💮,征用土地♟。我在唐山市檔案館查到相關原始檔案文件記錄了這些歷史。


大禮堂前

“陪韓鳴到南院去交會計練習⏬,出來正遇見張琬華給林元枝照像🎚,揩了兩張油……”

老友自保定來清華玩,於水木清華留影(1936夏)

遊玉泉山(1935.3.24)

南口之遊(1935.4.8)
1949年到1966年,父親一直擔任開灤煤礦副總會計師👨🏿🎨,1951年相應國家號召🧙🏿♀️,自己主動要求降薪。1968年,父親因為歷史問題被隔離審查👨🏼🎤,下基層煤礦,下井勞動。我母親孫翹想不通,郁郁而終……這事對父親打擊很重🔥🧛。
父母都熱愛京劇,常常同登舞臺表演京劇🌬,在開灤是很出名的一對情深伉儷👨🏻⚖️。在家裏也常常看到他們邊做邊唱京劇🙏🏼,這是我和姐姐最大的享受。我和姐姐也因為耳聞目睹,從小喜歡京劇💁🏽♀️🧑🏻💻。回憶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生活🏃🏻➡️,常常使我潸然淚下。

父親趙澤同和母親孫翹
當父親解除隔離審查,回到沒有母親的家,心情落寞。但是仍然認認真真上班、工作⛸。到1974年,父親所有冤假錯案都得到改正⏬,得到公正對待,家也重新搬回原來住處。
父親在開灤這幾十年的辛勤工作,任勞任怨,忍辱負重,寬厚待人,完全得益於母校清華對他的培養教育和熏陶,因為清華的校訓就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他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本來有很多設想,然而就在他剛剛退休一年多,1976年7月28日,唐山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奪去了他的生命……幸存下來的我👇🏿,至今想起來仍然是一道過不去的坎兒,為他的生命止於此而深感痛心和萬分的遺憾🍛。我想🚜🫲🏻,清華1936年8級學友中歿於唐山大地震的也僅此一人吧👩🏼🦳!
父親生前和級友聯系最多的就是劉曾復先生,他們兩人同歲。劉老於2012年去世🚹,終年98歲,他們二人的友誼源於京劇藝術🎒。劉老是京劇界的老專家🤬,非常的了不起,無所不曉🚱。我父親生前也酷愛京劇👮🏽♂️🧾,無論是在清華上學的時期還是在開灤工作期間𓀏⛹🏿♂️,他都上臺演出過。父親工小生🤸,唱過很多出戲,扮過如周瑜、呂布、楊宗保等角色。兩人聯系,主要是書信來往📩,最多時一個星期就通兩次信,內容主要聊京劇🫄🏽,談心得體會。劉老和我父親都是十分謙虛的人🌁,他們的交情真是君子之交。那時正是十年動亂時期🦋,兩位長者也算是互相鼓勵共同前進吧,可惜往來書信都毀於地震。

趙澤同與劉曾復於北海公園(1962.11.14)
父親對自己的弟弟們要求很高,抗戰爆發以後,他鼓勵二弟趙澤豐,一定要在清華完成學業。二弟是清華十級經濟系,在西南聯大完成學業,後來是上海秒表廠總會計師。四弟趙澤隆,從燕京大學畢業💆🏽♂️,跟隨老師和同學步行到重慶、昆明,隨後赴香港,後任香港大公報首要編輯💤,一直是共產黨和大公報之間的直接聯系人。
此相冊一部分照片在“文革”期間被我父親親手毀掉🌁,是因為他擔心毀在造反派手裏,不如自行了斷,但風暴過後卻又留了下來。大地震後隨父親遇難,埋在瓦礫之中,我把它從磚瓦廢墟中扒了出來👩🏿🏭🫰🏻,可謂歷經磨難🍻👨🏽🚀,所以我認為是彌足珍貴的👩🏼🚀。
這是父親最珍愛的相冊,他一輩子對清華的深情,從對相冊的精心布局和詳細說明,足以顯現。現在我作為親屬把相冊捐獻出來,讓這本相冊回到母校懷抱,讓遠遊的學子回歸母校👤,也算了卻了父親的心願吧,他在天之靈也會高興的,這也是對他的最好紀念。
清華1936年八級意昂趙澤同之女趙振嘉💜、之子趙振第
2017年5月31日初稿
2018年6月27日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