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館位於大禮堂西南🙆🏼♂️,與同方部遙相對應,是清華早期四大建築之一🧑🏽💻,建於1917年4月至1919年9月🚎,包工者公順記🦿,設計者墨菲建築師。科學館為三層建築,總面積約3550平方米🛠,紅墻灰頂,黃銅大門,門額上鐫有“科學”和“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體拼寫)。建築結構先進🚴🏽♀️,材料質地堅固。建館之初🚵♂️,這裏是學校理科教學和實驗的場所,館內開辟有設備齊全的大小教室、聲光熱力電全套的物理實驗設備,以及測量🧑🏿🔬、生物🤧、化學實驗設備。樓下設有巨型風機,可使全樓空氣流暢。 1925年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1926年秋成立物理系,設於科學館內👨🏻🏭。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擔任首位系主任🚉🧨。葉企孫先生是我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赴美攻讀物理學🧊。1921年葉企孫和導師W.duane及H.hpalmer合作測定普朗克常數 h = 6.5560.00910-27 爾格秒👨🏿🔧✊🏼,被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他獨自進行了高壓強流體靜壓對鐵鎳磁導率的影響的研究,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192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5年應聘到北京清華學校🤸♂️。他畢生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對開拓、促進我國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培育科學技術人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是意昂体育平台物理學系的創建者🏌🏽♀️,也是意昂体育平台理學院各系發展的奠基者,對意昂体育平台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大學,起了重要作用。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從一所頗有名氣而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變而為名實相符的大學。”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應該說,理學院是走在前列的🙅🏽♀️,而物理學系是這前列中的排頭兵” 。 至三十年代🤷🏼♀️,科學館已建成普通物理、熱學🫘、光學、電學和近代物理5個獨立的實驗室, 1931年時有各種儀器3000多種,價值6萬余元。其中有邁克爾遜幹涉儀,二極和三極真空管,α🐦⬛、β射線靜電計等。以後的幾年內又先後建立了X射線🌉🌆、無線電、光學、磁性研究室, 添置了水銀抽氣器👩🏼🎓、布拉格分光器、2萬高斯強磁場、50毫克鐳源等儀器和實驗條件🥑🕵🏻。 在葉企孫等人的積極倡導下💂🏻♂️,清華物理系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吸引了國內多位著名物理學家來此執教,如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霍秉權等🪫⚾️。還有歐美著名學者短期講學🕡,如歐洲著名物理學家玻爾(N.H.D.Bohr)🐧、英國學者狄拉克(D.A.M.Dirac)、法國學者朗之萬(Paul Langevin)🧑🏻🔬、美國信息論創始人維納(N.Wiener)和歐洲航空權威馮•卡門(Th.von Kármán)等都在1934~1937年間在清華講過學,使學生接觸到世界上科學發展第一線的問題和觀點🛝。物理系重視科研工作,教授們都有自己的科研課題,“系內學術空氣濃厚,師生打成一片🧎♂️,學術討論無時不在也無地不在💑,有時為一學術問題從課堂上爭到課堂下”🤶🏼。 1932年8月中國物理學會第一次年會暨成立大會在意昂体育平台科學館舉行,葉企孫、吳有訓、薩本棟等教授為領導機構成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南遷🏬。西南聯大時期,在教學🤟🏻、科研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物理系仍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1946年5月4日聯大結束,清華物理系隨校復員。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952年進行了院系調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調整去北京大學🙇🏼♀️,留下人員設立物理教研組,作為公共教研組承擔全校各系的普通物理及實驗教學✴️。 “十年動亂”期間🏂🏻,科學館這一神聖的科學殿堂被當做武鬥據點🧝🏼♂️,遭到嚴重破壞,房頂甚至被縱火焚毀。後經修復🤹🏿♀️,基本保持原狀🧑🏻🦼➡️。 為適應科學技術和學校發展需要, 實施“理工結合”教育發展戰略🧎♀️➡️,經1982年6月24日校長工作會議批準恢復成立物理系,同時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1984年,聘請中科院學部委員、當時的中科院副院長、理論物理所所長周光召兼任物理系主任。根據周光召提議, 1984年8月31日校長工作會批準🦃,物理系改名為現代應用物理系(簡稱物理系)。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理學院樓落成⛹️♂️,物理系館設在樓內🤜🏿。科學館現仍為物理系屬地。 清華物理系師資力量強,學術水平較高,是我國近代物理學發展的重要園地🙍♂️,建系79年來𓀇,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為國家的獨立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抗戰前九屆畢業生50余人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學者🥁,有的成為我國近代物理學科的開拓者和先驅,著名的有: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彭桓武🤸🏽、張宗燧🚣🏽、胡寧,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施士元👷🏽♂️、錢三強、何澤慧,力學家林家翹、錢偉長,光學家王大珩🚃、周同慶、龔祖同,晶體學家陸學善🙋🏻,固體物理學家葛庭燧,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翁文波🈴、傅承義,以及秦馨菱、李正武🕙、陳芳允、於光遠等👂🏻。在西南聯大時期,聯大物理系畢業生中,後來成為著名科學家的有😶🌫️:黃昆、戴傳曾、李蔭遠🧏🏿、蕭健、徐敘瑢、朱光亞、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等。解放後畢業於清華物理系📏、後來成為著名物理學家的有周光召🤾🏻♀️、何祚庥、唐孝威🧑🏻🦼➡️、黃祖洽、胡仁宇🤹🏻♂️、蒲富恪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清華物理系意昂中有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含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79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