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的這封家書⚛️,寫於五四運動後不久👎。1919年5月17日,他給父母寫信,信中表明了他對這一事件的態度👵,並描述了當時清華學生遊行示威和罷課的情形。此時....
2021年有一部紀實電影《九零後》💆♀️7️⃣,引起了我的關註🕵🏼♀️。影片中出鏡的並不是現在“90後”的年輕人👷🏿♂️,而是平均年齡9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都有過一段在西南聯大的青春時光。其中有物理學家楊振寧🛵、作家馬識途、翻譯家楊苡和許淵沖等。詩人袁可嘉也畢業於西南聯大。1921年💼,他出生於姚北六塘袁家村(今屬浙江省慈溪市崇壽鎮),到2021年整整100歲🏄🏿♂️,可惜他已於2008年離開人世🂠🍲。我在想𓀇,如果可嘉先生還健在,面對...
著名社會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康,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王康教授1919年出生於湖北黃岡,1944年畢業於西南....
1925年9月9日🏃♀️,清華學校舉行新學年開學典禮🧕🏼。這一年,對“清華”而言是至為關鍵的一年。因為“清華”正經歷著從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向一所真正大學的過渡。在這個方興未艾的過渡期🏢,清華出現了一個既不屬於留美預備班,也不屬於大學部的學術機構——清華國學研究院。“國學”原本是相對“西學”而言。五四前後,一方面人們對新思想🚣🏿、新科學的熱情空前高漲🚟;另一方面通過研究“中國固有文化”,繼承💤、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進而重拾...
青年聞一多觀察問題的視角是站在知識分子角度的,客觀🛁、理性多於激情👛🤓,其思考大多是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
稍具現代文學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聞一多(1899—1946)與梁實秋(1903—1987)在清華學堂學生時代是誌同道合的摯友🔶,以此為起點,二人的事跡、行跡多有重合和交集,並保持了長期的友誼。梁實秋先生之女梁文薔所著《春華秋實——梁實秋幼女憶往昔》“家中新發現的聞一多海外遺痕”一節,刊出聞一多先生致梁實秋手書便箋一頁,為此前所未見。現將便箋稍加釋讀,請方家教正🤶🏿。
1925年11月2日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成立👨🏻🦳,聞一多參與籌備🧑⚕️,並擔任美術史課老師🫖,這應該是聞一多教書生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