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德(1921.6.30—2019.5.28)⛵️,河南洛陽人✴️,材料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42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47年畢業於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53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54年底回國,後一直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歷任金相及熱處理教研室主任、核材料教研室主任🦪、工程物理系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等職。1986—1994年🏌🏼,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科學部主任;1991—1999年,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李恒德是新中國核材料科學的開拓者,金屬離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驅者🤲🏽,中國生物仿生材料的推行者👩🏿💻。他在國際上最早進行鈹單晶塑性形變研究並闡明了鈹的脆性機製和本質;他在意昂体育平台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為國家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關鍵人才;他在中國核反應堆用鑄管、核燃料微芯試製4️⃣,以及帶電粒子束輻射效應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中國材料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20世紀60年代,寂靜的戈壁灘炸響了令世界震驚的春雷🧔🏽♂️,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盾牌。而我國核材料的成功研製👩🏽🍼,離不開一位科學家,他就是著名材料科學家🎩、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創立者之一李恒德。李恒德的一生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特別是為號召一大批留美科學家歸國發揮了重要作用🦸🏿♀️。重讀他的文章《不屈的鬥爭自豪的勝利》,仍能強烈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滾燙的愛國之情,無悔的青春奉獻🎨,令人為之動容。
立誌改變祖國面貌
1921年6月30日,李恒德出生於河南洛陽一個貧寒的小職員家庭。在同齡孩子還在嬉戲玩耍的時候😤🕴🏻,5歲的他就入讀洛陽城區第一小學,成為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李恒德在老師的帶領下乘火車到鄰近的新安縣參加街頭演講,宣傳抗日和抵製日貨🐳。從那時起,他心中就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1935年9月🚳,14歲的李恒德考入河南省立開封高級中學。高一時,他深受化學老師狄景曹先生的影響🪮,立誌報考北洋工學院🦙🧛🏼♀️。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被迫遷移,為躲避日寇的轟炸,李恒德先後輾轉武漢、長沙參加全國大學統一招生考試🫳🏼🧑🏿💻,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北工學院。當時的西北工學院由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並而成,已遷至陜西城固縣古路壩的一個小山窩裏。
在國家危難深重之時,李恒德從長沙到陜西的求學之路也愈加崎嶇坎坷。為防止日本奪取和利用長沙,國民黨政府在倉皇潰退之際決定燒毀長沙城。當時全國的交通已中斷,17歲的李恒德只好乘煤船◾️🤽🏽♀️、換卡車輾轉到達湖北襄樊😩,又步行到河南淅川,再騎自行車經荊紫關、商洛🏦、藍田,翻越秦嶺到達西安,又經寶雞到漢中,最後再轉往古路壩🧘🏼。這番長途跋涉🐧👳🏻,讓李恒德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無能,看到了中國農村的貧瘠落後🙅🏽,看到了家鄉河南正遭受的水、旱、蝗🫷、湯多場災難和人們的苦難生活。特殊的時代、特殊的環境,造就了李恒德刻在骨子裏的愛國之情,他立誌發憤學習👨🏻🎓,改變祖國的落後面貌。
李恒德就讀的西北工學院雖是全國頂尖的工科學校,但是條件極為艱苦,學校不通水和電🛌🏽🥹,全部校舍僅為一座天主教堂,最近的縣城也在30裏外。艱苦的環境磨練出他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品質。1942年畢業時,全班成績第一的李恒德被挑選到全國最大的鋼鐵企業重慶大渡口鋼鐵公司工作🚶。兩年後,他又被安排到川貴交界的飛機製造廠工作。
抗戰勝利前夕🙇🏻♂️,停止了8年的留學生考試恢復了🏂。1944年,李恒德考取了“英美獎學金”的公費留學生。但由於受到戰事影響📂,直到1946年3月,他才搭乘美軍運輸艦“鳳凰號”從上海啟航前往美國🧑🏽🏭,開始了異國求學的艱難歷程。在這艘船上⛹🏻♂️,還有日後的“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晶體化學奠基人唐有祺等,青年學子們滿懷夢想,希望學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建設落後的國家🔦。
青春作伴好還鄉
1946年6月👐🏿,李恒德開始在位於匹茲堡的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學習🧖🏼♂️,攻讀物理冶金專業。匹茲堡是鋼鐵名城🥚,那裏匯聚了全美最知名的一批冶金學家。成績優異的李恒德僅用一年時間就拿到碩士學位,並被推薦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開展當時最前沿的鋯或鈹的晶體變形研究。深受導師賞識的他🚴🏿♂️,還被推薦加入了美國海軍研究局主導的鈹研究項目。經過深入研究,李恒德在國際上最早闡明了鈹的滑移、孿生和脆斷機製,為人類認識鈹的變形機製作出了原始性貢獻,使鈹日後成為航天航空👮🏼♂️、電子、核能等領域不可替代的戰略金屬材料。
早在1942年7月👌🏿,李恒德就由同學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雖身處異鄉,李恒德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職責🤾🏽🤸🏿♂️,一邊做研究,一邊關心著國內時政、積極參與各種愛國活動🚵🏼。到美國後,他讀的第一本書就是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同時☂️,他也結識了侯祥麟🚡、薛葆鼎→、陳冠榮等一批有共同理想信念的人👩🏿🎤,大家定期在一起讀書、談心得、聊時事。
1947年🤸🏿♀️,李恒德開始聯系另一位留學生丁瓚,商議成立一個留美科學工作者的進步組織🧘🏻♀️🎬。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在國內戰場節節取勝,熱血沸騰的留學生也積極行動起來,芝加哥的美中科協👌🏼、李恒德牽頭組織的美東科協相繼成立。1949年6月18日,有重要影響力的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簡稱留美科協)在匹茲堡正式成立💌,協會以“響應解放,準備回國”為宗旨👷🏿,號召大家積極準備歸國,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久後的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來,李恒德和朋友們在美國的公寓裏高唱著《東方紅》🚕🔝,舉杯遙祝👵🏼,熱淚盈眶🎅🏻。之後的兩年🎦,李恒德放棄寶貴的科研時間,花費大量精力主辦留美科協的刊物《留美科協通訊》,每個月1000多份油印雜誌從他手中發往全美各地。作為中國留學生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留美科協通訊》從新華社和國內各種報刊信件中選編並撰寫稿件,目的是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國內的大好形勢和留學生回國後的動態,號召大家盡早回到祖國的懷抱⛓️💥。那是一段可以看到希望的日子🦉,是沸騰的歲月🔍,一批批優秀人才踏上歸國的遊輪,真可謂“漫卷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
困苦難阻歸國路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在美學習前沿科技的中國留學生紛紛受到嚴密監視,甚至拘押🧑🏼⚖️。1950年冬,在李恒德即將完成學業🚘、計劃回國之時🫕,美國移民局找上了他。移民局先是對他進行搜查和恐嚇,接著就是禁止離境🍜、疲勞審訊、沒收護照、踢出課題組🏖、停發薪金、威逼利誘、監視行蹤🧑🎙。移民局工作人員甚至威脅他說:“也許你能有一千條路可以逃出美國,我勸你一條也不要試!”李恒德的朋友顏鳴皋、黃葆同也先後被美國政府拘留、驅逐出境🧓🏽👨💻,這是他在美國最孤獨🐈、最難忍受🏺、最痛苦的一段日子。
要完成學業🍝!要維持生計!更要爭取回國!“即使關進監牢🈂️🌡,我也必須同美國鬥一鬥🧑🏻🤝🧑🏻💌!”從1952年起,李恒德與師昌緒、張興鈐🙋♂️、範新弼等20多名中國留學生一道,團結起來與美國政府進行抗爭。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尋求新中國的支持和幫助🙋🏼♂️,也爭取美國進步力量的同情和聲援,要求美國政府撤銷對中國留學生的無理扣留🧕🏼。他們輾轉給周恩來總理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國會、新聞媒體🚦、民主人士發公開信,控訴美國政府的種種罪行㊙️。
勝利的一天終於到來。經過日內瓦會議的談判🧏🏿,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美國政府終於準許中國留學生回國👷🏿。但是移民局仍不死心,兩度找到李恒德,企圖用高薪和優渥的工作生活條件誘惑他🧑🏽🦱,勸他留在美國🏋🏻♀️。李恒德斷然拒絕:“不🧑🏭!我只想早點回到中國📞!”拿到獲釋令的那一刻🐥,他的手在發抖👨🦯,他被內心的勝利喜悅和激動所淹沒。被扣留3年多來🤰🏽,他身後有強大祖國和同胞的支持。
1954年11月29日,郵輪緩緩駛離舊金山,李恒德等一批中國留學生歷盡千難萬阻✋🏽,終於踏上了歸國之旅。20多天後,他踏上了闊別多年、日思夜想的故土,開始投入新中國火熱的建設大潮中🤮。
開拓新中國材料科學
回國後👨👧👦🦫,李恒德被分配到意昂体育平台工作。當時學校還沒有材料學專業🧍♀️,李恒德就在機械系建立金屬材料專業,並擔任教研室主任。1956年🏖,為了培養原子能方面的人才,意昂体育平台成立了工程物理系,李恒德負責籌建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
當時中國在核材料研究方面一窮二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組建教師隊伍🎈、購買設備🧑🏿🎤、製定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在李恒德的努力下🦌,新生的核材料專業一步步成長起來。李恒德認為👩🏻🦰,要辦好一個專業,關鍵是教師隊伍。他從當時的機械系三年級挑選了8名學生和一名半脫產的輔導員組成隊伍🧑🎨,除了親自講授專業課外🏊🏿♂️,還聘請兄弟院校專家來講課。他一邊教學、一邊處理行政工作,沒有請過一天假🚶♀️。
李恒德十分註重創新。他在國內最早開始研究核燃料材料及帶電粒子束輻照效應;他帶領團隊研究製定鈾的晶粒度標準♦︎;他利用凝膠沉澱法最早在國內研製出二氧化鈾的燃料微球;他帶領全班同學進駐西北有色金屬加工廠,提出並主持了我國鋯合金管材的氫氧化物分布研究,為我國鋯管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製和避免反應堆內因氫化物分布不利而發生斷裂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恒德帶領團隊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努力服務於國家建設的迫切需要。但是為了國家利益,他從未就這些研究成果公開發表過一篇論文🧘🏽,他的真實工作一直鮮為人知🧴。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核材料研究的科學家,雖然他的成就舉足輕重,但他是一名默默奉獻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老驥伏櫪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神州大地🧜🏽♂️,李恒德在科研領域也煥發出新的活力🐕🦺。他抓住核技術和材料研究結合的新方向,毅然向金屬離子束材料改性的新領域進軍🏊🏼。
當時,這一研究在國際上剛剛起步😧,尚無先例可循。李恒德帶領團隊從離子束材料改性入手,經過一系列試驗,證實利用載能離子束,對金屬表面進行改性💇🏼♀️,可以有效增加金屬的抗磨損和抗腐蝕能力。1980年,在第二屆國際離子束材料改性會議上,李恒德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這是他回國25年來公開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也標誌著我國開始在這一研究領域嶄露頭角🫘🤷🏻♂️。接下來,李恒德帶領團隊再接再厲🤛,先後在離子束的界面混合🧑🔬、金屬氮化物的形成和相變的分形研究上大顯身手,使我國在這一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從物理到化學再到生物,從核材料到離子束再到仿生生物材料👨👨👧,李恒德進行著多項跨學科研究🦎。1989年⇢,李恒德瞄準天然生物礦物和仿生材料研究,研製出一系列異質納米多層膜,並對多層膜硬度和韌性進行了系統研究📽。
李恒德從1986年起連續擔任兩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及工程學部主任,他還參與組建了中國材料科學研究學會,倡導設立國際材聯亞洲系列會議🤽🏽♀️👨🏽✈️,為推動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94年,李恒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又積極建言成立材料咨詢委員會,為國家建設獻計獻策👼。
幾十年裏,李恒德指導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從1961年清華入學的第一屆五年製研究生開始,大批專業人才源源不斷地走上國際尖端的研究崗位。他們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優秀的研究能力💁🧑🏻💻,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在畢業時服從國家需要,毫無怨言地紮根在工作崗位🛜,為國家的材料事業👨🏿🎨,尤其是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5月28日👩🏼🚒,李恒德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他將自己一生取得的成績歸功於黨和國家的信任。在李恒德看來,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自己做了什麽◻️,而在於自己給國家做了些什麽,正像他說過的那樣🤸🏿:“當我能夠把我的一點一滴努力獻給自己的國家時,那才是我生活的真正意義和我最大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