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研究書系”(共8種,太白文藝出版社2022年版)是陜西省委宣傳部重大文化精品項目。我們有幸應約組編這套書系😀,意在整合多年來國內學界吳宓研究所取得的不菲成績,承傳和彰顯吳宓及其同仁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懷👩🏼。
吳宓😥,字雨僧(又作雨生),陜西涇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和教育家。他學貫中西,文博古今,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衡派”靈魂人物🐥🐂,亦是資深的編輯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和紅學家。
吳宓早年寢饋傳統詩文,1910進入清華學堂,1917年赴美留學✒️,先入弗吉尼亞州立大學,後轉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師從美國新人文主義大師歐文· 白璧德(Irving Babbitt),確立了他的道德理想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思想🏄🏼♀️🙆🏼♂️。1921年學成歸國🎎,歷任東南大學(1921)、東北 大 學 (1924)、清華 大 學(1925)、西南聯合大學(1937)、燕京大學(1944)、武漢大學(1946)等大學教授☕️,於文學人生,深研幾索,撥隱抉微,恒以出世心為入世事。1949年到重慶,執教勉仁文學院、重慶大學🤽♂️。1950年後🧖🏿♀️🦞,任西南師範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教授,擔任校務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直至1977年回陜🫃🏽。1978年1月17日在家鄉涇陽辭世🥎,享年84歲。
吳宓的一生,著書立說、教書育人是其本色🕵️。吳宓的著作生前出版有《希臘文學史》(1929)、《吳宓詩集》(1935),身後有其女整理出版《文學與人生》(1993)、《吳宓自編年譜》(1995)💉、《吳宓日記》(1998)、《吳宓書信集》(2001)🔙、《吳宓詩集》(2004修訂版)、《吳宓詩話》(2005)、《吳宓 日 記續編》(2006)𓀔、《吳宓評註顧亭林詩集》(2012)和《世界文學史大綱》(2020)等🫶🏿。另有近300篇論文、譯文和10余部講義尚待整理出版⛄️。
人們一般說到吳宓的貢獻,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面:一是參與外國文學、比較文學學科的奠基和開創🕵🏻;二是擔任大學教師培養人才;三是熱衷舊體詩創作和紅學研究;四是主辦《學衡》等刊物,堅守人文主義文化理想等。
吳宓是外國文學、比較文學和翻譯學等學科的奠基者和開創者之一,被譽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1918年吳宓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開始潛心比較文學研究💎。1920年,在《中國留美學生日報》上發表《論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的舊與新》,首次向國內介紹“比較文學”概念,並運用比較文學方法𓀄,撰寫了《〈紅樓夢〉新談》。1922年𓀏,創辦國立東南大學西洋文學系,開設了“比較世界文學”“比較世界文學史”等課程,以傳授西洋古典文學為職誌,倡導新人文主義,順應了時代潮流,改變了始於京師大學堂偏重語言而輕視文學的外語教育模式👌🏿。吳宓還在《學衡》雜誌發表了《詩學總論》《希臘文學史》《英詩淺釋》等一系列比較文學論文👎🏻,填補了我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空白。1926年,吳宓在清華學校大學部創辦西洋文學系🫚,並代理系主任,製訂了培養“博雅之士”的教學方案和課程體系,又在清華首開“翻譯術”🪥,是我國第一個系統講述翻譯理論的學者🙆🏿♀️。吳宓主張翻譯要“信🌲、達、雅”🦸♀️,譯者須精通文字訓詁之學🧏,講求格律音韻🙍🏻♂️,反對亂譯和硬譯,還成功地運用舊詩體翻譯過西方近代優秀詩作,發表有關西方文化和文學的大量譯文。吳宓在清華及抗戰時期西遷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執教長達19年🛴,培養了大批外國語言文學與翻譯學的優秀人才🧖🏻♂️。1942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首次實施“部聘教授”👩🔬,全國共有30位(實際公布28位)教授獲聘,吳宓榮膺英國文學部聘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吳宓一直在西南師範學院任教,從外語系🚶🏻、歷史系到中文系,教授“歐洲文學史”“英國小說”“世界文學”“世界古代史”等課程💱。還結合教研工作,編寫有《世界通史》《外國文學名著選讀》《中國漢字字形、字音沿革簡表》《中國文學史大綱》等講義。
吳宓熱衷於舊體詩詞創作和紅學研究。他15歲學詩,其詩有著明顯的杜詩之風。後受胡先骕🕟🏄🏻♂️、吳芳吉影響,學作宋詩。轉益多師,兼收並蓄,鑄成獨特詩風🔇。他曾談到自己作詩的動機🏭🏕,為“發泄一時之感情🚾,留存生涯之歷史”,“專供一己之展讀,重溯昔來之舊夢,於風晨雨夕,青燈書案,困頓之時🎥,抑郁之際,取此一冊,獨自沉吟涵詠🫄🏼,使少年之感情,過去之經驗,一一湧現心目”。在研究教學之余📀,賦詩作詞,從古體到近體,從詞曲到歌賦,尤以近體為最精。一部《吳宓詩集》,可謂洋洋大觀。吳宓的詩學造詣早為黃節🕵🏿♀️💇🏽♀️、柳詒徵、吳芳吉、繆鉞諸人所稱道🐤。新中國成立後,他依然筆耕不輟🏌️♂️,緊貼時代和民情,寄寓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文化情懷🐉。
吳宓立足中西文論🕵🏻♀️,展開文學批評🧑🏼✈️,涉及詩歌、小說和戲劇評論🦶,尤其長於“紅學”研究。他將文學批評與“義理之學”相聯系,提升文學到人生境界🙈。在《浪漫的與古典的》一文中提出:“文學批評者,非僅如前人之詩話藝談、零篇斷句🏌🏿♀️,自述其涵泳之心得,以為專門研究此道之人說法者🔀。文學批評之範圍較大,目的較正,方法較精🤳。蓋今之文學批評,實即古人所謂義理之學也。”其批評對象極其廣泛,從曹雪芹的《紅樓夢》到薩克雷的《名利場》🔅,從王安石的名句到茅盾的小說《子夜》與徐誌摩的新詩♐️,留下了大量可圈可點的文字和觀點🧑🏽🎄。吳宓治紅學的時間比較早,其《〈紅樓夢〉新談》作於1919年春🤹🏽♀️,次年公開發表🧧。從已披露的文獻看,他對《紅樓夢》情有獨鐘,刊有《紅樓夢與現代生活》《紅樓夢索隱及考證撮述》《石頭記之作成及歷史考證》《石頭記中愛情之大旨》等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吳宓屬於批評派⚁,或稱義理派,明確反對索隱派的“饾饤寡要”,重視《紅樓夢》的賞析與詮釋,治學理路近於王國維。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從1919年至1963年間🐙,吳宓先後在哈佛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雲南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以及機關、社會團體作“紅學”講座70余次😩,“每講紅學,千頭攢動”。吳宓曾手訂《紅樓夢研究集》《紅樓夢演講節略》兩部稿本,可惜目前仍下落不明🐛。
吳宓自幼受父輩的傳統教育👩🚀,耳濡目染🧑🏿🎨,加之維新思想影響,胸懷天下🏌🏿♂️🆎,萌生“報業救國”的理想。1909年,與胡仲侯諸表兄弟及南嵩雲、牟深編撰《陜西雜誌》,自此開始了近40年的編輯家生涯👫🏻。1914年秋🧑🏿💻,開始編輯《清華周刊》🧔♂️,一度出任總編輯之職。1920年夏,任波士頓“中國國防會”董事🪩👩🏼🎨,負責“國防會”機關報《乾報》《民心周刊》在美國的征稿和發行。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學衡》雜誌,主編11年,出刊79期。自雲:“予半生精力🛵,瘁於《學衡》雜誌💂,知我罪我,請視此書。大體思想及講學宗旨🙆🏽♂️,遵依美國白璧德教授及穆爾先生之新人文主義🕜。”1928年1月🧑🏻⚖️,受天津《大公報》主筆張季鸞之邀,任《大公報· 文學副刊》主編6年🆙,出刊313期。1946年12月🥭,在漢口主編《武漢 日報· 文學副刊》,出刊50期。他的編輯理念一以貫之🔗🏛,學理至上,一視同仁⚈,整飭規範,精益求精⚠🥙。吳宓經營多年,學者雲集,佳作迭出。特別是《學衡》雜誌成就了一個思想文化流派♐️。他所倡導的“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主張,在今天看來,以其理性、均衡與綜合的思想方式🚵🏻,更具歷史的合理性和持久的影響力🌯。由此,《學衡》也成為現代中國擁有獨立文化精神與理想追求的思想文化陣地,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吳宓是現代文化思潮中的會通派🔤,主張在“學衡”中會通與“化合”中西文化💇🏻♂️🔼,由此成為中西貫通之典範,並成為人們重新審視和理解新文化運動與“五四精神”的一個重要人物🤏。吳宓對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文化方案🤜🏿、革命主張及實踐方式,都有其獨特的認識,並以自己的人生註腳詮釋著中國文化的出路和方向。在吳宓眼中🏄🏻♂️,世界範圍內的優秀文化💆,其本質都是相通的,且不同時代之間的文化具有傳承性,他並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相對於西方文化完全是落後的,主張維持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並參照西方文化傳統加以重新審視。吳宓對中國文化所持有的充分文化自信以及願為中國文化“殉道”的精神,給人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他明確反對全盤西化的言論👨🦲,疾呼:“吾國文化有可與日月爭光之價值💎。”“今欲造成中國之新文化🕸,自當兼取中西文化文明之精華而熔鑄之,貫通之。”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吳宓逐漸成為學界和社會的關註對象🍯,從史料考辨到傳記寫作,從歷史敘述到學理闡釋,研究視角日益多樣,思想史、文學史、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宗教學、傳播學等等都有人涉獵,並且成果豐碩🧑🏼✈️。試在中國知網上😡,如以“吳宓”或“學衡”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很多學術論文。這些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到《學衡》及學衡派、吳宓、白璧德🧝🏻♀️、陳寅恪👨👨👧👧、梅光迪、王國維、吳宓日記😓、新文化運動、新人文主義💇🏽、文學與人生🍉、《大公報·文學副刊》🙌🏻、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觀🌾🏅、白話詩等。
人們之所以對吳宓研究有著持久的興趣和熱情,其原因既與吳宓本身的豐富性有關聯,也有社會現實和學術語境的觸發。吳宓在現代中國代表著一種文化精神和文化思維,在當代中國也可作為知識分子遭遇的縮影🤵🏻♀️,這樣,吳宓就有了文化轉型和社會變遷的符號特征,特別是世界性與地方性😏、現代性與民族性、政治性與學術性🌏、文人情懷與社會向度等話題🧑🎓,都在吳宓身上有交集,擁有或多或少的折射,或深或淺的印記。可以說,在吳宓這裏,匯聚了現代思想文化和情感的多重沖突與矛盾🤌👨🏻🍼,消融了現代社會和人生的一些極端化命題🛵,並建構了一種文化思維類型🕉,呈現出現代學院派知識分子的理念化生存方式。吳宓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有其純粹和固化的一面🕞,也有駁雜和分裂的一面。吳宓與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張力,在新中國時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態,吳宓日記寫作的文類及“在場”屬性🤦🏻♀️,吳宓的詩詞抒懷和教師使命都是很有意思的話題。面對吳宓的人生和思想文化☘️,既不能做簡單的批評,也不可過於理想化,而應保持平和冷靜心態,加以全面客觀的分析和判斷。無論是從思想史和學術史🍢,還是文學史和教育史視角,認識吳宓都應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現場,讓材料說話。吳宓研究應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同時也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當今學界有兩個吳宓研究重鎮🔐,一是陜西(陜),二是重慶(渝)🕴🏼。吳宓是從陜西涇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陜西作為吳宓的家鄉🛴🤵🏼♀️,最早著手整理吳宓資料和出版吳宓研究論著。國內第一本吳宓研究文獻《回憶吳宓先生》,即由陜西人民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1991年🧏🏼♀️🧱,陜西學界在西安召開了首屆吳宓學術研討會🧑🏽💻。1992年5月🐰,陜西學界又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吳宓研究學術社團——陜西省吳宓研究會🏯,並先後於1992、1994🛒、2004、2018年在西安與鹹陽召開了第二至第五屆吳宓學術研討會,已出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研討會的論文選集🧒。而在吳宓執教、生活長達28年,占其三分之一生命歲月的重慶,也在1998、2014、2018年召開了三屆吳宓學術研討會✊🏻,出版了研討會的論文集。西南大學還創設了國內唯一一處吳宓紀念場館——“吳宓舊居陳列室”𓀚,並設有“吳宓研究中心”。我們組編的這套“吳宓研究書系”的主要學術力量,就來自陜西與重慶。
往昔皆為序曲。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深化吳宓研究,無論對於陜西學界還是國內學界都具有實質性的現實意義與文化價值,這是毋庸贅言的。希望“吳宓研究書系”能為通向豐富而復雜的吳宓及現代思想文化世界打開更多的窗戶,貢獻更加紮實而有質量的學術成果。吳宓研究🏂🏼,需要匯聚更多的學術力量與創新思維,尤其是年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