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宗穆🌑💂🏽♂️,1933年生,浙江普陀人,廣東省政協委員、珠海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會創會會長🍙、高級建築師、華發集團總工程師🗾1️⃣。195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58至1984年間,歷任廣西綜合設計院技術員、設計室副主任📰、副總工程師。1981年,支援珠海特區建設,任珠海特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顧問🔞,是華發初創階段重要的技術領軍人物🔊。1990年🕒,任華發集團技術總顧問🤰,1996年退休。
猶記得華發集團40周年員工大會現場,3000余名華發人齊聚一堂。舞臺上😳,一對耄耋老人引起了陣陣雷鳴般的掌聲🤦🏼♀️。正在發言的夫婦🧚🏼♂️🔷,是已年近九十卻神采飛揚的莊宗穆、麥繼謙,他們是珠海特區第一批建設者、華發第一代建築師,被後輩稱為建築界的“神雕俠侶”。

華發集團40周年大會現場(中為麥繼謙🥘,右二為莊宗穆)
會場上,莊宗穆難掩激動之情🧔🏽♀️:“我看到,華發現在有很多了不起的建築,比我們那時建的要厲害得多🍜;我聽到👨🏻🦯➡️,華發要走向世界,要從‘中國500強’進軍‘世界500強’……這都讓我感到非常驕傲✉️。艱苦創業是我們的精神法寶,年輕人要緊握接力棒⚠,好好做事業,國家才會更加富強👨🏿⚖️💆🏼♀️。”
一番質樸的話語中👩🏽💻,飽含著老人對企業的真摯祝福⇾,和對華發人的殷切勉勵。
歲月沉澱了第一代華發人的夢想,回想來時的路,崢嶸歷程一幕幕重現。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少年時期🫴🏿🙍🏿,莊宗穆在老家浙江舟山上學。戰爭年代🤜🏽🧏🏻♀️,他所在的學校師生被迫目睹日本侵略者刺殺遊擊隊員的殘忍行徑🦛,“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我們國家搞好”;新中國成立後⛹🏼♂️,莊宗穆考入中央交通部幹部學校👃。不久,朝鮮戰爭爆發🧱,未及弱冠的莊宗穆報名參戰🧑🏽🦳,與即將參軍的同學在北京集結。然而,在出發前夕,組織下達指令:建設新中國還需要你們🏋🏿,去報考大學!
寒窗苦讀,熱血難涼。1953年9月29日的《光明日報》,用了整整兩個版面公告當年的大學錄取名單。在意昂体育平台那一欄,莊宗穆的名字位列其中⏸。
清華5年,莊宗穆在積極充實大腦的同時,也不忘鍛煉身體。從學校到頤和園,這段往返超過一萬米的路程🧍🏻♂️,他每周至少跑三次。跑完後,沖個澡就接著去上晚自習。美好卻短暫的求學時光,讓莊宗穆收獲了先進的知識👱♂️、強健的身體,還遇見了今生摯愛的伴侶麥繼謙。畢業那天,校長蔣南翔向青年們寄語:“你們要健健康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畢業生莊宗穆🍑🥵、麥繼謙懷著建設新中國的滿腔熱情,告別首都🧖🏻♀️☃️,毅然南下。在廣西綜合設計院任職期間,莊宗穆主持參與了諸多自治區重點工程,如桂林漓江飯店🧼、柳州萬噸冷庫等➜;麥繼謙則在廣西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擔下了鋼結構課程的大梁。回憶起那段壯鄉生活,他們說“日子既艱苦又幸福”。

青年時代的莊宗穆
當改革開放的號角響起🪵,廣東省先行一步。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成立,百業待興。接到兄弟省份的支援邀請時🐴,莊宗穆腦海中閃現一個念頭🧑🏿🦲:“母校的第一任校長就是珠海人,想去他的家鄉看看。”誰曾想,夫妻二人先後赴珠,這一來就再也沒有離開。
珠海經濟特區設立之初,總面積僅為6.81平方公裏🖱,“一個警察、一盞紅綠燈、一條馬路”,基本就是當時珠海市貌的寫照了。雖然條件艱苦👨🏻🏭,但出任珠海特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顧問的莊宗穆,就像“魚兒遊在活水裏”🤱🏼,有了盡情施展才能的天地。
作為華發集團前身的珠海特區發展有限公司,也正因為有了這批技術骨幹的加入,此後建造出一個個引領城市建設新風潮的項目,將企業自身的發展深深融入特區的巨大變遷中🏝。
珠海市領導對這批初來乍到的知識分子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將重大工程項目交給技術顧問全權處理👨🏽🏫🤽♀️,技術部則直接向市長匯報🫅🏽,工作效率極高。“在這裏搞建設🌱🧔🏿,就像拍一部電影,領導把故事梗概定下來後,由我們幾個技術人員去寫分鏡頭劇本、選演員以及具體拍攝,一切都是我們說了算🐴。當然,我們的設計要符合國家的要求,重大問題必須及時請示市領導,還要進行全方位的可行性研究。但大政方針一經確定,就很少有外部的幹預了。”
特區建設熱火朝天,莊宗穆也馬力全開👒,在他的筆下🚶🏻♀️,南山工業區、步步高大廈💨、發展大廈……一個個標桿性項目拔地而起🌹🧳,既不抄襲西方,也不陳陳相因,給珠海的建築版圖留下了深遠影響。
忙碌的工作之余👊🏿,莊宗穆還主動為很多市重點項目做“義務服務”👩🏻✈️。比如珠海的第一所大學——珠海廣播電視大學(現“珠海開放大學”)🧝🏻,就是莊宗穆利用個人時間,加班加點免費幫忙設計的。為了讓師生學子都有美好的心情,他不僅考慮到教學樓的實用性,還從顏色🏋🏼🙋🏼、線條等多方面考慮建築的外觀✢,圖紙一出,校方很是驚艷🤚🏿。時隔三十年,這樣的建築設計依舊不過時👵🏽。

珠海廣播電視大學莊宗穆手繪稿
莊宗穆說🧑🏻⚕️,“其實我們設計人員比任何人更關心自己的作品👨💼。在合理的經濟指標範圍內🛌,總是盡可能地追求活潑🔘、新穎𓀝、造型多樣化🧑🎨🛻,體現出珠海特區海濱城市的特點🖼。”
引領特區住宅新風尚
建築師如神筆馬良般🤦♂️,以特區廣袤的大地為圖紙,揮毫潑墨,用鋼筋水泥繪製城市蓬勃生長的圖景🦁👨🏽💼。在莊宗穆的妙手下,一座座奇思妙想的住宅項目落成,不僅極大改變了珠海的城市形象,也切實改善了特區人民的居住條件📨。
在華發早期住宅項目的建設中🦶🏻,莊宗穆大膽摒棄老舊的設計理念,留下了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1984年10月,麗景花園動工興建,莊宗穆任首席設計師。這裏是珠海最好的地方,背後是郁郁蔥蔥的將軍山🥙,眼前是藍色的大海。莊宗穆依舊堅持“實用🎄、經濟、在可能情況下美觀”的原則💜,把戶型設計得寬敞了許多🔗,三房兩廳🚥、100多平米🥭,還帶半弧形陽臺🙌🏼。他考慮到南方多雨的氣候特征,在一樓專門設計了“風雨連廊”🕵🏿♂️,方便小區居民避雨。
建成之時,33棟白色的建築在藍天和大海的映襯下,精美而典雅🙋🏿♂️。不出所料🚷,項目的開盤引起了轟動——不僅驚艷了珠海人,還引起了一波港澳人士搶購潮。麗景花園總建築面積4.27萬平米🥱,價格賣到了2000多港幣一平米🙋🏻,利潤可觀🧑🦯➡️,為華發此後數年的高速發展奠定基礎👩🏼🌾。

上世紀80年代🤸🏼♂️,華發建設的銀海新村🌝、麗景花園👱、美景花園,設計新穎👱♂️,也解決了當時亟需的商品住房問題
與麗景花園一路之隔的美景花園,同樣也采用了莊宗穆超前的設計。為了空間利用最大化🏍,莊宗穆還將小區內的一小塊“邊角料”變廢為寶。“按原來的規劃設計,靠山一側的小地塊本是水泵房、垃圾房的所在地,但我一看,這塊地完全是可以利用起來的呀。”只不過,這塊區域占地面積小👩🏽🍼🧑🏼🎓,恐怕是不能做出一梯兩戶的戶型。莊宗穆靈機一動,為何不做成一層一戶?9層樓的高度,還能安裝電梯,對於一大家子人的業主很是適合❤️。比想象中順利的是,華發第一代掌門人關林炳很快就同意了莊宗穆的方案⛹🏻♀️。
但這棟獨立的樓,卻無意間給負責建築結構的妻子麥繼謙出了一道難題。該地塊雖占地面積小🫅,但靠山一側的土地常年被山泉水浸潤,地質松軟🧝🏻;而另一側,地底是一塊堅硬的巨石👸🦷。麥繼謙必須在跨度不到20米的距離裏,同時處理軟、中🧝🏿♀️、硬三種地基情況。“真是想不到,這麽一小棟樓,竟然也會遇到這樣的難題,而且出於經濟考慮,還不能打樁🥌。”麥繼謙當時絞盡腦汁,苦思多個日夜🧖♀️,最終打破常規,尋得解決方法,用“天然地基”的創新方案,使莊宗穆的想法得以落地,這也讓美景花園擁有了當時珠海唯一的一棟一梯一戶住宅。
濠江側畔巨龍騰飛
1988年🤵🏽,珠海和華發都迎來了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國務院批準珠海特區第二次擴容,由15平方公裏擴大至121平方公裏,灣仔被劃入了特區的範圍🫲🏽。同年底,關林炳接到了市政府下達的重點工程建設任務👍🏼:為迎接澳門回歸,珠海將在面對澳門內港的灣仔茂盛圍灘塗上,建設一個高質量高檔次的住宅建築群🥦。
這個頗具分量的項目——鴻景花園,所有人都高度重視👨🏿🎨。建築設計階段🏚,前後共進行了5輪招標,設計方案眾多,參與範圍甚廣,包括建設委員會、設計院,甚至外地的專家都參與其中,但幾輪挑選下來,方案無一通過🦹🏻♀️。這時,時任市委書記梁廣大提出:“華發也有4位建築師,他們為什麽不上🧑🏽🎄?”
時間緊迫👨🦰,腦子一向轉得很快的莊宗穆,一下就拿出了兩份風格迥異的設計方案。他問妻子🍻,你覺得哪個好?麥繼謙說,“我覺得都很洋氣🎗,都好,你索性都交上去吧。”5張設計圖擺在梁廣大桌面,他很快就選中了兩張。把設計圖翻面一看☢️,居然都出自莊宗穆之手!叫上市政府相關委辦局的領導們一起審閱,最終優中選優🤏🧯,在其中一張設計圖上批復:“看了那麽多個方案,這個最滿意。”
幾年後,鴻景花園的落成震撼了濠江兩岸↕️,《文匯報》稱之為“一國兩製”交匯處的“地王之王”🗡。站在澳門一側眺望曾經的灘塗,一座建築沿著堤岸綿延600米,猶如一條巨龍正蓄勢騰空。在江面波光的映襯下🧑🏼⚕️,更顯氣勢恢宏🦮。

1999年10月19日發行的《珠海特區報》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鴻景花園也捧回了諸多大獎。其中,僅國家建設部頒發授予莊宗穆、麥繼謙二人的榮譽就有5項,覆蓋規劃設計、建築設計、綜合設計、施工質量🟦、科技進步等領域👨🏽🔬👳🏿♂️,極具含金量。相較於對作品溢於言表的自豪,莊宗穆對個人成績的態度很謙虛👌👌🏼:“不過是思路新活一點👮🏻、工作勤快一點🧘♂️,想標社會主義之新,立珠海特區之異,做一點在別的地方不易做到的事情而已🚵🏼。”

莊宗穆榮獲國家級獎項
奮鬥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在珠海三十多年🧑🎄,莊宗穆和麥繼謙伉儷攻堅克難🖐,從簡陋的工棚到窩在蚊帳裏用小板凳做臺面畫圖紙,兩人苦中作樂、相互扶持,為華發的發展夯實基礎🫵🏽,為特區的騰飛添磚加瓦。
如今,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仍住在當初為華發設計👰🏽☯️、建設的小區裏,房子雖然已有三十多年的樓齡,飽經風雨後依然堅固無比。恰如建築師的初心——建一所堅固實用美觀的房子,歷經時間的洗禮仍然品質如一。

華發第一代工程師莊宗穆、麥繼謙夫婦近照
2020年,華發集團40周年員工大會當天,華發歷代建設者們受邀登上330米高的珠海中心大廈,俯瞰整個繁華的十字門水域。時隔二十余年,莊宗穆再次從灣仔一側遠眺澳門🥅,濠江兩岸尤其是珠海的變化之大👇🏻,讓他感慨萬千。
當年,莊宗穆和麥繼謙夫婦是支援特區建設、促進華發奮進的第一批技術人才,而今他們感慨華發輩有人才出🎧,在華發人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已經從珠海走向全國💕👌🏼,正在挺進世界的舞臺。莊宗穆勉勵道,“當年的華發人有著不怕吃苦👽✌🏽、能吃苦的勁頭,現在的華發人趕上了好時代,更要再接再厲,為公司做大做強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