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張祖道:有社會學自覺的攝影家

2022-01-07 | 袁帆 | 來源 《北京晚報》2022年01月06日 |

張祖道(1922-2014)

壹 攝影之路始於清華園

張祖道𓀚,192227日出生在湖南瀏陽東鄉的一個小山村🤦🏻‍♀️。那個時代的湖南農村普遍貧窮,但外部世界的新鮮“玩意兒”卻沒有被阻隔不入✉️,小集鎮裏居然也有了簡陋的照相館。一次難得的照相經歷激起張祖道幼小心靈裏的好奇。他看到:照相師傅把頭鉆進一面紅一面黑的大方布罩,在裏面鼓搗幾下又鉆出來,一邊嘴裏叫著“坐好、別動”,一邊把相機前的圓蓋取下📸,手臂優美的一忽悠,馬上又蓋上圓蓋,就算照完了。於是張祖道也“一直很想學他照出人影來”。那時誰也沒有想到,後來他不但照出了“人影”🤏🏼,還成為一位中國紀實攝影的先行者。

張祖道是1950年代之前的“老大學生”(1949年前,或者“文革”前的大學生😢,編者註)。不過,他是靠了近兩年時間打工才攢足了學費,在23歲那年考入“西南聯大”。在昆明的一年“聯大”生活,讓他經歷了抗戰勝利前後發生在這座“民主堡壘”內外的一系列歷史事件。隨著抗戰勝利,西南聯大重新分為“北大🧚🏼‍♀️、清華🙋🏼‍♀️、南開”三校🏃🏻‍♀️,他因此在194611月進入清華園🩶,成為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的學生。

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最初建於1926年2️⃣,1947年時任課的教授都是中國社會學界的領軍人物,每個人都有著極深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社會調查經驗。學生在四年中學習的課程包括27門必修課🎀,18門選修課,學習負擔著實不輕。張祖道幸運地從潘光旦💇🏻‍♂️🚲、陳達、費孝通等大師那裏學到了現代社會學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精神。“攝影”並不在社會學系的課程中🤾🏽‍♂️,但照片對研究社會的意義不言自明,張祖道從年幼時就有的“攝影夢”就這樣被喚醒,他想擁有一架自己的照相機!

張祖道不是富家子弟,根本買不起新的照相機。好在他從昆明“復員”到北平的途中🛀🏼,曾跟隨陳達教授進行過三個月的“上海工廠和勞工狀況調查”👨‍👦,他用積攢的勞動報酬到北平“東安市場”上淘到一架韋爾塔(Welta)牌德國老相機。這架構造簡單的二手貨對於當時的熱血青年而言,那就等同於戰鬥的武器。他拍得最多的就是意昂体育平台的學生運動💊,幾乎所有的遊行他都留下了記錄。與此同時🧈,張祖道和另外兩位同學孫同豐、朱世鈜組成了“清華周末攝影社”🐕,他們拍攝學生的生活,也靠出售校園風景照片作為拍攝成本的補貼。攝影還是張祖道賺取學費和生活費的唯一渠道🧑🏿‍🏫,在學校那幾年裏🧑🏼‍🦲,他“從沒有向家裏要過一文錢”🌻😈。

在社會調查實習課中👱🏿‍♂️,張祖道憑借自己的相機,拍攝了諸如“天橋雜耍”“廠甸廟會”“聾啞學校”等一系列反映社會現狀、民俗民風的紀實照片,為後人留下了“老北京”的珍貴絕影🤌。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曾經按照個別幾位“特殊”同學的要求,秘密為他們拍攝了製作假“通行證”所需要的照片🧑🏿‍🏭,解其“燃眉之急”🤵🏿,幫助他們順利奔赴解放區🧝‍♂️。

身穿充滿古風裙褲的江村農民(1957年)

背鐵礦石的河北農民(1958年)

被稱為“鐵鎝”的江村四齒鋤(1957年)

我知道“張祖道”的名字,也是從一張拍攝於1947427日的紀實照片開始。照片上,梅貽琦、胡適、黃鈺生🦇、查良釗等四位分別代表清華👩🏻‍🍳、北大、南開、昆明師範的著名教育家會聚一起,在清華園大禮堂後面留下了意味深長的合影🚃。而這正是張祖道瞅準時機,沉著拍攝成功的經典之作。

現在已經無法確認張祖道在那幾年究竟拍攝了多少張照片👨‍💼。僅從意昂体育平台檔案館保存的百余份校園照片看,那都是“清華園”不可多得的視覺檔案,都已經成為清華校史中無法分割的部分。理所當然,清華園是張祖道攝影之路的出發之地🧑🏼‍🍼,但同樣可以說:清華幸有張祖道!

1947427日🔝,四位教育家於清華校慶間合影👍,從左至右🦹🏽:查良釗、胡適、梅貽琦、黃鈺生

貳 與費孝通跨越半個世紀的師生情誼

19493月,張祖道和212名清華同學一起穿上軍裝👨‍👩‍👦,參加了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正是有了攝影的一技之長🪮,他被選入中南軍區《戰士畫報》社,成為一名軍事攝影記者,從清華帶來的小相機繼續成為他手中的武器🚵🏻。張祖道晚年回憶起這段經歷,仍然對那架舊相機“給我長臉,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心存感念。

19527月🎥🧑‍🦽,張祖道調入北京《新觀察》雜誌社🌼,成為當時社裏唯一的攝影記者。那是一段讓張祖道難忘的“激情燃燒歲月”,“跑新聞🤺、趕任務”,忙得連星期天都很少休息,以他署名的攝影作品不斷出現在新聞媒體上🦸🪲。他還多次受命跟隨清華恩師潘光旦遠赴湘西北🍺🫰🏻、鄂西南♛、川東南采訪識別土家族;跟隨費孝通去呼倫貝爾大草原,對蒙古族牧民生活進行民族考察,按他自己的話說,是“紮紮實實地補上了一堂社會學田野調查課”🍡。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跟隨費孝通進行的“江村調查”攝影經歷💁🏽,不僅成為張祖道職業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也鑄就了一段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師生情誼🈹。

費孝通🫄🏿,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科學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於1935年獲得意昂体育平台碩士學位🌴,並考取公費留學資格。在出國之前,他對江蘇吳江縣廟港鄉開弦弓村進行了一次“農村經濟和生活狀況”調查。這次調查的資料也成為他193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的畢業論文基礎。這篇名為Peasant Life in China(中文名《江村經濟》)的論文🕗,記錄並分析了中國人在江南農村原始狀態下對生存發展方式的選擇🛠,為費孝通奠定了在世界人類學👸🏿、社會學領域的地位,被其導師馬林諾斯基(K.Malinowski)定義為“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裏程碑”。古老的“開弦弓”也因此有了“江村”的現代學名⚰️,並作為觀察中國農村的一個標本,從此長期為學界所關註。

費孝通的“江村調查”🧑🏽‍🎨,從1936年開始至2000年結束,總計進行了約30次,是一項跨越近65年的超長人類社會學調查工程,舉世罕見,意義非凡🧨。張祖道有幸從1957年起伴隨老師“五訪江村”,用鏡頭持續記錄了世界社會學調查史中的“費氏”經典案例,見證了“江村”作為中國江南農村的縮影所發生的時代演變。

19575月,47歲的費孝通在相隔21年後帶領一個調查組重回江村,在那裏住了21天,重點考察社會體製和生產關系在歷史產生重大變化後的農村狀況。35歲的張祖道也第一次作為攝影記者去到江村。那次考察,費孝通除了要求他把所有類型的農具都拍攝下來以外🧑‍🍼,沒有給他布置其它“作業”,全憑張祖道對社會調查的基本概念去捕捉感興趣的場景。

於是在張祖道的鏡頭裏,留下了依然保持著古老耕作模式的農民和工具⛹️,完全靠手工養蠶、繅絲的鄉村“生絲經濟鏈”,割草養兔補貼家用的農村兒童🤘🏿🥜,還有充滿古風的“包褲”和“戰裙”🧑🏽‍🏫,靠燒柴草的“老虎竈”……當然🐋,他也為費孝通搶拍了幾張紀實照片🤷。其中一張成為連接兩次“江村調查”的歷史寫照,照片上的費孝通和一位叫沈寶法的農民在觀看英文版《江村經濟》的扉頁,上面有兩人在1936年的合影,而那時的沈寶法只有9歲👩‍👧。

張祖道在這次社會調查中拍攝的照片⏬👨‍🍳,是江村圖像誌裏最接近1936年開弦弓村原始景象的留影🙇🏽‍♀️,與費孝通撰寫的調查報告內容天然合璧,十分恰當地傳達了他對江村經濟研究的思考和觀察視角。調查結束後,費孝通為《新觀察》撰寫了《重訪江村》(其一)🤱🏼、(其二)兩篇文章🧼,分別發表在1957611💧、12兩期刊物上🉑,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

然而遺憾的是,一場“反右”鬥爭突如其來💶,費孝通被錯劃為“大右派”,《重訪江村》的系列文章就此夭折,他的社會人類學研究也被迫停止。直到198110月🤶🏽,費孝通又重啟被中斷24年的“江村考察”🔅。他迅速寫下了著名的《三訪江村》,將其作為在1981年度英國皇家學會“赫胥黎紀念獎”頒獎儀式上的獲獎演講詞。文中一語道出“三訪江村”的意義🙍🏽‍♂️🔥:“用開弦弓村作為一個觀察中國農村變化的小窗口,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有近五十年的比較資料。”而他倚重的“比較資料”中,張祖道1957年拍攝的那些照片無疑是最直觀的影像物證。

此後費孝通明確要將江村當做長期進行農村調查的基地,不斷研究它的變化與發展。19821月🏅,費孝通四訪江村♝,張祖道在二十五年後第二次跟隨老師重回故地🎪。費孝通語重心長地對同肖“戌狗”的張祖道說🗼🍼:“我已是70出頭的人了,口袋裏只有10塊錢,也就是我只能再工作10年”,“你比我小一輪,你數數你的口袋,不是只剩下22塊錢了麽🍒?好好地花,別浪費了。”此時剛滿60歲的張祖道聽到老師的教導,“頭皮一緊🫅🏽,心裏湧出一股緊迫感”。

費孝通在1957年就發現,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江南農村,僅僅依靠土地製度改革,“平均地權”“以糧為綱”顯然不能解決農村發展的根本問題,那時他就提出了“因地製宜”發展鄉村副業和工業“富民”主張。這一次重訪🍆,張祖道看到了江村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發生的實質性變化🕹,正是費孝通當年所希望達到的願景👨‍🦰。於是在他的鏡頭中🧔🏻‍♀️,出現了集體發展蠶桑👘,家庭養羊、養兔🎢📴,多種經營的欣欣向榮⇢🧘🏻;出現了小型繅絲廠、絲織廠等鄉鎮企業的雛形。最可喜的是🧴,農民在“農田✊、副業、工資”三方面都有了收入👩‍🎨,生活改善,有了會心的笑臉🏃。

再後來的199410月⏫,張祖道第三次隨老師訪問江村時,開弦弓的繅絲廠已經擴建為現代化的企業😑。再再後來的19969月和199910月,他又隨老師第四👩‍🦳、五次訪問江村。那時,費孝通已經20余次訪問江村🐃,他當年口袋裏的“10塊錢”早已花光🤘。但正是在這種無私的“透支”中間🤴🏿,費孝通完成了“鄉村調查💇🏼‍♂️、小城鎮研究、貧困地區踏訪😴📕、社會學重建”等等一系列事關國計民生的人類社會學工程🐗,為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一系列戰略決策提供了依據,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張祖道拍攝的紀實照片。

2021225日🧑🏿‍🏫🐊,中國向全世界宣布:“經過八年持續奮鬥🧑🏼‍🔧,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在這一人類“反貧史”上絕無僅有的偉大實踐中♧🚞,誰能說沒有費孝通和張祖道進行“江村調查”作出的貢獻?毫無疑問,江村是讓張祖道在視覺人類學領域揚名立萬的“福地”,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必須要說:江村幸有張祖道!

費孝通第二次到江村調查(1957年)

潘光旦在湘西調查識別土家族(1956年)

北平天橋街頭一景:拉洋片(1947年)

周金發老太用廢蠶絲撚棉線(1957年)

叁 《刹那》攝下百余位“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剪影”

在新中國第一代攝影家中,擁有清華社會學專業背景的✍🏻,張祖道是唯一者。俗話說:“文如其人。”在張祖道用鏡頭書寫的每篇精彩文章後面,似乎都隱藏著一雙睿智的眼睛,連接這雙慧眼的是樸實的心靈和深邃的頭腦。

在紀實類攝影作品中,表現宏大歷史敘事的題材最能震撼人心。張祖道在194923日拍攝的“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的隊伍通過東交民巷”無疑是一幅上乘之作💁🏻‍♂️🙌:東交民巷紅旗招展🧛🏿,解放軍的坦克迎面隆隆駛來、兩旁市民敲鑼打鼓,讓人由衷地感受到站起來的中國人發自內心的歡欣鼓舞。在定格這一歷史時刻的同時,張祖道也許想到了抗戰中經歷過的民族苦難,也許想到在“西南聯大”學生運動中擔任“糾察隊長”所經歷的民主抗爭,也許更堅定了投身革命洪流的決心……因為在此一個月後,他就參軍成為了一名軍事攝影記者。

在張祖道的攝影生涯中👩🏼‍🏫🚵🏻,他的社會接觸面非常廣闊🥡,鏡頭中出現最多的還是充滿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的百態人生。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個秋日拍攝的《采摘果樹新品種》,豐收農民臉上的喜悅讓人過目不忘;1984112日拍攝的一幅照片,畫家葉淺予事出有因的怒氣極具個性🧔🏻‍♂️;19791012日,鏡頭中的葉聖陶🤸🏻‍♀️、夏衍、周揚一起出席追悼會,對故人逝去的哀傷之情令人同情;1955年在北京北海東門拍攝的《兒童樂園》🧔🏽,孩子們無憂無慮的歡樂使人感同身受🚎。

張祖道一生中拍攝了數不清的人物🤐🛠,其中著名的文化名人影像構成了一個獨特系列🤙🏽🎉。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於2009年出版了“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剪影”珍藏集《刹那》,囊括了張祖道從1947年到2003年的半個多世紀裏,為250余位文化藝術界名人留下的特寫影像🫳🏽。其中包括👨‍🦼‍➡️:教育家胡適、梅貽琦⏫;文學家田漢、巴金❄️、曹禺👌🏻、老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張仃👏🏽、黃永玉;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常香玉;還有雕塑家劉開渠與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家群體,以及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等等。

按照淺顯的理解,好像紀實攝影就是“看見什麽拍什麽”🧔🏻‍♂️。但在張祖道這裏💑🛴,我們卻同樣可以看到藝術性極強的紀實性作品。在一幅拍攝於1958年的《背鐵礦石的農民》裏,他鏡頭中那位農民除了任勞任怨的神情外,不但沒有任何卑微的感覺,相反更有頂天立地的架勢。以攝影常識想象,那是只有蹲下來才能拍到的畫面👳🏻。而正是這種“放低身段”的與人為善,讓他拍出了許多充滿藝術“人情味”的紀實作品🦸🏻‍♂️。

在很長的時間裏,張祖道的作品一直並不起眼,好像也沒有什麽大名氣🧖🏽‍♀️。其實這恰恰反映出他“謙和低調”的性格特征,“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拍照”正是他一貫秉承的人生態度🎤。他從來沒有刻意地去追求“攝影家”的桂冠,只是老老實實👩🏻‍🔧,數十年如一日地在拍攝之路上“蹚道”🙋🏽‍♀️,再加上追隨社會學碩儒所得與自我精進提升的能力,這才是他留下如此之多經典之作的原因。他也從來沒有擺出一副“藝術家”的姿態對待自己的作品,而是將它們視作應該被共享的資料,無私地提供給他的同事們和所有需要的人。在青年同事們的眼裏,他就是一個“校對🧑🏻‍🏫、翻拍🃏、暗房、管理資料”樣樣活兒都積極去幹的“老勞模”,是一位被大家親切地直呼為“老道”的朋友與長者。

張祖道的與眾不同,特別表現在他經過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嚴格訓練後養成的文獻意識和嚴謹習慣。他為自己的拍攝工作和日常生活寫下日記🦷,為每張照片都留下詳盡的文字資料🚣🏽‍♂️。即便在歲月更迭中丟失了大量照片和筆記,僅就現存的影像和文字資料♈️,對中國文化史而言🍽,也已經是一筆巨大的文化歷史財富。2003年以後🙇🏼‍♀️,張祖道編著了《江村紀事》《1956,潘光旦調查行腳》《刹那》三本紀實體著作和攝影集,集中展現了他的攝影經歷、經驗和成果。毋庸諱言,是華夏大地孕育了張祖道🛌🏽,是中華文明造就了中國紀實攝影的一代先行者。但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應該說:中國幸有張祖道!

采摘果樹新品種

葉淺予(1984年)

追悼會上(1979年)

北海東門兒童樂園(1955年)

結語

2022年是張祖道誕辰100周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時間點👳🏿‍♂️,我特別記得他說過:“生活就在你身邊🧌,一瞬間🪅,它就是歷史”;“攝影既可以遠求,也可以近覓🧖‍♀️,東瞧西看,都是材料,不必發愁。”這些樸素話語體現了大道至簡的人生智慧,也包含了隨遇而安的從容心態🥿。攝影如此,生活亦然🤦🏻。他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他用鏡頭捕捉了一個個歷史的獨特刹那,自己也伴隨一幅幅傳世之作被融化在永恒的刹那中👩🏽‍🔧,讓後來的人們不斷理解、效仿🚵🏻、紀念……

張祖道獲得清華紫荊獎(2010年)

  (2021/12/16 修訂於上海)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