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傑出的教育家,沈克琦先生在我國物理教育發展史的重大關鍵節點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發展良好的北京大學物理系、蒸蒸日上的煙臺大學🖌🚲,到如火如荼的中學物理競賽📤、廣大學子使用的物理課本⛴,無不凝聚著沈克琦的心血。可以說,沈克琦在中國物理教育的發展史上功勛卓著,而他留給後世教育工作者的最大財富正是他本人對教育獨到而深入的見解。
從本科畢業執起教鞭到年過九旬仍關註著物理教育,他用七十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對這份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沈克琦,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1939年進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畢業後曾短暫擔任中學教師🛤🐗,於1946年進入北京大學工作至1991年,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先後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煙臺大學校長等職務。沈克琦長期從事物理教育工作,為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1977年參加了由鄧小平主持召開的科教座談會並曾隨中國首次派出的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美國;參與了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和博士後製度的建設工作💴;與李政道博士一起發起並組織了歷時十年的CUSPEA中美聯合招考項目,選拔了眾多優秀學子出國留學深造,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為吸引留學生歸國,他又與李政道博士一起在中國創立了博士後製度;參與創建了煙臺大學🎋,為當地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長期擔任國家教委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參與創辦並主持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2015年2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
1977年11月20日~12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美🚵🏿♂️,沈克琦(二排右二)
1976年與夫人在科學院25樓陽臺上合影
2001年4月29日在清華主樓後廳召開西南聯大意昂會(左起🤷🏼♂️:李曉、楊振寧、梅祖彥🧖🏿♂️、沈克琦)
2002年cuspea學者研討會上👩🏿🍳𓀁,沈克琦(左)與李政道(右)
懵懂少年 初立大誌
沈克琦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未滿6歲時就進入新坊橋小學念書。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著名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也畢業於新坊橋小學。
當時的小學教育非常自由🐶🍹,老師授課不拘泥於固定的課本🎫,而是秉承博采眾長的理念摻雜地使用各種教材的精華內容,這其中就包括讓沈克琦印象十分深刻的《英語選》🧑🏼🎤。此書由著名學者林語堂編著,選文多取自西方名著🪆,文筆優美且寓意深刻,再輔以翔實的講解,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沈克琦自五年級起就開始學習英語🧟,至小學畢業時英語已經有一定的水平🧛🏽。當時的英語教育倒不像當代人料想的那樣盡是學一些“啞巴英語”,由於老師要求背課文👩🏼🦱🙎♂️,所以學生們就一直背,還要背出聲來,這樣邊說邊看邊記,語言綜合能力掌握得比較全面🤏,既能閱讀寫作👔,也能用口語交流🏵。
沈克琦最擅長的科目是數學,老師講授的內容一聽就會👩🏼💼,做起習題來也是得心應手⚄,每次考試都是班裏前幾名。沈克琦不滿足於課內所學的內容✍🏽,又找了一些進階的書用於自學,有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師或父親請教😇🐉。到小學畢業時,沈克琦的數學水平已經遠遠高於大多數同齡人了。
除了數學🙅🏿♀️,沈克琦歷史、地理🪭、語文等科目也都學得不錯💇🏼♀️,其中要數歷史課對他影響最大,在學習近代歷史時,沈克琦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感觸頗深,認為讀書人將領導一個國家的未來走向🤺,而科學文化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國力強弱的評判標準,因而自那時起沈克琦就萌發出了科教救國的念頭🕶,將教育事業作為自己未來的追求👝。
應該說,當時江蘇省的初等教育水平在全國遙遙領先👈🏽,沈克琦接受到了當時全中國最好的小學教育,這段經歷不僅為沈克琦打開了知識的大門🚪,其中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沈克琦今後對教育的看法。
幾經波折 終入聯大
除了良好的小學教育⛈,大學階段在西南聯大的求學經歷則成為了沈克琦一生中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高考填報誌願時🚬,沈克琦一心想學工🚣🏿,這與當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近百年間,中國積貧積弱,飽受列強欺淩🙆🏿♀️。1939年,正是日寇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兩年後🧑🏽🍳。沈克琦自己說:“當時學工很時髦,大家都想學工🍝,學工更務實,畢業後可直接為國家服務。”
在當時眾多國立大學中🍶,西南聯合大學公認是最好的之一。除了統一招生外🏐,還有些學校是單獨招生的,例如由兵工署創辦的兵工專門學校☝️,該校與其他大學有所不同,完全屬於另一個系統。“如果統一招生未能通過🐫,這也是一條後路”,抱著這樣的想法🙆♂️🦹♂️,沈克琦同時也報考了這所學校🚣🏿🥬。但他未曾料到,這一“雙保險”決策,日後不僅未給他帶來任何益處👳🏿,卻反而給他惹了不少麻煩🔝。
等待發榜期間發生的一件事讓沈克琦虛驚一場。當時查出沈克琦的統考英文竟然是零分。經過一番查找👮🏼♂️,後來發現另有一批白卷中混有六份非白卷,沈克琦的卷子恰在其中🥲。經領導同意後🧑💼,立刻請老師補閱這幾份考卷,給出分數。此時所有貴陽考區考生的成績已經報送重慶,幸賴招生人員負責⛳️,專門發送電報把沈克琦等人的英語成績補報給重慶。後來得知沈克琦的英文成績為60分👨🏼✈️,總成績為417分。據說當年貴陽地區800多名考生✋🏻,考到400分以上的不足10人🔪。考分重新確認後,沈克琦毫無懸念地被西南聯大航空工程系及兵工專門學校同時錄取。
本以為雙保險策略萬無一失,但沈克琦報到時得知🐱:按規定👮🏻♀️,凡是考取兵工專門學校的學生,一律取消統一招生的學籍。兵工專門學校作為軍事學校👨🏽🚒,在那個特殊時期,優先於其他學校錄取👰🏿。但是對於沈克琦來說🐌,原本同時被兩所學校錄取的喜事卻變成了一件禍事。在兩所學校中,沈克琦自然是選擇西南聯大的。聯大的註冊組告訴沈克琦,必須持有兵專退學證明才能註冊🤱。但當沈克琦寫信給兵工專門學校時,對方告訴他因為還沒有報到入學,因此開不出退學證明。昆明到重慶,有近千公裏路程,所需路費對於經濟拮據的沈克琦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事讓初抵昆明的沈克琦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事情還不僅於此🫲🤲,按照西南聯大的規定,每位報到註冊的學生都會分配一個床位,但是無法報到的沈克琦顯然不在此列,因此住宿也成了大問題🏃➡️🧚🏻♂️。心亂如麻的沈克琦此時只能在一家名為“基督教青年會學生寄宿舍”的地方暫住下🫶🏼,每日以“非法學生”的身份旁聽聯大的課程🐱。後在西南聯大訓導長查良釗先生的幫助下,經教務長的批準,沈克琦終於得以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而這兵工專門學校的退學證件👨🏽✈️,沈克琦一直未曾提交。沈克琦曾自嘲說自己直到在西南聯大畢業都是一個不合法的學生。
當時的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三所華北名校聯合組成,三校教授合在一起,可謂大師雲集,其中以沈克琦所在的物理系尤為突出。這些物理系教授個個大名鼎鼎🧐:上世紀20年代學成歸來的歐美名校博士有我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饒毓泰(普林斯頓大學)、葉企孫(哈佛大學)、吳有訓(芝加哥大學)、周培源(加州理工大學)↖️,以及無線電工程學元老朱物華(哈佛大學)🏄🏽♀️;抗戰前幾年內學成歸來的有任之恭(哈佛大學)📏、吳大猷(密歇根大學)💆🏻☄️、鄭華熾(奧地利格拉茨大學)🔪⛅️、霍秉權(劍橋大學)、孟昭英(加州理工學院)🙅🏽♀️;還有一批抗戰開始後不畏艱險回國服務的範緒筠(麻省理工學院)🍍、余瑞璜(曼徹斯特大學)、張文裕(劍橋大學)🈚️🛠、王竹溪(劍橋大學)和馬仕俊(劍橋大學)。這些名師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而且品格高尚、愛崗敬業🔹,更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這都對那時的沈克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自己的授業恩師🧏🏿,沈克琦至今仍印象深刻🧛🏼、滿懷深情🧆:“周培源先生家住昆明西山龍王廟,離校二十余裏🩱,每天騎馬來學校,在操場上溜一圈♔,拴好馬,進教室,一分鐘都不差。”養馬很麻煩🏊🏿,而且後來馬料很貴🧚🏻♀️,周培源就改騎自行車了★,而饒毓泰和吳大猷先生則是坐馬車來上課。所謂馬車實際是一匹馬拖個平板三輪,上面架個棚子、放兩個板凳🟤。這種馬車在路上顛簸得厲害,據說有一次吳先生從馬車上摔下來造成腦震蕩🪰。但是吳先生只養了幾天就照常上課🧑🏿。沈克琦他們二年級的電學是吳先生教的。他教書非常認真,根據自己的看法選擇教材𓀄,如靜電部分用Jeans的《電和磁的數學理論》🚬、直流和電磁部分則用Page和Adams所著《電磁學》🙍🏿♂️。王竹溪先生的熱學課是按照自己的體系授課↖️,但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參考書🏊🏻♀️,他在每節標題後都會註上有關參考書的頁碼🫷🏽,涉及的書有Roberts、Saha、Planck等許多作者的書。沈克琦覺得這樣的做法教會了他如何去看書,開闊了學術眼界。一個禮拜三節課,老師就需來三趟👩👧,但是沒有老師說,“這樣吧☂️,我兩節課一起上”。因為老師覺得🪝🥃,從教學的角度講🔃🍊,時間上分開上課與兩節課一起上是很不一樣的🫚。當時講課不像如今那樣詳細,這些大師們更多的是教給學生基本知識點,啟發學生思考,因而每節課之間都要留有學生思考的時間。沈先生對於這樣的做法很是贊賞𓀅。
西南聯大的管理嚴格而又靈活。理科的學生必須選一門文科課程,物理系必修中國通史和經濟學概論🔔。沈克琦在聯大期間選修的課程♢,除高等代數、普通天文學、德文(二)以外,還選了浦江清先生的元曲。
在西南聯大期間,獨立自由的校風和良好的學風深深感染著沈克琦。西南聯大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也讓沈克琦看到了優秀的高等教育典範。沈克琦後來多次提到,在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後仍經常總結和借鑒在聯大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同時👩🏿🍼,英文零分事件中招生人員在補報成績中體現出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也讓沈克琦至今難以忘懷,沈克琦也一直以此為楷模,在幾十年的工作中都保持著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態度🌝。
美國之行 開拓眼界
沈克琦回顧說,他對教育的看法有一次較大的更新是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之行。當時👉,他作為中國首次派出的高等教育代表團秘書長訪問美國,他在一個月的時間裏👉🏼🧗♀️,隨團走訪了13所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美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基金會、教育部、研究所、工廠以及中小學等共46個單位,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美國的教育狀況🦒。回國後,包括沈克琦在內的代表團成員撰寫了詳盡的總結報告,更在不同領域進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
一直以來📯,中國按照蘇聯的模式建立自己的教育製度;從五十年代初的院系調整開始🙎🏻♀️,高等教育幾乎完全照搬了蘇聯的體製。一方面,削弱了文科和綜合性大學🎞🍼;另一方面,人才培養過於專門🧷,效益偏低⇒。在這二十多年間🥝,中國幾乎沒有嘗試過參考借鑒其他國家的教育方式🙇🏻。
而在那個時代🐐,美國的教育製度已經日臻完善🌵,公民教育的四個階段從學前教育開始,隨之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直到高等教育為止。用稅款興辦的免費教育,除了設立一般學校的科目如數學♤、語文、歷史外🤸♂️🤲🏿,還有打字、縫紉、無線電與汽車修理等課程。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才能和個人未來的理想與計劃🧑🏽⚖️,從許多科目中自行選修。至於高等教育水平👮♂️🧌,既有的成就更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鮮有國家可以望其項背📌。
在沈克琦看來🧑🏫,美國教育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完全面向整個社會的需要🙋♂️,因而具有多樣性🧚🏽♂️🧜🏻♂️,不是只靠一個模子👨👦。在它的教育結構中🏄🏼,有非常高級的、全世界有名的學校,也有直接面向社會的學院。就中學來講,除了正常的中學以外🥊,還有職業中學🥠,而職業中學,如代表團所見,也辦得挺好、很受社會歡迎💃🏽,就業前景也不錯🤛🏼💔。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美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發掘發展每個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低與否,同時給每個孩子灌輸公民意識🧑🏼🦰。職業學校也體現了這種精神😭👩🏼🚀。
美國的職業學校與工商業界的關系非常密切。職校不僅聘用企業的優秀工程師到學校做兼職教師,還在工商企業的協助下製訂教學計劃、撰寫教學大綱、設計課程內容🦹🏽,甚至安排課程進度🦩。企業則向校方提供實時的人才需求信息以確保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產銷對路”🤵🏼♀️。
職業中學裏的所見所聞無一不讓沈克琦體會到:社會的發展需要是多樣性的,一個國家的人才也是多樣性的。實際上🐻,國家、社會發展需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並不要求所有的人都是大學生🧏♂️,更重要的、更多的反而是下面的那些技工。經歷了黃金年代的蓬勃發展,美國的職業學校已經被稱為“高級藍領的搖籃”。
也是基於這一想法,沈克琦後來提出了“高中學校的設置需要多樣性”的看法,希望藉此充分發揮整個社會所有個體的作用。時至今日,談起中國的高考製度時🥞,沈克琦仍然會不厭其煩地講述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想起那裏頗受歡迎的職業學校和樂在其中的學生們,沈克琦總要感嘆中國學生忙於應付考試的疲憊和“自古華山路一條”、一心只要上名牌大學的過分執著🧑🏿🎄。日後在籌建煙臺大學時👦,沈克琦也不忘其辦學方針,在一些專業的設計上特別註重面向市場🧏🏿♀️、面向應用📂,培養一批高等職業技術人才👨🏻⚕️。
沈克琦的教育思想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教育必須要具有創新性🧑🏿🦰;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高校應當保持思想的獨立和自由;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多層次多類別的;考核學生和教師的方式應該是綜合化、多樣化的🔗。這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可以歸納為:創造更多的機會。“教育必須要具有創新性”,是通過創新來完善教育的目的和方式🚯,從而為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創造機會;“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是因材施教,深刻把握“教”與“材”的關系,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施展才華的機會💂♀️;“高校應當保持思想的獨立和自由”要讓高校能成為一個敢思想🏓💱、敢說話、敢嘗試的聖地👩🏽🦲🍁,從而為更多思想的迸發創造機會🙆🏿;“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多層次多類別的”🔃🫒,不僅讓學術型人才,也要讓技術型人才、業務型人才都有學習和發展的機會;“考核學生和教師的方式應該是綜合化🦻🏻🥈、多樣化的”要給更多的教育方式以機會,給更多的人才類型以上升的空間。
沈克琦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始終懷著一腔熱血,實幹苦幹、堅忍不拔。他有一顆無私坦然的心🍕,勤勤懇懇👩🦳,孜孜以求🕙,付出不講回報🙋♀️,奉獻不求索取,從不追求名利👱🏻♀️。他的目光始終關註著青年人的成長,關註著新中國物理教育事業的發展。他見證了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崛起🙋🏼♂️,也將自己的一生無私地獻給了教育事業。
(作者李軍凱系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
我心中的父親(節選)
○沈正華
北大意昂張曼菱曾耗費數年時間采訪聯大意昂,以口述史的方式記錄聯大校史,發掘埋藏久遠的那些故事,先後編輯出版了大型歷史文獻片《西南聯大啟示錄》和《西南聯大行思錄》一書。父親不僅多次接受張的采訪🌴,而且為其聯系大陸和海外的意昂👇🏻,並擔任歷史顧問。這可不是空有虛名的顧問,背後蘊含著大量的工作👨🎤,一遍遍地審稿,查找文獻🧍♀️,核實歷史,聯絡意昂🧎🏻➡️。張曼菱在2014年出版的《北大回憶》一書中只寫了一位理科學長👨🏿🎤,就是我父親,他們的交集就是合作整理聯大校史的那些經歷。在此過程中,父親嚴謹務實的作風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這些話摘錄自《北大回憶》一書,它道出了作者的心聲,對父親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沈老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風格🦹🏻♀️,進入了我的項目,一做數年,風雨如磐,亦持之不懈。
三伏天氣🐚,他提出,帶我們攝製組到紅樓一帶去尋找北京大學的老校址🟧。在那些胡同裏鉆來鉆去,終於找到了原來的校長辦公室🛅,就是胡適先生最後待過的地方。
依靠任何人,都會帶來局限性♢,而沈先生是一個能夠“將局限化為最小”的人選©️。他久居領導位置,處事具有“老北大”的兼容作風,加之他編寫過聯大校史,心中有歷史分量,也就有人物分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與楊振寧、李政道的聯系。這二位都極其信任他。
北大師弟黎明曾經對我說:“楊、李這兩個人,沒有一個機會,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把他們搞在一起的。你做到了。”這樣的高度評價👨🏼🎓🌭,其實當送給沈老🌴。是沈老使這對“不相見”的諾貝爾獎“巨子”在這部《西南聯大啟示錄》的片裏相逢,相逢於培育他們的西南聯大校園。
沈老為人方正,以大局為重🙏🏿,堅持尊嚴。這一點,也是楊、李與他交往自如的緣故吧🛏。
初接觸沈老,感到他有一種江南人的秀密🆑💑、細膩與機智💁🏿、警覺🫲,時間一長,遇到“事”了,就顯出他骨子裏一種北方人的剛毅、堅守。合作之初,我有點發怵。沈老給我的印象是苛刻、擅長“挑錯”。
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稿子、樣片,他也不先“肯定”一下,表揚幾句👷🏽♀️。幾天後他交給我幾大頁的“糾錯”。所有年代、地名🙍🏿、人名💃🏼、錯別字🍓、誤失🙋,全都寫了出來。然後他再用嚴肅的口吻對你強調一遍,說到普遍存在的錯誤時🕶,還非常憤怒。
每向沈老交一稿,我的心情猶如“交考試卷”🌄。真的“頭痛”他老人家。可是在理性上,我明白🗑,我需要的就是他這樣的“顧問”,不務虛,上來就“釘釘鉚鉚”地幹。
沈老全面地提升了這部作品,連帶我這個作者。正是由於他這種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態度,沒有一句廢話和贊美的話,這最後的成果才得到了那麽多的贊美👎🏽🧎🏻➡️。
從西南聯大物理系出來的鄧稼先他們,是怎麽把原子彈弄出來的😐?看看沈先生就有體會。就得這麽不講情面,就得這麽苛刻嚴厲。這就是科學精神。
我這個潦草大意的文人,在沈老的梳理下,學習規範🏃🏻♂️🌝,學習考證與準確表達。“意”要到達,“字”要立住。這些文科的基本功夫▪️,卻是在沈老那“物理學”的架勢下面🧛🏿♀️,重新操練的。
沈老的嚴厲對我成了一種吸引力♢。我渴望得到他的挑剔,因為這才會使我觸到真實🫃,觸到真實中最冷靜與理性的一面。我執筆多年☹️,這次作“史”,才清晰地意識到:要為自己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時間✅、地點♑️🅰️、人名“負全責”👉🏿⛹🏻♀️。
即使在生病之後🏘,父親還抱病完成了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叢書“西南聯大名師”中的一個分卷《創造物理奇跡的大師》🦥,並為整套叢書作序。書中記敘了聯大恩師的教學科研和生活軼事😬,弘揚了他們民主、科學👱🏿♀️🕵🏼♂️、愛國😢、敬業的精神🧙🏼♀️。
總結父親一生,我以為這樣的評價是恰當的:正直善良,胸懷坦蕩;認真執著☝🏼,寬容大度👱🏽;甘於奉獻、不求回報🎡;謙虛謹慎,為人低調🔪;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他確實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肯思考的人,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