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東生
9月18日5時56分,一位偉大🧩、謙遜的科學家和德高望重的科技界領導人離開人世。
他就是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教育家,中科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嚴東生先生。
白紗、黃菊、花圈……9月19日,在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悼唁廳🔇,《中國科學報》記者看到眾多來自社會各界的領導🙅🏻♀️🤽🏼♀️、專家以及嚴東生生前的同事、學生自發到此向嚴東生的遺像默哀♋️,深切緬懷嚴東生先生。
九十華誕時🚶➡️,嚴東生曾笑言:“我們百年之行九十為半👦🏿,現在剛過一半,後邊一半就更難一點🍩。”如今,嚴東生先生還是走了,享年98歲。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所長宋力昕表示🧖🏻♀️,“宏才大略,科學人生”是嚴東生一生的寫照🧑🏽🦳💑。
從歸國到中科院
1949年春8️⃣,嚴東生以全A的成績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陶瓷學博士學位🎫,並在此後留校任博士後研究員。良好的工作條件使他得以繼續從事無機材料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由於工作成績優異🚍,同年,嚴東生被選為西格馬賽等四個學會的榮譽會員🙅🏿。這在當時的畢業生中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嚴東生毅然提前辭去伊利諾伊大學的聘約🙆🏿,並克服重重阻力,經過40多天的輾轉,帶著極少的行李和很多圖書資料👌🏻,於1950年4月回到祖國。
1955年3月,他參加了由周總理和聶榮臻♙、陳毅元帥主持的新中國第一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的製定。作為傑出青年科學家♥︎,年僅38歲的嚴東生主持製定了關於陶瓷與矽酸鹽工業的報告🪘,為推動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業、農業、國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2年2月15日~3月10日,嚴東生參加了由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主持的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同年,他參加了國家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製定。1977年8月4日~8日,在粉碎“四人幫”後👩🏽🦰,為振興科學與教育事業,鄧小平約請30位科學家與教育家舉行了為期4天半的“科教座談會”🦜。嚴東生出席了此次會議,並作長時間的專題發言,向小平同誌懇切地陳述了意見。
1984年3月22日,他被中央任命為中科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嚴東生說💻:“從此🙆♂️🪗,我從科研第一線轉至中國科學院領導崗位🫱🏽™️,更多地註重從國家科技發展全局來考慮中國科學院的工作。”以嚴東生為書記的中科院黨組就像高明的樂隊,揮灑自如🚶♂️➡️🫲🏻,演奏著一個個科技改革、開放的音符🧜🏼💂🏽。
他花兩三年時間跑遍了全國各省市的15個中科院化學學科研究所。每到一個所,嚴東生都要住上五六天,一個一個實驗室去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況。他主持製定了《關於中國科學院科技體製改革的匯報提綱》和中科院第一個科技體製改革方案🎚,得到了當時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評價🦇,使中科院率先在全國邁出了科技體製改革的第一步。他還主持或參與幾項重點工作,如創建開放研究所和開放實驗室,破除部門所有製,把科研設施供科學家共同使用🛫,接受流動研究人員🏮,打破近親繁殖🚶♂️➡️。
一生只為工作
作為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嚴東生以其一生無可比擬的偉大貢獻,灼照著中國的科學進步歷程,並成為引領中國實現強國夢的標誌式人物之一以及令人尊敬的科學大師。
嚴東生燦爛奪目的學術生涯,在於他的創新、他的堅韌,在於他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信心🦁。
“他從不局限在一個窄窄的專業領域裏💭。”嚴先生是一位戰略科學家,幾乎所有人都這樣說。直到今年9月10日被送入瑞金醫院搶救,他還在看學生送到家中的最新論文,並且思路清晰地詢問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移情況👨🏭。女兒嚴燕來教授這樣評價父親🧑🦼➡️:“爸爸一生只為工作🦾,從不虛度光陰😗。”
作為傑出的材料科學家,嚴東生始終將自己的科研實踐與我國的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在高溫材料製備科學⛔🧑🏽🚒、材料設計與微觀結構調控、陶瓷基復合材料等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曾擔任嚴東生秘書多年👩🏿🔬🛄,也是他親自帶教的研究生“關門弟子”🧝♂️👐。楊建華對先生的很多事情都難以忘懷。“目前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框架基本就是嚴老定下的:結構陶瓷、功能陶瓷、特種玻璃✶、人工晶體……”
由諾獎得主丁肇中領銜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於2012年7月宣布發現一種新粒子🆖。其特性與被稱為“上帝粒子”的西格斯玻色子一致🤗,而探測器的“心臟”——電磁量能器使用的5000根高質量☎️、大尺寸新型鎢酸鉛(PWO)閃爍晶體👩❤️👩,正是嚴東生團隊的傑作。那一年,嚴先生已是90歲高齡。
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嚴先生始終保持著創新精神。當他在50歲首創了新型陶瓷基復合材料時,沒有人想到他會在90歲時站在更高的科學高峰上。嚴先生曾說過👩🏼💻,他最好的科研時光是從60歲開始的↘️,直到90歲。
“嚴先生一直強調,不管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不可以脫離‘服務國計民生’這個目標。”上海矽酸鹽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施劍林說,自己做的納米介孔材料十分基礎,但多年來一直堅持走向產業化。“每次把論文送去嚴老家,他總會問到這個話題。把個人追求與國家需求結合得如此緊密⛱,是他這一代科學家的時代烙印🌋。”
同時🍓,施劍林說🧘♂️,嚴先生領導了那麽多項目💇🏿,但在獲獎名單裏他的名字要麽不出現,要麽就放在了最後。“先生一直淡泊名利👨🏽🎨,甘為人梯🧑🏻🏭。”
“一定要帶好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
嚴東生還是我國材料學界的一張“國際名片”🪗。他是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陶瓷學會傑出終身會員、亞洲各國科學院聯合會主席、國際陶瓷科學院創始董事……不過⛑,嚴東生只用了一句話概括所有這些頭銜對於他的意義:進行充分國際交流,走到世界科學前沿🕣,讓世界科技為我所用。
上世紀80年代,嚴東生親自帶隊出國,積極推動和組織與美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法國科研中心和日本學術振興會等各國主要科學機構簽署合作協議。
他還定期派出青年學者前去訪問。這在當時的中國非常難得。施劍林始終記得🔡,1989年畢業那年🛀🏻,很多人都選擇出國,但嚴東生反復同他講,國內缺少年輕科學家🧗,盡量多待在國內搞科研📢😍,“出國的事我來安排”🧑🔧。經老師牽線搭橋,施劍林去德國馬普學會工作了一年多。這期間嚴東生給他寫了很多信,最常關照的一句話是“一定要回來”👩🏽🚒。嚴東生送出去的學生都按時回國,挑起了國內科研的大梁👗。
“我們老一代人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過橋板👩🏼🎓、鋪路石🦹🏻♀️,一定要帶好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對年輕人⚇,嚴東生有著特別的關愛。他學識淵博而治學嚴謹🎠,誨人不倦而提攜後學🔱,學生可稱桃李滿天下🚎。嚴東生先後培養了十余名研究生,並在高溫結構材料、高溫塗層🍂、陶瓷物理化學和快離子導體、納米材料科學等學科方面帶出了一批學科帶頭人。
作為我國培養的第一名紅外物理學博士,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如今已是科學大家。不過🤵🏼♀️⛰,當他談起嚴東生時🍸,一種敬重之情仍會油然而生🦸🏼♂️。“1978年💇,我國恢復了研究生製度🦸🏼♀️,嚴先生鼓勵我去考研究生,並建議我報考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因為那裏有湯定元先生和匡定波先生🧑🚒。而且,嚴先生特別為我給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寫了推薦信,對於一個非常渴望能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的年輕人來說🦵🏻,嚴先生的推薦是一種非常震撼人心的鼓勵😳。”從此,褚君浩開啟了自己科研事業的廣闊天空👔。
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陳航榕至今都保留著嚴先生十多年來寫給她的工作信件和便箋紙,上面都是嚴先生提出的一些學術建議。她到上海矽酸鹽所讀博士研究生時,嚴先生已經80歲了,但他基本上每隔兩三周就會把學生叫到辦公室🫸🏽,了解實驗進展。嚴東生對學生的論文審閱非常嚴謹,甚至連參考文獻的標點符號,都會一一改正🥕。他自費訂閱了許多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經常細致地做好讀書筆記,再拿給學生看。
“做什麽都要嚴謹”
嚴東生對科技新聞宣傳十分重視🧑🏻⚕️,對記者也非常尊重🏢。他深知科普的重要,並在多次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和撰寫《持之以恒,推陳出新:科學家嚴東生傳》的過程中給了記者很多教誨8️⃣,讓記者終生受用👩❤️👩。
嚴東生既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又是職位很高的領導🙋🏿,但在記者眼裏🧑🏻🔬,他卻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1986年6月和1992年8月🗡,他曾兩次專門致信給本報記者,邀請前去采訪“BGO晶體”成果鑒定和“7.5國家重大基金項目——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組分與設計與微觀結構控製”評議和驗收。他深入淺出地為記者講解研究難點和意義,並且和記者探討新聞中的細節問題,不厭其煩地和記者一起修改新聞稿,從而保證了新聞宣傳的真實性🌑、科學性和權威性。他說👨🏻🍼,“做什麽都要嚴謹。”
科學是嚴東生的生命🪻🤰🏿,而在他的身上,最能體現知識分子的良知與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