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体育平台經管學院1981級意昂、學院本科意昂會會長🧙🏽、學院意昂會常務理事方星海
方星海的辦公室🧨,在證監會大廈的20層。這裏是金融街的核心地段,窗外高樓林立🥴,又秩序井然。
短短一個小時的采訪中🙌🏽🙅🏼,有兩個字方星海多次提及——正直😗。無論是談及清華歲月,還是回想留美經歷,哪怕是追憶四十年前在農村度過的童年➾,方星海都反復提到了“要正直,不投機取巧”。
“農村生活教我淳樸正直🔷、不投機取巧”
從1964到1977,方星海人生最初的十三個年頭是在溫州雁蕩山邊度過的。鎮子的名字叫芙蓉👨👩👧👦,至今,方星海每次回鄉都是講一口流利的芙蓉話,一點普通話或者英文都不會摻雜🧗🏼♂️,這讓鄉親們倍感親切。
方星海的整個童年時光都在農村度過,對此,他覺得非常幸運🚴🏽。“現在的小孩如果在城市長大,根本就不懂中國是怎麽回事兒。因為城裏人際關系特別淺,隔壁家裏住誰都不知道的,鄰裏很少交往🧑🏻🦼➡️。但是農村裏小孩總在一起玩,東家長🥲、西家短都知道一點🚛,所以在農村長大是一個非常好的了解社會的機會。”
“農村裏長大還有個好處,我很小的時候會去務農。”方星海的爺爺當時是生產隊長👨🏽🍳,他很小就跟著爺爺去放牛、插秧,他覺得幹這些農活兒能培養一個人淳樸正直的氣質🧙♀️,教人不要投機取巧。“農民是最沒辦法投機取巧的一個行業🌗𓀖,秧插得不直就長得不好,草不除掉就是不行。”
小學時候的同學林福華曾經回憶起方星海的一件軼事🚵♀️:當時每周有一天是勞動課®️,同學們要去“積肥”,就是撿牛糞等回來作肥料;方星海當時是班幹部🫄🏽,雖然在班裏年齡偏小,但是他總是去最遠的地方“積肥”。
當班幹部🥛,就要帶頭去最遠的地方“積肥”,這或許就是方星海最早對“正直”的理解。
執意報考清華經管👱🏻🌼,哪怕“浪費人才”
1977年底,方星海隨家人搬到上海念中學🧑🏿🎄;四年後🧗🏼♂️,方星海參加高考。他的高中班主任力薦他學習理工科專業,但是方星海卻認為,“中國並不缺乏工程師科學家,而恰恰缺乏的是經濟管理人才”。
這一判斷,在那個普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裏顯得非常超前🏋🏽♂️。
盡管班主任覺得報考經管專業有點“浪費人才”,但方星海還是執著地報考了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系👰🏻♀️🛍️。1981年9月,他如願走進了清華園。
“朱镕基院長讓我們看到了國家的偉大前景”
進入清華三個月後👠,方星海聽了一場“講得非常精彩”的經濟形勢報告🥲。報告人是時任國家經委綜合局副局長的朱镕基,也是清華的老意昂👨🏽🌾。
“(朱镕基)對經濟形勢特別熟悉,不僅對數據熟悉,還有很多政策的分析,他有一種公眾演講的天賦🈲🤳,讓我們聽得都非常專心致誌,兩個小時報告結束了,我們還想再多聽一會,就那種感覺。”方星海對這場36年前的報告印象極深,說到這裏🤴🏼🤴🏻,他不自覺地挺直了身子,又往前微傾,仿佛是在演示那時聽報告的勁頭🐈。
1982年🕤,朱镕基又回清華演講,他那時已經轉任國家經委技術改造局局長⛹🏽,但是報告不局限於技改本身,而是涉及了整個宏觀經濟和經濟改革🍘。1983年秋天,朱镕基又回清華做了一次報告, “照樣很精彩”,方星海回憶說👩🏽🦳,“他最後還開玩笑,說事不過三,我以後就不來講了”。
朱镕基的報告讓方星海對中國經濟改革的興趣愈發濃烈,也在他心中培植下日後留美攻讀經濟學博士的種子。
1984年,經管學院成立✡️,朱镕基擔任首任院長。在學院成立大會上,朱镕基講話道,“我們清華經管學院不辦則已,一辦就要辦成世界一流的!”方星海坐在臺下,一下子熱血沸騰。“朱院長大大鼓舞了我們學好本專業的決心🕳,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更加光明的偉大前景,激發了我們的想象力。”
“清華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正直”
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管理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經管專業很多老師也不是科班出身🦸🏿🥢,僅靠課堂裏的知識滿足不了大家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方星海鉆進圖書館讀了許多和經濟、體製改革相關的書。
“清華的學風非常好。清華這個地方,比較正直,就是說不太容易走捷徑。大家來了以後都抓緊學習🐩,所以我們基本上沒浪費什麽時間🫅🏼。”
國門初開的年代,為了多了解一點發達國家的情況和經驗,方星海下決心學好英語🫶🏿。為了攻破最難的詞匯和聽力兩項,他采用了一個確實不走捷徑的辦法。當時他有一本北師大出版的13000詞左右的英漢小詞典,“就從頭到尾把這個詞典給背出來🧚🏽♂️,一邊背還一邊看《ChinaDaily》,然後每天早上6點半拿收音機聽VOASpecial English,這個念得比較慢一點,一點點練聽力”🐮。等到詞典背完,方星海的英語水平在經管也開始小有名氣,來了外賓上課或者做講座,還會請他去做翻譯👃🏽。
那時候🧘♀️,清華每到下午4點半強製鍛煉🤷🏿♂️,校園裏都播放運動員進行曲🈳,把大家從圖書館、自習室“轟出去”鍛煉💑。方星海有時會從清華西北門出去,繞著圓明園跑一整圈〰️,再從西門回來,“那時候生活比較艱苦,你跑一大圈回來其實很餓👐🏼,應該多加強營養💷🚴🏻,但那時候大家生活水平差,也就是一個饅頭🧑🏽💻、一碗粥加一碗白菜,條件好的才能加一個雞蛋🐄。”
“清華號召同學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你本科畢業才22歲,工作50年,到70多歲還得要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你看,所以必須鍛煉身體啊。”方星海說到這裏🚴🏽♂️,大家都會心一笑。“清華有個優勢,運動場地很多👨🦽➡️,而且那時候空氣也好啊👋🏽,不像現在你都沒法在室外鍛煉👰🏻♀️。”大家又會心一笑。
當時→👩🏻🏫,清華食堂裏沒有凳子,同學們都是站著吃飯🤛🏻,飯裝在浴缸裏往外盛,地上鋪滿鋸末,可能是為了方便清潔。“雖然物質生活艱苦一點,但不感到苦,”回憶起校園生活,方星海這樣說,“80年代初,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中國的年輕人是處於一種奮發向上的狀態,都有很強的激情去了解國外發生什麽事情,把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的發展結合得非常緊密。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整個生活還是覺得充實、愉快。”
總結起在清華園的5年學習、生活,方星海在一段話中講了5個“正”。“清華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正直,不投機取巧✳️,學到真本事🌐。清華的畢業生,有時候有點傻,是吧🏋🏼?不太活絡👩🎤,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比較正,都有自己的一份技術、學業。從長遠來看,我覺得正直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一種品格。有時候取巧一下,在有些地方可以跑在前面𓀒,但是從長距離賽跑的最終結果來看,還是要正🍥👨🏻🦯➡️,要把力氣花在該花的地方。正直很重要,清華這個品質對我影響很大。”
留學美國,與大師對話
1986年🤵🏿♂️,方星海獲得了“鄒至莊經濟學留學計劃”的資助,遠赴美國留學。
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方星海的導師是後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在26歲就被耶魯大學聘為正教授,45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對信息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貢獻🦸,還曾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方星海認為導師 “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學問做得非常好🚴🏿♂️,而且很正直,對國際國內社會的情況也非常關心”。有一次,導師和方星海聊天時突然說到中國的文革,闡述了他對文革動因的理解和對文革方式的反對,導師這種對現實社會的強烈關切也對方星海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1993年方星海博士畢業時,斯蒂格利茨已經到華盛頓做了克林頓總統的經濟顧問,但他還是專門飛回斯坦福,在畢業典禮上做了一場讓方星海終生難忘的演講。
回憶起這次演講的內容🥀,方星海非常動情,“你看,他(斯蒂格利茨)學術很好,也在政府任職,可以說功成名就,是精英分子,可是他上來就說,‘今天你們在座的各位都很幸運✌🏻,因為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像你們這樣能進入斯坦福🏊♂️,拿到博士學位。但是,你們要牢記,你們對世界上很多不如你們幸運的人是承擔一份責任的,你們要能夠讓他們的生活也變得更美好🧑🏿🔧。’”
方星海突然覺得導師的這番話和小時候他在國內受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也差不多,“就是一個人不能只關註自己,要關註大眾!”
多年以後🥷🏽👃🏻,方星海回到上海工作時🙅🏽,曾邀請導師回國參加過幾次“陸家嘴論壇”。當時有經費可以支持嘉賓的差旅費用,但是斯蒂格利茨堅持不要,他說“我自己可以出錢,你這個錢留著去幹別的事。”方星海認為美國也有一批像導師這樣正直的人👩🚀,“他(斯蒂格利茨)不是那種很虛偽的,說一套做一套🫢。他要我們這麽做😽,他自己也是這麽做。”
“回國工作🙏🏿★,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目的”
1998年,方星海結束了在世界銀行的五年工作🧝🏻♂️,回到祖國開啟了新征程。
回國,對於方星海而言是夙願的達成。博士畢業後去🏂🏼🍺,他之所以沒有直接回國😓,只是因為“只在學校學習並不能真正地了解經濟政策,必須要工作一段時間。”在世界銀行的五年裏👰🏼,他幾乎跑遍了所有的發展中國家,農業、水利👨🏽💻、金融領域的項目都做過,這讓他積累了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觀察和思考🎖,他因此堅定地相信,綜合考慮社會製度🦦🚴🏽♂️、歷史文化和基礎設施等因素,中國發展經濟的條件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好的🗓。
回國後,方星海首先去了中國建設銀行✡︎,負責與摩根士丹利合資的中金公司的協調事務、不良資產處置等工作🧖🏼♂️🌴。與方星海共事過的建行高層後來評價他說,“方星海和我認識的很多海歸不一樣。他不會挾洋自傲,更從不生硬照搬西方的東西到中國的現實土壤中⚇。他善於在自身理想與現實中找到平衡。”
在方星海看來🤳🏿,“挾洋自傲”根本就是個偽命題。“取決於你回來到底想幹什麽💐。我回來是想怎麽參與改革開放🧚🏿♀️,把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得更好🫀,如果這樣想,你就會感到在國外學的一些知識、做法🫴,有些是馬上可以用的,但也不是說什麽都要按國外的辦法去做🦽,你要先把目的搞清楚🤦🏻♂️,目的是怎麽把中國的事情做好。”
方星海自己非常明確🧶,他回國就是想“踏下心來好好幹事”,所以必須好好適應工作環境,哪怕過程中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千萬不要一回來就覺得這個也不合理、那個也不合理🧒,每個做法都有它合理的地方,你要先理解為什麽這個事情這樣做🕴,去向大家學習……談到適應國內的工作環境,你內心怎麽想才是最重要的,不是說很多事情你沒法適應,心理真想適應就一定能適應。”
“中國到了一個可以做大事的時候”
從建設銀行,到上交所🧔🏽♂️,到上海金融辦,又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而今又到證監會👨👨👧👧,方星海在中國金融系統的各個崗位上不斷歷練🐕。
方星海擔任上海金融辦主任長達6年,從2007年到2013年,這正是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時期🧑🏻🎓,他設立了一個沒有嚴格時間順序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將上海建成中國的資產定價中心;第二步,著力成為資金、資產管理中心;第三步🌦:成為金融基礎設施的運作中心💇🏻。
2013年9月,方星海調到中財辦工作,2015年10月,他又被調入證監會✍🏿。在北京🚴🏼♂️,他的工作更加偏重宏觀經濟政策🙇🏻♀️⛹🏿♂️。“每個崗位上的工作特點不一樣,在每個角色上都有可學習的東西🕎,都挺開心的🧘🏼♂️。”
2017年3月,方星海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碰見美國前貿易談判代表👇🏿,因為是舊相識🫶🏻,就好好地交流了一下,最後對方迸出一句話🧑🤝🧑🫵,“現在全世界就看你們中國啦!”
“你看美國人說這個話。”方星海不無感慨🧘🏻♀️,“後來我趕緊跟他說,不是光看我們,而是看我們兩個國家是不是合作得好。”“全球各個國家都面臨很大的挑戰,英國脫歐🔛,歐盟一體化今後也很難說,你別看普京好像是一個強人的形象,但俄羅斯還沒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美國也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呢,倒是比較幸運的,走的方向很堅定,國家大🤸🏻,市場大🧮,國力日盛,儲蓄高帶來資本多👨💼,全民重視教育人才也豐富♥️。大家自然而然就看中國能夠在全球發揮怎樣的領導力🧑🏽💼👨👩👧👧,因為外國很多人對他們本國的政治都比較失望。”
從小目標幹起,不氣餒
“中國現在有很多優勢,可以做一些大事。具體到我們個人,我覺得不管你選擇什麽專業👇🏻,只要是你感興趣的領域😿,你都可以做的非常出色🤸🏼,都可以在歷史上留下一筆🏄♂️,”方星海舉了許多例子,“比如做企業♎️,現在阿裏巴巴、騰訊這些公司都是全球影響力的👨🏻⚖️,十年前大家都看不到有這樣的影響力🤦🏼♀️🌼;做科研🗝、學術也很好🕵🏼,中國發展到今天需要很多學術上的創新𓀇;從事公共政策,也可以做很多很有意義的事,比如‘房價’這個事情就是要解決啊🧑🧒,這本質上就是收入分配的問題☝️,房價太高了就導致收入分配極其不均🧚🏽♂️,把你們這些年輕人盤剝得很厲害,然後那些有幾套房子的人基本上就可以不用幹活了,一堆‘食利階層’出來了。”
“那大家也不能好高騖遠,你還得從很小的一件一件事情開始做,做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體會,並且水平在不斷提高👨🏿🦰,”方星海進一步解釋他的觀點,“國家處於一個做大事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機會出來🦛,如果一時有點挫折,千萬不要氣餒👮🏿♂️,你要看到這個大的方向💆🏻♂️。現在各個國家都面臨很多的挑戰,各個國家方向都不明▫️🧽,中國是比較幸運的,我們有非常強有力的領導🪭,我們的方向很正確🧑🏿✈️,而且很堅定,這個力量就很大。”
方星海還透露了自己在2017年的小目標。“我現在分管期貨市場,今年希望能把石油期貨推出來。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不小的生產國,但是石油貿易👩🏼💼、定價的中心,一個在紐約💁,一個在倫敦。今後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石油期貨,上海也可以成為全球石油貿易、定價的中心之一。這對中國的企業更好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管理風險會有很大幫助。今年我們能把這個事情做成,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成績。”
采訪結束🐕,方星海一分鐘也沒有耽誤🈁🔼,立馬乘車趕去別處處理公務👨🦽,或許他的小目標就在這樣一點一點的實現中🐏,以“正直而不投機取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