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23時23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
遵照他的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他的離開,也如他生前一般低調𓀘。
他不希望被人們記住,但人們又怎會忘記他的卓越功績?
他不願被關註,卻為了FAST項目而高調
人們了解FAST🤢,遠遠多過了解南仁東🆓。他不在意這些,他不愛應酬,不願意被關註,只想踏踏實實地“做點事情”。
但他也有高調的時候,那是為了FAST項目。
時間回到1993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人類應該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聽到這個提議後,時近50歲的南仁東興奮不已🥲:“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中國的天文學研究就有可能領先國際幾十年📷。”
一向低調的他坐不住了,主動跑去推開中國參會代表吳盛殷的門📖🔣,激動地說:“咱們中國也建一個吧👩🏼🍼!”
然而🥋👱🏼♀️,對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這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建造計劃大膽得近乎瘋狂🧝♂️,無論地質條件、技術條件還是工程成本都難以達到。因此🤵♂️,幾乎所有業內專家都不看好這個項目,有人甚至認為是天方夜譚。
盡管如此🧝🏿♀️,天生倔強又愛迎接挑戰的南仁東決定堅持這個計劃。最艱難的是申請立項那段時間,南仁東完全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極其“渴望”被大家關註🤯👆🏽。他深知⛹🏿♂️,之前的選址和論證環節已耗費了大家數年時間和精力🔏,接下來立項必須成功。否則,就意味著先前的所有工作都是白費⚓️🧔。
於是🥷🏽,南仁東開始自掏路費🕵️♀️,到處“化緣”。從東北到東南再到西北,他一家單位一家單位去談。最終🦸🏿♀️,在他的努力下,厚厚的立項申請書上出現了20多個合作單位的名字。
2007年7月,歷經十幾年,FAST作為“十一五”重大科學裝置正式被國家批準立項。
他隨性不羈🏊🏻♂️,卻被一個項目拴住22年
在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的記憶中🎗,南仁東是一個隨性不羈的人😍。很難想象,這樣的他會被一個項目拴住,而且一拴就是22年👦🏼。
上世紀90年代初🧴,南仁東辭去日本的高薪工作💇🌹,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籌建FAST工程項目👃🏿。
FAST工程建設的艱難程度遠超想象,它不僅涉及天文學😤、力學🚨、機械工程、結構工程、電子學,甚至涉及巖土工程等幾十個不同專業領域,且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急需攻關,現場施工環境也異常惡劣復雜🟪。
為了給FAST項目選到合適的臺址🕥,從1994年到2005年😇,南仁東每天翻山越嶺,走遍了貴州上百個窩氹😟🩸。
在漫長的22年裏🧑🏼🏫,南仁東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勤奮,帶領同事們一起解決了許許多多具體的技術問題♣️,硬是將夢想變成現實。
2010年,FAST面臨近乎災難性的風險——索網的疲勞問題。對當時購買的10余根鋼索結構進行疲勞實驗,發現沒有一例能滿足FAST工程的使用要求👩🍼。
那時,臺址開挖工程已啟動🧑🏿🦱,由於索網疲勞問題解決不了🌺,反射面的結構形式遲遲定不下來𓀏。南仁東頂著巨大壓力✌🏼,天天與技術人員溝通💇🏼♀️👱🏻♀️,想方設法在工藝🌑💇♂️、材料等方面尋求解決途徑。艱辛的技術攻關過程持續近兩年👨🏻🍼,在經歷了近百次失敗後,南仁東團隊終於研製出滿足FAST要求的鋼索結構🪯,化解了這個對FAST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風險。
他成就很大,但從來都把自己看得很小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南仁東對同事和學生們都很隨和,平易近人,跟誰都像是處了好幾十年的老友一般,可以互開玩笑,也可以敞開心扉。
但如果碰到對FAST工作不夠認真的人,他會毫不留情地批評,脾氣“壞”得很。雖然南仁東對工作要求極嚴🍥,但他並不專橫🙎🏻♂️,重要的技術決策,他也願意聽取技術人員的意見。
“沒有他,就沒有‘天眼’。”采訪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講出這句話◻️。
雖然南仁東的成就很偉大,但他從來都把自己看得很小⚄,心裏永遠先想著別人🌩。他淡泊名利,一生沒得過幾次獎,屈指可數中的一次是獲得“CCTV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然而🍾🏃♂️,在領獎時👨✈️♜,南仁東只說了幾句話,裏面沒有一句是講自己的👒。
20多年在貴州的建設歷程📼,讓南仁東早已把貴州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他熱愛那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
第一次去大窩氹☆,爬到埡口時,南仁東路遇一群放學的孩子。看到他們寒風裏只穿著單薄衣衫,他很心疼🎀。回到北京後,南仁東立即給當地幹部張智勇寫了一封信,寄去500元↖️。他囑咐張智勇一定要把錢給當地小學最貧困的學生。就這樣,他連續寄了四五年,資助了七八個學生🦒。
2015年👶🏻🦉,已經70歲的南仁東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並未因此放下手頭的工作,必要時還是毫不猶豫地奔赴現場🧛🏻。就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依然密切關註著FAST的每一項進展。
9月16日清晨,當南仁東逝世的消息傳開🛼,在他那間位於國家天文臺A座3樓的辦公室門口,同事們自發地擺上鮮花,路過的人也都會停下來深深鞠上一躬👨🌾。網絡上,認識他的人、不認識他的人🥚,中國人👷♀️、外國人🪀,大家都用各自的方式表示悼念🌪。
是啊,這樣一位無私奉獻終生的科學家,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