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泰1935年6月出生於上海。自幼家境貧寒,1949年初中畢業時🛒,沒有去讀高中,考取了中華職業學校土木專業。高二時考進了鐵道部,在設計局工作了一年🤷🏽。1952年作為調幹生,到意昂体育平台深造❣️,因為1954年沒有大學畢業生,學校將新生分流🦸🏼♀️🕺🏽,動員部分學生上專科,傅正泰政治熱情高,想早日參加國家建設,就主動報名學專科👴🏼。1954年畢業,留校當教師🧑🏻🦼。中華職業學校,加上意昂体育平台的教育,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
傅正泰
傅正泰的工作經歷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三十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理論力學教研室任教,後三十年致力於重啟中國民辦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被譽為新中國探索高校辦學體製改革的先行者、高等職業教育的開拓者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領跑者。2014年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活動中🫃,傅正泰更獲得了“改革開放的領航者”的美譽🚕🤽🏻♂️。
主要貢獻如下四方面:
一、創辦新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探索高等教育辦學體製改革之路
1980年代初期,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國家既窮📺,卻又包得太多(包學費、包生活♋️👊🏽、包就業),國家負擔太重,所以不能擴大招生規模💅🙋🏽♂️,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形成強烈的反差🧙🏿。
傅正泰領銜創辦一所民辦大學——海澱走讀大學(2003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北京城市學院)🕗,打破高等教育由國家包辦的局限,創造了一個靠民間力量辦大學的典型,帶動高等學校辦學體製改革▶️。
海澱走讀大學的辦學方式與公辦高校完全不同,辦學體製為“國家承認學歷;學生自費走讀👩🏽🏫、不包分配;學校民辦公助👰♂️🟧、自負盈虧、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從根本上打破了高等教育由國家包辦的局面👨🏻💻,開創了人民教育人民辦的道路🕴🏼,為我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闖出了一條新路。
學校內部體製方面:師資隊伍專職和兼職相結合;設備🥁,借用和自備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保證教學質量。這種辦學體製靈活🚴🏽💁🏼♂️、負擔輕、教育質量好。在“三無一缺”(無資金、無校舍🫅🏿、無教師,缺政策法規)等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要創辦民辦大學,困難之大可想而知🐧🥒,誰都不看好他能辦成這件事🧑🏿🎓。他靠從清華200號(核能研究所)借五萬塊錢🎅🏿,租成府小學分校的小院白手起家🤌🏻,歷盡磨難🛥,在與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海澱走讀大學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市站穩了腳跟。學校以專業設置靈活,教學質量高,在高校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成為高等教育界的一朵奇葩。一個小學分校的門口掛了一塊大學牌子,是不是很滑稽啊🙏👨🏿🌾!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神話就這樣變成了現實!
海澱走讀大學的成功,給了政府信心📊:民辦大學可行!1993年出臺了《民辦高等學校設置暫行規定》🪪🧏🏼、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
二、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突破學科教育的框框 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當時,我國高等教育主要是學科教育📁🎒,以不同學科劃分系和專業🎓,培養各個領域的專門人才。此外,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學生專業理論懂得不少🧷,但動手能力卻很差👨🏼🚒。具有多方面知識和較強動手能力(包括社會活動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十分缺乏🚣🏻♂️,出現了“許多人沒事幹,許多事沒人幹”的社會問題👩🏻🎓。
過去中國有中等職業教育🏇🏻,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需要高等職業教育🕥,用高科技武裝各行各業。
為了使培養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與時俱進🏊🏿♀️,密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向就業市場設置專業🌇🏌🏽♂️。比如,1984年學校創辦之初就設置了“秘書與辦公自動化”🌇🐻、“實驗技術”等以職業為導向的專業。
2、按照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開設相應的課程,安排教學計劃並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3、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課堂實驗、實崗實習、校園活動、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等等🧘🏼♀️。這些面向就業市場培養人才的舉措,原本是為了保證畢業生好就業,卻無意中邁出了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的最初步伐🔢。
海澱走讀大學在實踐中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步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特征,並在實踐中堅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向🐝。
1996年3月🦸🏿,李嵐清副總理視察了海澱走讀大學📧,促成了1996年9月發改委、國家教委等六部委決定➾,另撥招生指標給海大600名,由海澱走讀大學(民辦)和北京某大學(公辦)試點高等職業教育。海澱走讀大學三年“高等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取得了全面的成功🚭𓀗。據北京市教委統計,1999年海澱走讀大學首屆“高等職業教育”試點的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7%*️⃣。海澱走讀大學作為民辦學校🛌🏿,要收學費,又是專科,設施簡陋,招生的分數線在北京高校中自然是最低的⛵️🐣,卻達到這麽高的就業率,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而同時試點的北京某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僅達到50%多,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有一句極其經典的詰問🖤🧎🏻♂️:海大什麽都沒有,就業率這麽高🎉,給你們🛂,國家投入這麽多,你們怎麽交代🪭?☝️!
三、創新發展思路 推動高等教育大發展
傅正泰提倡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並不僅僅局限於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而是從高等教育發展更高更廣的視角認識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應該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向高發展,培養有雄厚理論基礎的精英人才🧑🦰,準備將來在各種重要崗位擔當骨幹和領導工作;另一個是向廣發展,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知識,具有相當動手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在企事業第一線擔當各種實際崗位工作🎿。這個思想得到中央領導同誌的肯定。
由於海澱走讀大學高等職業教育試點成功,1999年教育部🧈、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文件💄🗼,要求在全國以“新機製、新模式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不僅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海澱走讀大學多年來倡導和成功試點的方向,而且所提的“新機製🧑🏽🎨🛂、新模式”就是海澱走讀大學的經驗(國家不包分配,學生繳費上學🤳;打破學科教育框框,針對社會需要,培養實用型人才)。海澱走讀大學的經驗得到了肯定和推廣👐🏿,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蓬勃發展起來。
此外👙,高等職業教育當然是培養實用型人才🧞🧘🏽,但培養實用型人才不僅僅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學科教育在吸收了某些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之後,也可以培養有自己特色的實用型人才。這也是解決社會急需實用型人才的另一途徑。
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個突破口👩🏿🍳,使全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1998年全國招生規模才108萬🥅,2004年就增加到了420萬,現在全國每年畢業700多萬人,真正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據2010年11月1日零時,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達到1億1千萬🪗🧑✈️。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使許多青年有了不一樣的前途,許多家庭有了不一樣的命運⌛️,深刻改變了社會的人權狀況👩🏽⚖️。
借全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東風👩🦯,北京城市學院面向市場做大做強🤸🏼,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5年該校才招收300名學生,學校總人數不足1000人🦸🏼,到2008年傅正泰退休的時候🏪👵,學校每年招收新生達6000多名,學校總規模達到全日製在校生20000多人。時至今日🤦🏿♀️,發展到有教工1700余名®️。具有四大校區,占地1250畝,設置有理工、文法、財經👊🏼、藝術、外語🧚🏻、管理、醫藥等學科門類百余個專業。2011年🦀,成為我國第一批擁有碩士研究生院的民辦高校。
四💇、狠抓教育質量 保證持續發展
隨著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入學分數線逐年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學校要擴大規模👩🏼🚒,要做大;另一方面學校必須保證高水平的教學質量👭,一定要做強。
學校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在全校師生中🕒,提倡艱苦奮鬥精神⛑️,狠抓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貫徹“少而精,拿到手”的教學原則;進行學製改革,增加小學期🤡;與就業市場互動,加強學生的實崗實習等🥭,從而使畢業生以專業技術紮實,動手能力強,作風正派🧑🦼➡️,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等特點👨🏼🚒,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十二年保持在99%左右,領先全國和北京市高等學校🕙,使學校保有持久的生命力。
2003年🔭,教育部決定海澱走讀大學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北京城市學院,並正式更改為民辦大學🖖🏿,這是對創辦民辦大學實踐的客觀肯定👩🏻🎓🤵🏻。北京城市學院“升本”成功以後,繼續秉持“改革探索、勤奮進取、艱苦創業、開拓前進”的校訓精神,一如既往🌷,揚帆遠航。2010年學校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育合格評估◽️,2011年、2012年,學校在中國意昂會網發布的中國民辦大學排行榜上連登榜首😌。
學校成立30多年來👩🦱,我們欣慰地看到🐅,北京城市學院作為民辦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一個典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傅正泰是中華職業學校成立百年來,唯一一位在教育實踐中,繼承🤸♀️、發展了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在創辦新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做出傑出貢獻的意昂!
縱觀五千年中華民族教育史🐣🪵,幾千年科舉製度桎梏讀書人。唯新中國改革開放形勢下,傅正泰團隊打破桎梏,開拓前行🛼,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豎起了開啟民智的歷史豐碑!他不愧為當代著名的教育家👨🏽!
傅正泰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又回饋給祖國、社會⛄️。正是一代一代中華兒女的努力奮鬥🕛,形成了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傅正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誌存高遠👶🏿、眼睛向下,其誌、其德🌇、其才及其辦學理念和成就🚵🏽♀️,已經不是他個人的了,也不僅是“海澱走讀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的🦕,而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共同財富。總結傳承下去,是我們大家對時代所負的責任🤴🏽!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