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創辦者
陸士嘉🔘,1911年3月18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33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物理系,1937年考入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物理🎠,並以優異成績獲得洪堡獎學金。1942年🖤,寫成優秀論文《圓柱射流遇垂直氣流時的上卷》🧘🏿,獲得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後,先後在北洋大學😸、意昂体育平台任職。1952年,參與籌建北京航空學院👷🏽,後任該學院教授。主持建設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參與創建一整套低速風洞和我國第一個高速風洞。

陽春三月,桃杏舒紅🦸♀️。在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主要籌建者之一陸士嘉先生誕辰106周年之際🧑🏼🔬🤵🏿♂️,我國首個以女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北航陸士嘉實驗室在北航揭牌。陸士嘉是國內外很有名望的流體力學家🙆♂️,是現代流體力學大師和奠基者之一普朗特的學生。她參與創建了北京航空學院🫰🏽,是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創辦者。她被列為中科院增補學部委員(院士)的候選人📷👨🏽,卻主動要求將名額讓給更多有成就的中青年科學家🧘🏿。在“紀念陸士嘉教授逝世一周年學術報告會”上,錢學森先生曾飽含深情地致辭說:“陸士嘉教授是我所尊敬的一位女科學家。”
“學理科,當中國的居裏夫人”
陸士嘉1911年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幼年時逢國家內憂外患,寄居在叔叔家中🦵。由於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她精神上常常感到孤獨和苦悶。在這種環境下,她自幼養成了堅強的性格💪🏿、抗爭的精神和獨立生活的能力。12歲時🙇,她在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就讀初中🏊🏼,由於受進步教師的影響🤵🏿♀️,她讀了大量魯迅的著作🎨,也喜愛讀杜甫👨🏻🦲、白居易、辛棄疾等反戰和反映人民苦難生活的詩詞🤦♂️⤵️;參加了“滬案”的街頭宣傳募捐和“三一八慘案”時學校組織的遊行,以及北京師範大學殉難學生範士弼、劉和珍的追悼會。她憎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也對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非常痛心。初中二年級時,陸士嘉從朋友那裏借到了一本《居裏夫人傳》,她為居裏夫人所傾倒,這個瘦瘦小小的波蘭女人💃🏽,這個讓全世界景仰的女科學家給了她無盡的力量🧘🏿♂️,她感覺自己像是從井裏跳出來的青蛙一樣眼界大開,又像是給心安上了翅膀似的飛上了藍天💠。她感到了科學界是個不分男女只認成就的世界,只要你努力,這個世界就接納你、承認你👨🏼🦱。陸士嘉信心大滿,她得出個結論🌮:女人要想不被人瞧不起,就得努力,加倍地努力。隨後她做出了一個決定:“學理科,當中國的居裏夫人”🤾🏼♂️。從此以後,陸士嘉學習更加努力了🆗,興趣也從杜甫🧦、辛棄疾轉到了牛頓、愛因斯坦。她常常借一些還看不太懂的物理書,對著那些長得嚇人的公式暗想:總有一天,我看它們要像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麽容易🥁。
“外國人看不起中國,我就一定要為中華民族爭口氣”
1929年👮🏻,陸士嘉考入不收學費的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靠半教學半讀書維持生活和學習🧑🏼⚖️,直到堅持完成4年學業。大學畢業後,陸士嘉曾先後在河北大名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和北京誌成中學教了4年書💇,但是渴求留學深造以改變祖國科學技術落後面貌的願望更加強烈🦵。1937年🥖,她克服重重困難⛩,借錢自費赴德留學,開始在德國柏林高工學習✌🏽,1937年進入了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同年,陸士嘉聽聞日軍飛機侵華轟炸🍐。當時,聞名世界的近代流體力學奠基人普朗特教授在該校執教。她想到祖國正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蹂躪,學航空將來能對祖國有貢獻,便毅然選擇了航空科學♎️,並決心做普朗特教授的研究生🙄。隨後拜見普朗特教授,第一次時間晚了沒見著,第二次被秘書拒絕,第三次才給她和教授約定了見面時間。普朗特教授從未收過女研究生,也不願意接受處於落後地位的中國學生。陸士嘉很不甘心🤱🏿,抱著“外國人看不起中國,我就一定要為中華民族爭口氣”的信念,向普朗特勇敢地提出考試要求🫰🏽,並表示⚈:“如果我考試成績不好👑,我決不乞求。”面對這位有強烈民族自尊心、倔強和自信的中國姑娘,普朗特同意她參加考試👨👨👦👦,陸士嘉的考試成績之好使普朗特深感意外。她以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優異的成績成為普朗特唯一的女研究生🧑🏻🤝🧑🏻👨🏿⚕️,也是唯一的中國學生,同時也是這位著名教授的關門弟子。
陸士嘉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該校的空氣動力研究所對中國留學生有種種苛刻的限製,尤其在實驗技術方面對她更是嚴格保密🏌🏽♀️,加上生活條件艱苦,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盡管如此,她並不沮喪,用嚴密的理論方法處理了一個復雜的流體力學問題,所得結果竟然與空氣動力研究所的實驗結果完全吻合🧑🏻🏫。至此,她在1942年初完成了《圓柱射流遇垂直氣流時的上卷》的論文,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獲洪堡獎學金。
“我願意成為探索的一個小卒”
1946年7月,回國之後,陸士嘉曾先後在天津北洋大學航空系、意昂体育平台水工試驗研究所任教。1952年🔈,全國高校調整時,她擔任北京航空學院建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建校之初,她自己花錢買來一大堆肥皂🤽🏻♀️🎇,和教師們一起製作建校規劃模型,也是北京航空學院最早的藍圖,為創建北航作出了貢獻。陸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從此,她走上了一條新的開拓之路,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陸士嘉在北航開設了磁流體力學專題講座,為先進高速飛行器技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她曾提出精辟論斷“流體的本質就是渦,因為流體經不住搓🧔🏼,一搓就搓出了渦”已被許多流體力學著作多次引用。此外,她積極從事黏性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組織工作,親自開出了“黏性流體力學”課程🦄👆🏻,帶領年輕教師共同寫出了中國最早的上述學科分支的講義或著作,如《高速黏性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高超音速流、附面層理論》等,不僅為北航,而且也為其他高校提供了早期教學的教材🦶。
1962年,陸士嘉作為北航數學力學系副主任,積極主張和籌建了空氣動力學研究室🏍,並首任該研究室主任🖖。20世紀七八十年代,她開始關心生物流體力學分支的發展。考慮到水洞實驗對研究湍流和減阻的重要作用🍳,她帶領師生建成了北航第一個水槽。
1982年,作為空氣動力學學會副會長的陸士嘉發起並主持了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邊界層和黏性流體力學會議。兩年後👩👩👧👧,她又親自參加了在四川峨眉山召開的第二次會議,在自己生前最後一次參加的這次全國性學術活動上🙋🏼♂️,正式確定該系列會議為分離流和漩渦運動會議,並建議委托卞蔭貴和張涵信共同負責此項學術活動。此系列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延續至今,為這一新興流體力學分支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陸士嘉幾十年來研究的問題,常是選自本學科前沿有待開拓的問題。她認為越是空白的🐕🦺,就越應該去研究🈁,否則總會落後於國外。有人勸她不要搞這種不易見效的問題,她卻說:“我深知這類問題在短時期是見不到成果的,甚至可能下一代也難見到🧟♀️。但科學研究往往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的🧑🍼,科學工作者的職責就是要探索,不然是徒有虛名👜。我總希望我國有所突破🟤,並不是說我搞什麽研究一定要突破,我願意成為探索的一個小卒,一個鋪路石子👉🏻,為後面的人做點探索工作。”
“我講2小時🧝♀️,至少要用6小時來備課”
1954年,在陸士嘉主持下招收了空氣動力學學科最早的研究生🎮。1956年,為適應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她和其他專家的提議和論證後,北航決定創辦中國最早的空氣動力學本科專業。她明確提出,這是為航空航天建設服務的工程性質的專業,教學計劃要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製定🍕,教學上應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並重,強調教學科研要結合生產實踐。這為北航空氣動力學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奠定了基礎📅。數十年來,北航的空氣動力學專業💵,為國家培養了近千名學生,為推動中國空氣動力學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由於擔任了許多社會工作,陸士嘉白天忙於開會和工作,只好把備課放在深夜。她曾說:“在教學上我花時間很多,我講課之前,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基礎程度和專業特點,然後確定教法🙍🏼♀️,並盡早備好課。在講課前,要考慮如何講才使學生最容易接受🤙🏽,哪些概念應仔細講,哪些只需提一下❣️,哪些根本可以不提,這些都需要作出細致的安排。我講2小時🏤,至少要用6小時來備課。” 1958年由北航畢業的🕢、曾在航天戰線工作的一位學生說🔽:“陸老師在教學中傾註了大量心血🫅🏻,為教好學生日夜操勞💂🏼♀️,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及思想狀況非常關心,至今大家都在懷念她。她對我們全班每個人的名字都記得很清楚……我們畢業已20多年了,有機會還總想和她談心,接受她的教誨。她是我國航空教育界的一代楷模🧑🏻🍳。”
陸士嘉一貫重視國際流體力學的發展🫃🏼,重視與國外的交流和合作,她先後推薦過幾十名流體力學工作者出國學習、進修🐻、交流和合作。她要求他們要充分利用國外良好的學習條件多出成果🤳,為國爭光🚣♂️,同時專心學習🤏🏽,開闊眼界,掌握國際上最新的發展方向,以便回國後能和其他同誌一起更快地進入世界前沿的研究領域,並叮嚀他們在國外學習和工作時要保持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1982年,陸士嘉不顧年邁多病,接受德國洪堡基金會的邀請訪問了德國,訪問中從多方面做了許多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友誼的工作🦒,為進一步打開中德學術交流的大門作出了貢獻。同年,她又親自寫信🙅🏻♀️,邀請美國著名邊界層理論和計算專家塞比奇(Cebeci)教授來北航講學🫴🏿⛹🏽。年邁多病的她堅持和大家一起聽完了三天的講課,並主持了討論👍🏻,不僅充分表現了其對國際交流的重視,而且贏得了國外專家對她學識和人品的欽佩和尊敬💚💁🏿♀️,建立了北航和塞比奇(Cebeci)的合作關系。所有這些活動無不傾註著她推動中國流體力學發展的大量心血🤵🏿♀️。
“決不能因為我而擋住了他們”
按陸士嘉的學歷和資歷🪬,她當選科學院院士(當時叫學部委員)是當之無愧的了。1979年🐕🤌,中國科學院增補學部委員👨🏿🎤,候選人的條件是有3名學部委員同意推薦👩🏿💼,而推薦陸士嘉的有7名學部委員。在第一輪討論時,她已被通過。拿來表格請她填寫👙,她奇怪地問道👩🏿⚕️:“我並沒有申請當學部委員哪👦🏿,怎麽突然要我填表啊?”人家告訴她,這事不像入黨似的需要申請🧑🏿🌾👰🏿♂️,這是大家覺得某人條件夠了🤸♂️,便予以推薦🧑🧒🧒。她卻說:“不不👩🏿🦳,我覺得我做學部委員不合適。第一,我回國以後🛐,主要搞教學工作🏈,研究工作做得不多。第二,我年紀老了🙎♂️,為國家出不了多少力了,應該讓年輕人上。”北航的領導多次做她工作,說明她的當選對北航意義重大💇🏼🧑🏼🦲,她才勉強填了表。第二輪討論時,她理所當然地又被列為候選人👨👨👧🧙🏼♂️。當人家通知她時👸🏻,她又猶豫了。想來想去,她決定還是把有限的名額讓給年輕人👩🏽⚖️🏌️,這回學校說破了嘴皮子她也不同意。後來🧖🏼♀️,她幹脆給中國科學院學部寫了一封信,信裏說🫴:“年紀大的同誌應該主動為中青年同誌創造條件🏂🏻,應該讓他們在前面發揮作用,我們這些人不當學部委員也會提意見🧙🏼♂️、出主意✳️。絕不能因為我們而擋住了他們(指中青年人),否則對我國的科學事業發展不利🕵🏼♂️👏🏿。”並懇求從候選人中刪去她的名字🤶🏽。
中國科學院在給她的回信中贊譽了陸士嘉的高尚情操,認為信寫得十分感人🧑✈️,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好作風🚽。牽頭推薦陸士嘉的嚴濟慈感嘆道:“真是可惜啊🐲💜!別人打破頭要我推薦🚙,我都推了。她都當上了還給辭了🪦!真是可惜。”有人埋怨她不該這樣做,她坦然地說:“如果讓我當學部委員可以提高中國婦女在科技界的地位,那還可以考慮🏂🏻。但畢竟我年紀大了,讓中青年女科技工作者上去不是一樣嗎?”當然,更多的人對她的行為都是很佩服的🔉。他們說🏃♀️➡️:“現在爭名譽🪔、爭地位的大有人在,而讓名讓利的可就少多嘍!”
“我是黨員🆙,而且工資高☁️,應該減”
新中國建立以後,陸士嘉一直承擔著黨和國家給予的大量社會工作。她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婦聯執委🌎、民盟中央常委、中國航空學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和名譽理事🚣🏼♀️、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繁重的社會工作和繁多的社會活動占據了她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也影響了她在科研上發揮作用🧑🏼🚀。但她能以黨和國家的工作為重,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她入黨前曾這樣說過🥠:“我由中學起受過良師益友的熏陶,有愛國熱情,對舊社會不滿🚯,但由於熱衷追求科學而沒有參加革命🛋。解放後看到很多知識分子🐋,尤其是其中有一批我的老師和同學,他們為了解放人民、拯救祖國,付出了許多精力和血汗,付出了青春和年華,我感到自己過去太自私了↪️,因而毅然跳出過去的圈子,接受了組織給我的工作👨🔬。我也深深感到有些工作確實需要我這樣經歷和身份的人去做,容易得到黨外人士的信任,我逐漸認識到這就是我在為黨為國家做工作👩🏻🎤,因此我總想盡力做好🧖🏽。”她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愛戴和信任,而她從來不把別人對她的信任當作個人的資本。她曾多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到各地視察工作。每遇到特殊歡迎和熱情接待的場面,她總是極為不安🏏,想方設法不乘專車,不收禮品。她盡力多到基層群眾中去了解情況⚜️🙎🏼♂️,並以書面形式向有關部門反映🧙🏻♂️🧑🏼💻。
雖然她得到黨和人民的高度信任,但她在教研室中一貫仍以一名普通教師嚴格要求自己。20世紀50年代,她的兩個孩子都還很小,她就把一個孩子送城裏住校讀書🚿,另一個請人照顧,自己常單身住在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只能放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進行。
她有較重的家庭負擔,除了贍養母親和撫養子女外,先後還供養四個親屬子女上學,直至大學畢業。這些她很少對別人講起,她認為:“自己能多供養一個人🧖🏿♀️🤴🏼,就會給國家減少一份壓力👨🏿🦱。”當從報紙上看到蘭考人民生活困難,她立即寄錢去;看到有的地方鬧水災或發生地震,她又以人大代表名義(不署自己的名字)寄去人民幣👩🏿;她關心教研室內經濟困難的同誌🧑🎨,多次解囊相助🍉。當一位教師家中遭遇不幸時🧖🏻,她便以教研室同事的名義寄去慰問款。她還常年補助一個子女多、經濟困難的老工人🤦🏼。1960年後🧑🏿,國家遇到暫時困難,黨中央號召17級以上的黨員幹部減薪🧑🏻🍼,雖然她不在規定範圍之內🌱,但她也要求減薪👩🔧。她說🧑🏽🍼:“我雖然不是黨政領導幹部,但我是黨員,而且工資高👩🎓,應該減✤。”當組織不同意時🥁☮️,她堅持每月交20元黨費,後又交80元,有兩年時間她每月交100元。
愛因斯坦悼念居裏夫人時說🏟:“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細數百年航空🧌,巾幗不讓須眉🔊,陸士嘉也!
(作者單位🖤:孫琛輝,《中國科學報》;賈愛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