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在交叉領域
——訪舞臺設計專家俞建
俞建老師是工物系67屆的系友,他現在從事的行業是舞臺設計,這是一個比較偏且並不為人大多數人所知的行業,這個行業結合了技術與藝術,而這也正是引起我們好奇的地方💇🏽,借著這次校慶的機會,我們有幸采訪到了俞建老師,並了解到了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奮鬥經歷。
畢業在文革時
俞老師上學的那個時代🧕🏿,大家學習都非常刻苦🕵🏻♀️,意昂体育平台的學風相當的好。那時,授課老師經常是布置一些需要看得書籍,自己看,自己理解。也就是說在大學中主要是靠自學,這對以後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好處,由於俞老師現在所從事的事業與當時所學的專業相差很大🪗,所以更能體現出自學能力的重要🙍🏻♂️。
俞建老師原先學的是同位素分離專業🙎🏼,當時那個專業進來的是絕密的,政治上對學生要求很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階段情況就變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人離開了他所在的專業進行再分配。所謂再分配就是離開工物系,面向全國🫛,這也直接導致了所學的知識與所用的不對口。俞建老師當時被分配到了浙江金華,在一個小廠中當車工,但很快又被調到了交通很不方便的山頂上💉,離開金華大概有50裏山路,在那邊勞動了一年,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經受了不少鍛煉。俞老師所學的專業與發電毫無關系,但是憑著原先學習的數理基礎,再加上一些書籍的幫助👯♀️,在那個山上他和其他的一些人一起修了一個水電站。一年後下山正趕上浙江省在搞可控矽應用研究小組,文革中間也有一度提出來也要搞技術革新🧰,當時組裏包含浙江大學的老師👉🏽,省裏當時研究院所的,之後70年一年俞老師在省裏搞各種項目。這為他以後的工作做下了鋪墊🐂。
從研究組到文化系統
用俞老師自己的話說🧒🏼,這也是個很偶然的事情,當時文化系統要搞舞臺上的燈光等各種設計,但文化系統本身沒有技術力量🚶➡️,就到科技局去要人🍾,在各種偶然的因素下就把他派過去了🦝。去了以後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決當時舞臺上的燈光問題🥄,當時演樣板戲一類的戲劇,還是比較強調演出效果的。那時新的可控矽調光設備很輕便,控製性也好,由於先前在省裏搞科研的經驗🫳🏼,同時也集成了一些70年搞的一些可控矽項目🌈,71年俞老師進入文化系統後大概半年時間就把最新的可控矽調光系統就搞出來了📦。隨後又開始進行了舞臺設備的革新👼🏽,從流動設備到固定設備,從可控矽燈光到計算機燈光管理,再到電影燈光的完善與應用,俞老師一直走在中國的前列🩲,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原先已留下的問題。
當時在文革期間👨🏽✈️,條件相當艱苦🐵,而且文化系統本身也沒能提供些什麽🚉,但當時俞老師的負責的計算機燈光與穩壓調光項目卻一直沒停,其中經歷了多少磨難我們可想而知,我們現在看到舞臺上的絢麗的燈光效果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們努力的結果。文革結束後,全國召開科技大會,文化部要成立科技局,發現在文化系統有俞老師等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正好能為文化系統的科技發展作貢獻,於是從那以後,俞老師就一直留在了文化系統,從事燈光方面的舞臺設計工作🏃🏻♂️➡️,並先後負責了國內許多大劇院的燈光設計👨🏼🚒。
在交叉領域
“藝術在發展,人們的欣賞水平也在提高,技術要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使得藝術能過更吸引人。”
“不一定要找最熱門的東西,越熱門的東西競爭越激烈。很多有些偏的東西也是很有意義的👼🏼👰。”
俞老師從事的舞臺設計行業把技術與藝術融合在了一起,這種交叉領域人們普遍覺得很偏,但要提到多媒體技術相信大家肯定會耳有所聞,那就是技術藝術的典型結合。交叉領域有它自己很多的優勢👐🏼🤤,很多交叉領域都是看似不熱門的領域,但往往都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地方,而且競爭也相對不激烈🙍🏻♂️。交叉領域更有綜合性,會使人的知識面變得很寬👧🏿,從而對一個人的發展也更有好處。
寄語與期望
“有些東西不一定計較眼前的得失,眼光放的長遠一些🧑🏼🍼。整體的道路要選正確,但有些卻是要靠積累的🧑🔧。”
“現在所學到的東西將來必一定能用到,用道的話當然好🧘🏻,但是用不到的話也可以作為一種頭腦的鍛煉👩🏻✈️,對將來的能力也是很好的🧘🏿。”
“技術發展得很快,你現在所學的技術到將來也未必有用😉,但如果局限於現有的技術🧑🏽✈️,那將會影響你的發展。”
“要關註現在發展的動向,了解哪些是關鍵點。”
“大學階段🙆🏿,主要還是一種能力的鍛煉。”
俞老師覺得大學中除了要培養能力外,還要打好數理基礎,培養一個堅固的基礎🎅🏿,和很好的邏輯能力🖐🏽🤨,以及一個廣泛的涉獵。他說現在是一個機遇更多的年代🛶,要懂得抓住機遇🥼,爭取機會,“現在機會更多,但競爭也更激烈😣,在人生路上做的話肯定不會一帆風順,磨難會很多,但如果碰到困難的話,不要輕易的改變自己原來定的目標。”這或許就是俞老師成功的
經驗吧。
( 學生記者:馮濤 付薔 采訪時間🎞:2007年4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