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張家明(82級土木)

張家明(82級土木)🛼,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從我校土木工程系本科畢業後‼️🏛,在北京工業大學和美國FOOSEVELT UNIVERSITY分別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曾任北京房地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和監事會主席🤾🏽♀️、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等職務🅰️,現於北京市建委分管危房改造🧑🏻🦯➡️、拆遷、經濟適用房建設等工作。
堅持在基層,堅持在一線,堅持搞創新
張家明沉穩、內斂,看上去是典型的學者型官員🧑🏻🍼🎅🏿。但事實上他曾長期在企業的基層施工單位工作⚾️,“ 官員” 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的身份。回顧自己的成長之路🧁,張家明說,自己能夠一以貫之的🧘🏻,是對事業發展方向的堅定。
張家明1982年考入清華土木工程系,1987年畢業後被免試推薦到北京工業大學讀研究生。一年之後基礎課學習結束的時候💂🏻♂️⏫,張家明向老師申請到施工單位去🧕🏻🚀,因為他相信一線的實習有助於他完成碩士論文,於是老師把他推薦到北京住總集團,那時的住總正在學習雲南魯布革水電站的先進經驗,推行項目製管理,是北京市唯一的一家試點單位🌍。畢業後他正式進入住總。從1988年到2003年底,張家明一直在住總的基層鍛煉⚂,完成了十幾個項目。張家明畢業時,同專業的畢業生很多都去了設計院或者高校,但他選擇了施工單位,並且一路堅持下去,直到後來被調入政府部門工作。
張家明曾在住總下面的一個開發公司做過經理👶🏿,當時這個公司沒有經費,只有集團支持搞創新的政策🔚。當時的寫字樓剛開始實施樓宇辦公自動化🧚🤵🏻♀️,樓宇辦公自動化的主要難點是衛星電視🍣、電話等很多線路的集成🍛,張家明率先采用了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後來還采用了清華的高科技保溫板技術⛹🏿,這是北京建築行業較早從人性化的角度考慮引入高科技的嘗試🌩。通過引入技術創新🫗,公司第一年的產值是200多萬,第二年更達到500多萬。因為業績突出,張家明於1993年被調到集團做開發管理工作🤦🏿♀️。
調入集團後張家明最開始接觸的項目是法華南裏小區,就是老舍話劇《龍須溝》的原型所在地,那裏是北京最早的35個危改區之一👨🏼🦳,施工難度很大,許多建築大企業都不願意接手🧚🏼♂️。但是在張家明的帶領下👨🏿🍳,公司用了三年半時間😦,連拆帶建,共拆了2660戶,回遷了1400戶左右👩🏽🎨,法華南裏小區建成後被評為“北京市優質小區”♟。
1996年,張家明被調回到集團當副總🫵。當時的房地產開發行業中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品牌意識🧑🦳,住總是最早重視品牌建設的企業之一。張家明認識到品牌建設務必講求創新,以法華南裏小區為例,住總集團在小區內建設雕塑、地下停車場💁、綠化帶🕰,這在當時是超前的↪️9️⃣。公共建設支出的部分此前一般是3%,法華南裏小區則達到12%🍷,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後來他領銜開發的臥龍小區🦴、慧忠裏等項目先後拿了五項大獎,住總的品牌形象樹立起來了。2000年💂🏽♂️,住總集團的資產達到40個億。張家明離開時🏌🏼♂️,住總已經完成了20多個小區的建設,他參與了其中的十幾個。
在住總集團的那段歲月,張家明以清華人特有的執著🎈,堅持在基層🙏🚚,堅持在一線,堅持搞創新📠。“我覺得清華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無論是具體的學術、實踐教育🤛🏻🏃,還是治學嚴謹的學風👩🏿,都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給老百姓辦事🍅,不好辦”
一個人的事業軌跡是個變化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調整👨🏼🦱,不斷適應新的挑戰🪠。從基層單位到政府部門,張家明的工作崗位有了變化⇒,工作對象𓀉、工作方法、工作理念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2003年,張家明被調到東城區任副區長。副區長和住總集團副總兩個崗位雖然都是在抓建設🏆,但不同的工作對象決定了工作性質完全不一樣👩🏽🏭。以前在住總追求的是企業效益,現在面對的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比如拆遷♖、物業、房屋管理、施工環境、城市規劃、舊城改造等問題🧎♀️➡️,需要直接和老百姓對話🧑🏿🚀,幫他們解決問題。因而如何為他們服務好🏕,切實改善他們的生活成了張家明工作中最重要
的問題。在副區長這個崗位的3年,張家明的視野打開了,工作思路、工作方法都有了改進。東城區情況有些復雜👍,張家明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從大拆大建中停下來,做好古城保護工作🔏。東城區很多大雜院的居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們渴望能夠改善生活環境,脫離雜居、混居的生活狀態🚂;但是這裏又有很多名人故居🆑,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作為政府,既要改善生活環境🙅🏿,又要做好古城保護,這對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東城🫱🏼,張家明仍然堅持創新,采用了“微循環”方式🗼。所謂“微循環” 🔏, 就是摒棄過去舊城改造中“ 大拆大建” 和“ 剃光頭” 的做法✌🏽,對那些亟需改造的地區進行小規模、漸進式的改造🤹🏼♀️🛺,也就是“循序漸進、有機更新” ✣。由於采用“微循環”方式,古城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張家明此後被調到北京市建設委員會任副主任🤦🏿♂️。
現在張家明面臨的問題更加集中🥦,範圍也更廣了🧑🏼🦲。危改、拆遷🧋、保障住房等問題都在他的工作範疇內。在過去的工作中,部分住房保障體製沒跟上,困難老百姓對政府的工作有意見。張家明認為目前的房價高,很大程度上是市場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要解決問題,重要的是政府能拿出錢來,密切關註被忽視的困難群體⏪,針對他們的需求出臺相應的政策,做好這部分群體的保障工作👨🏼🔬。據張家明介紹🧛🏿♂️,在以後的建設中🙋♀️,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工作針對性會更強,審核程序會更加嚴格。目前,北京市計劃有530萬平米保障住房,幾十個項目正在實施中。
“給老百姓辦事,不好辦。我管的這一塊,和老百姓密切相關𓀇。方法不正確、出發點有偏差,都會出問題。”張家明認為:“千萬不要糊弄老百姓🙆♀️,老百姓都看在眼裏🦤。”在過去的工作中,老百姓一直處於被動狀態⛹🏻♂️,老百姓願意住好房, 但信息不對稱, 對政府不放心🦽,對企業🛁、開發商不放心,所以很多項目被延遲🤽🏿, 很多權益被損害。張家明對未來的工作方向有明確的預期🧂⛹🏼♂️:“《物權法》出臺後,這部分工作難度也會加大,但對老百姓的權益有好處。這要求我們的工作更加透明🧂,更加細化。”
“清華歲月,受益終身”
“ 我經常在想, 我身上帶著哪些‘ 清華色’ 呢🪝? 可能最明顯的一點還是‘ 實’ 。很多人願意‘講’👼🏽🙎🏽,但是清華人更願意把工作落到‘實’上。”清華的治學是嚴謹的🚦🎯, 對學生的培養非常嚴格🌋。多年之後🤳🏼,張家明依然記得大學頭兩年的任務很重,有點透不過來氣🏧,但這種嚴格培養了清華畢業生嚴謹的學術精神,工作更加勤奮,更加有耐力。
“今天發展有成就的一些意昂,無不體現🪱、發揚著這些精神💁🏼♂️。”清華重視學術💆🏼♂️,同時也重視實踐🙇🏽。1985年👩🏻💻,結構工程專業的測量課是到湖北宜都實習👨👩👧👧。張家明整個暑假都泡在軍工廠裏,給兩個廠子做測量,白天40多度的高溫,他們頂著熱辣辣的太陽在灌木叢裏爬上爬下👨🏼💻,皮膚曬得和泥鰍一樣黑。項目結束回到清華後,同屋同學竟然認不出張家明了🧒🏻。
談到個人的成長,張家明認為理工科的學生應該多學習人文、社科、經濟類的課程💍📍。大學期間🔃,他曾一直關註《世界經濟導報》🦓,雖然後來《導報》從經濟討論到政治討論偏離了方向🛟,犯了政治錯誤,但前期的很多討論都對張家明有啟發。張家明記得自己還看過一本天津大學社會學系出的社會學基礎理論教材,這本書對於他理解社會的基本構成、結構關系等大有裨益,“雖然普及性教材並不深刻,但是從此出發,可以更好地做進一步深入思考。”
“我們得益於清華的培養⛎,也對清華有更高的期望。我感覺90年代以後,清華到基層的畢業生太少了🤰🏿。學校應該有計劃地往基層輸送🎀,艱難的地方,有發展前景的地方,都應該去。學校應該有的放矢地去布局,去培養🧘🏿♂️。現在來住總集團的清華畢業生越來越少了🌄,反而是人民大學等學校的學生來了以後下到基層,現在成長得很好。”
“清華人工作後一開始可能不那麽出類拔萃🚹,但後勁足👨🏻🦽。清華人適合在相對公平的環境中發展🍇,他們有實力,但不會作秀🥐⇢;他們踏踏實實👨🍳,貢獻也是切切實實👨🏿🦳🥡。”
“清華歲月,受益終身☯️!”
(原載《清華人》2007年第三期,作者 陳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