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記者 徐佳君
林希虹教授1984年進入清華數學系攻讀學士學位,後出國留學任教至今。2005年從美國密歇根大學轉到哈佛大學任生物統計系正教授👵🏽,在半參數回歸模型和生物統計領域卓有建樹🧓🏽。她是生物統計學領域的領軍人之一✨🥁,是該學術領域核心期刊的總編輯🧑🏽🎓🦻;她是一位孜孜以求的學者,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師者;她是一位賢惠的妻子,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一名海外成功的女學者🙎🏼,她是如何在眾多身份的轉換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又是如何在眾角色的協調平衡中追求極致?讓我們一起走近林希虹,聆聽這位成功女性的智慧心語🙍🏽♂️。
初見林教授,淡色的襯衫、深黑的長褲👨🏽🏫,樸素的著裝散發著平和的氣質;平易的笑容、深邃的眼睛,質樸中流露著智慧的氣息🧎🏻♀️➡️。沉穩中不失幹練,簡樸中不乏智慧,一場一問一答的對話就這樣在平和寬松的氛圍中延展開來。
記者:您在清華本科的學習中收獲最大的是什麽🔬?它對您人生、事業產生了哪些影響?
林👯:受益最大的是清華的學風踏實😜、樸實🐪、靜心學習。我後來選擇了做學術的道路;它需要吃苦、耐心🧑🦽➡️、耐得住寂寞。清華給予我的靜心學習的品質,讓我在自己感興趣的學術領域靜心做事。
數學系的陳省身老學長也曾說過:“一個人一生中的時間是個常數,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已經很不易,多一些寧靜🐰,比什麽都重要。”
記者🙍🏼♀️:您在生物統計學領域卓有成績。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學者應具備哪些素質和品質👩🎓?
林💅🏿:靜心地做事情𓀐,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不僅是語言層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同行所了解🫔。
記者:對比美國的教育體製,您對有誌於從事學術的國內學生有哪些建議🏗?
林:國內學生基礎紮實⛽️,擅長考試;但相對而言🦿,缺乏做研究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國內大學的硬件設施逐步改善,但還應在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上下功夫。通過研究來學習,不斷地發現新問題😑👉,帶著興趣去分析解決問題。參與到一個項目中去,從頭到尾體驗過程本身帶來的樂趣🍌。不局限於書本知識🦏🥳,不迷信權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學科的權威交流觀點。還要多做一些presentation, 培養自己的演講能力。
記者🪧:國外大學挑選學生的標準是什麽🏮?有誌於出國留學的同學應該註意哪些方面呢🏌🏼♂️?
林:美國大學在挑選國內的學生時主要看重:四年高中的考試成績,領導能力,個性化的特長👩🏽🚒,社會服務能力。這也是哈佛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它的錄取率是11%🫛,比美國其它大學更picky一些🧹。美國學生經常組織研討會🧒🏻,自己去邀請主講人🧑🏿🎤,與主講人交流,組織會議的過程中他們就能學習到一些領導才能。哈佛學生的研究能力🤟🏿、領導能力、presentation的能力較強🤟🏻。
中國的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可以積極參與一些社會工作,最好和自己的專業相關,培養自己的研究能力🧚。參與組織學術研討會💩,培養自己的領導力🪦、組織力和溝通能力,不僅要全面發展🙌🏼,還要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記者♐️:現在學術界流行“Publish or Perish?”的說法,您是怎麽看待這種為發表文章而學術的現象?
林:發表論文得到同行的認可🧘♀️👨🎓,無可厚非🔈。但如果僅為了發表而寫作就很“miserable”。
國內重視教授的論文數量🤯,國外看重教授論文的質量,在“SCIENCE”或“NATURE”上發表一篇好,還是在一些小刊物上發表10篇的好?可想而知。做學術是因為喜歡學術⚓️,喜歡研究的過程🍲,喜歡探索問題的樂趣📦🤷🏽,喜歡與人分享觀點的喜悅🍑。為了外在的目標而做事🍓,本身是不快樂的🥉,同時也會限製自身能力的發揮。
記者:作為一名女學者☘️,您是怎樣協調工作💪🏿、事業、家庭之間的關系的🟠?
林:女性在社會上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扮演著多重角色,怎樣才能高效率的平衡好工作🦹🏽、生活和事業之間的關系呢?我覺得只要你在奮鬥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用平和的心境來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時,我們做事情的感受是非常美好的,不是我不得不做,而是我樂意做。(It’s not what I have to do, but what I want to do.)因為你是發自內心地熱愛你的研究工作🦵,無論面對什麽困難,你都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它👩🏼👶🏿。
記者👰🏽♂️:針對國內的“出國熱”現象,您是如何理性地看待出國的選擇🐾?從您的人生閱歷中🧕🏻,您對於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的同學如何做好生涯發展規劃有哪些建議和忠告?
林🥠:出國有助於開闊視野🈁,但不能為了出國而出國🤚🏻。在做出選擇之前💃🏽,要充分地認識自己🌭、了解環境。不妨心平氣和地問自己幾個問題👨🏻💼:
What do you like?
What can you do🪒?
Is it possible in reality?
可以問問自己將來是想做學問🚣🏿?還是想開公司?我自己不喜歡公司,我喜歡大學的氣氛💅,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每個人的愛好、特長都不一樣。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的目標9️⃣👨🏿🦰,做好長期的生涯規劃🪞🙇🏼,不要只圖眼前的利益👩🏻🎓;其次,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最後,考慮到實現的可能性和現實的局限性🤱🏻🤸🏽♀️。總之,希望大家既要誌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Aim high, and do it realistically.)
有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塵囂浮躁、物欲熏心的當今社會🚵🏼,林希虹教授用她“靜水流深”的人生哲學為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多彩人生棗這裏沒有隨波逐流的喧囂,沒有工於心計的追逐,惟有靜靜的流水、睿智的心靈和博大的胸懷,和隨之而來的事業成功和幸福人生。
生物統計學前景廣闊
數學和生物是最古老的兩門基礎科學,自人類有文獻記錄以來☂️,這兩門學科即已存在。然而直到二十世紀數學和生物才有機會結合🚕,並漸漸發展出重要的生物統計學📳🦞。在美國,生物統計學發展蓬勃🫅🏽,念生物統計的學生畢業後百分之八九十都進到藥廠、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或NIH(美國國家衛生中心)工作。
生物統計學是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和解釋生物界各種現象和試驗調查資料的一門科學。由於生物統計學是在生物研究過程中🔋,逐漸與數學的發展相結合所形成的🙏🏿🐕🦺,它是應用數學一個分支😘,屬於生物數學的範疇。它以數學的概率論為基礎🦍🤼,同時涉及到排列、組合🎱、矩陣等知識。因此生物統計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課,而主要偏重於統計原理的介紹和具體的試驗方法的設計和試驗結果的統計推斷的應用。同時生物統計學作為一門廣泛應用的工具課程,它能夠提供整理和描述數據資料的科學方法、判斷試驗結果的可靠性、提供由樣本推斷總體的方法和提供試驗設計的一些重要原則🤽🏻♀️,對生物學的試驗研究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據有關專家介紹,生物統計人才在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中舉足輕重🧀🤑。因為,不論新藥開發還是更新疾病療法,都需要以生物統計為工具。根據美國的FDA藥物上市審查流程,許多藥廠申請臨床試驗時,許多資料必須要由生物統計人才來簽名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