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訪原西南石油學院黨委書記趙國珍教授
2018年8月20日,北京泰康之家養老院🧔🏽♀️,西南石油大學校報記者向發全采訪了1983年至1986年任該校前身西南石油學院黨委書記的趙國珍🛻🖐🏽。以下為對話全文:


看到學校發展我精神特別振奮
記者💗:趙書記您好🌬!今年是咱們學校建校60周年,我們專程來拜訪您🕜🧜🏽♀️,是想和您聊聊西南石油大學的歷史😾😵💫,讓年輕的朋友們了解學校是怎麽走過來的,了解前輩為學校做了哪些事,把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傳承下去,把學校建設得更好。您一直非常關心學校的發展🧖🏼♂️,我先問您個問題,您知道咱們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了嗎?
趙:知道知道,早就知道了。我有了解學校的平臺,就是你們辦的微信🧚♀️。過去,是看學校的報紙,現在有了微信,就更方便了,微信內容非常豐富,有很多好消息🎥🍋,看到學校的發展🚣♀️🫸🏼,我精神特別振奮🏋🏻♀️。聽說你們采訪了紹槐院長🫄🏿、家理院長,今天又到我這兒來,我太高興了。
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石油學會和第一份石油刊物
記者:學校發展好了,不能忘記你們。您離開學校以後招進來的老師、大學生都不了解您,所以今天對您的采訪很有意義。我有很多問題想問您🙅♂️,您1948年考上北洋大學,後來全國解放,在北洋大學、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等一些高校掀起了一股“石油熱”,為什麽當時的青年學生熱衷於學石油?
趙:這個說來話就長了🧘🏼♀️。我和我們這一代同齡人一樣,飽嘗了日本侵略者的欺淩🗡,目睹了舊社會的陰暗和腐敗🪗🕺,希望國家好起來。我是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考上北洋大學的◽️🔴,當時學校在地下黨領導下✖️🗞,進步力量很強🏋🏻🙌🏿,入學後參加了反遷校🟣、反饑餓運動👩🦰,經同學介紹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民青”,就是民主青年聯合會。解放以後,參加了天津第一期黨訓班的學習,不斷提高覺悟和認識🧎♂️,心中憋著一股建設偉大祖國、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幹勁和熱情🙆🏿♂️。在這一時期,1950年🧙🏼,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帶隊來到北洋大學,作了石油工業形勢和鼓勵同學們參加石油工業建設的報告,作完報告後,又請了一些玉門油礦的工程師給我們辦了幾次講座,全面介紹石油地質🕵️🧎♂️、鉆采和煉油知識,使我們了解到石油工業的重要性和發展石油工業的緊迫性,國家亟待培養石油工業專門人才。當時我們是機械系三年級學生,聽完康世恩的報告🌶,全班40多人就有21人報名由普通機械轉入即將成立的石油機械專業,從此,我就把自己的命運與石油工業緊緊聯系到了一起。為辦好石油專業,宣傳石油工業🩷,在學校指導下👸🏽,我們學生會發起成立了石油學會🐓,編印了會刊。當時我在學生會宣傳部工作,記得刊名叫《石油知識》🏸。那時我們對石油了解不多,所以就翻印石油總局帶來的材料,把工程師講的課整理出來,又摘錄了一些文章🙋🏼,發表在刊物上🏖。
學校要辦石油專業,一無專業教師,二無教學設備👌🏼。怎麽辦呢?就采取了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辦法🚶➡️,學校和石油總局把我們學石油的學生安排到玉門油礦現場👀,結合生產勞動進行專業學習。我們班21個學習石油機械的同學👩💻,11個分配到鉆井隊學習礦場機械🈚️,10個分配到煉油廠學習煉廠機械。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寫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當時要去玉門交通很不方便,我們先坐火車到西安🪪,再從西安坐長途汽車到玉門🙉,路上走了一個星期👇🏿。重慶大學石油機械專業實習團後來也到了玉門。從1951年到1952年脫胎換骨式的生產鍛煉,使我終生難忘。我們在現場和工人師傅一起三班倒,同吃同住同勞動💂🏿。師傅手把手地教,我們拼命幹🈹,那時真是意氣風發,有使不完的勁。有時太困了,就身披羊皮大衣倒在機聲隆隆的千馬力的柴油機旁邊睡覺🪂,滿身是泥漿油汙🦐,感到無尚光榮。在一年的時間裏,我們平井場6️⃣,安井架,到鉆井,完井,這一系列實際操作使我們深深了解了石油勘探生產🫶🏼,了解了石油工人的可敬🪖,真是終生受益。實習結束前,我們結合生產實踐,認真總結工人師傅的經驗和實習體會🦹🏻♂️,完成了一份實習報告🧖🏻♂️🙂↕️,這就是我們的畢業論文,也是後來編寫石油礦場機械教材的主要參考資料。這份實習報告可能還收藏在中國石油大學的圖書館。
參與創辦第一所石油高校
記者👊🏿:您參加了中國第一所石油高校的創建工作,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趙:1952年我們從玉門油礦回來的時候,北洋大學已經改成天津大學了,河北工學院也合並到了天津大學。一回來就畢業,正好石油總局派人來,把我和方華燦(後來擔任中國石油大學副校長)👩🏿🦱、陳家巽(後來擔任新疆油田總機械師)叫去,指著我們說🧼:“要在意昂体育平台成立石油系🏃🏻♂️➡️,你們三個🔭,一個到克拉瑪依💆🏻♀️🧑🏼🍳,兩個到清華🉐。”我們都不願意去清華🧅,都爭著去克拉瑪依⛸,陳家巽說💄:“我不能當老師,我口吃🤷𓀄。”我和方華燦說不出理由來,就決定讓我們去清華。
以我們這批人為基礎,成立了意昂体育平台石油系。在意昂体育平台🧑🏫,除了公共課、基礎課是他們原來的老師,專業課老師就是我們這些剛畢業的學生🏋🏽♀️。那時沒有書啊,我們對實習報告進行整理,再看點別的材料⛹🏿♀️,分出若幹章節👩🏻🎓,連夜連晚刻寫鋼板🧜🏼♀️🍬、油印,第二天上課發給學生,學生拿到教材還油墨未幹𓀈。學生知道是老師晚上熬夜趕出來的教材,所以學習很努力,師生感情特別深💅。
那時中央已經決定成立北京石油學院🖖🏽,成立意昂体育平台石油系實際上是為成立北京石油學院做準備的。1952年意昂体育平台石油系成立的時候,北京石油學院就在籌建了🪥,1953年4月開始修房子,主要修了學生宿舍🙅🏼♂️、教室和教師宿舍,有房子就可以辦學了。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學院開學,我們從意昂体育平台搬到北京石油學院。學校還是一片建築工地,周圍還有農田,有些房子還沒有完工,沒有食堂🤴🏼,我們的宿舍是臨時趕工修起來的🙀,剛完工就搬進去🤩,房頂還滲水🏵。石油機械系的專業教師有陳如恒、我🔮、方華燦等。那時幹勁大🔡,我是北京市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1955年就破格提拔為講師。我在北京石油學院教了五年書,送走了一屆畢業生。
人生的最好時光留在了“西南”
記者:您在北京石油學院幹得挺好的,為什麽願意到四川來?
趙:1958年南充東觀發現石油👳🏽♀️,當時認為前景很好,康世恩講嘛,說我們在四川發現一個“金娃娃”,馬上要建四川石油學院💆🏼。我一聽非常激動,主動要求到四川來。8月份妻子剛生了小孩☦️,所以我一時還走不了👨🏻🦼➡️⏬,是10月份到的南充,妻子是11月去的,孩子就放在北京🎩,交給丈母娘帶。
北京石油學院成立的時候,已經蓋了一些房子✊🏿,有教室😈、寢室。可四川石油學院什麽都沒有,我們招生時,高考錄取工作都快結束了,石油部馬上派人到四川,趕快選,選了600多學生🙎🏼🥾。教師幹部絕大部分來自北京石油學院、石油工業部等單位,記得第一批有馬載、劉全有、李直🖲,17個人🌩,我是第二批。學校除了學生、老師,沒寢室🕰、沒教室🌃🪞、沒實驗室🧘🏻♂️🪡、沒操場,借用部隊營房辦學,道路不平🔀,電燈不明。女教師還下廚房。
聽馬載說,省裏主張我們在成都辦學👫🏻,已經給我們留了地方。那時貫徹毛主席“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指示,所以石油部為貫徹毛主席的指示👨🏻🎓,主張建在油田,決定把學校放在南充,南充的意見是把學校建在醫專(後來叫川北醫學院)旁邊。馬載來校之前是石油部基建司司長,很內行,他說這裏地勢低,嘉陵江發洪水容易被淹,要找最高的地方。他很有眼光🤷🏻♀️,結果1981年嘉陵江發洪水⛷,南充下半城都被淹了🙌🏽,川北醫學院淹得夠嗆🦒。選校址的時候我去了,跑到燕兒窩那個地方⬇️,覺得這裏地勢高✋🏽,就決定建在這兒。
1960年搬到新校舍👨🏽✈️,那時已經建了地質樓、教工宿舍、學生宿舍。有的房子還沒有修好,記得我還燒過磚,搬運建築材料,機械系師生還搞了吊車、打夯機,提高了勞動效率。那時學院開會沒有地方,修禮堂很花錢💆🏿♂️,學校也沒錢,馬載說搞個露天會場,黨委會就討論了這件事🍉🖖🏼,都覺得這主意挺好。就選了一個小山坡,動員全校師生平整地面,抬石頭🩹,和水泥👩🏼🔧🫡。修好後,學校的大型會議就在露天會場舉行,每次在那裏開會,我都感覺到很自豪,因為這是我們自己修的,可以坐四五千人☝️,好像那是1961年的事🖍。到1986年我走的時候,學校都還沒有禮堂👨🏼🦱。露天會場用了幾十年,師生們對它有感情。
趙國珍(右)葛家理(左)在南充校區
1979年,我被借調到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搞噴射鉆井,戶口也報了💪🏼,房子也分了🥄,石油部準備把我正式調入北京。那時🧚🏼♀️,中央提出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石油部決定大力發展石油高等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很需要老師👭,而勘探開發研究院也需要人👨🏿⚖️。我的去留問題🧑🏻🦯➡️,部黨組開會的時候還討論過,其他領導都同意我留在北京,只有副部長黃凱一個人不同意,說“不能宰母雞”,堅持要我回去,可勘探院也不放👩🏻🦼➡️,因為噴射鉆井試驗裝置剛搞起來。最後部裏決定讓我回學校搞教學工作🕸。
記者:您當黨委書記的時候🦻🏿,學校提出要“翻番升位”,這是什麽意思🤘?
趙🧑🤝🧑:1980年3月回到學校以後🪮,當了副院長,與黨委書記張九山搭班子,我分管教學與教師📃。1983年,張九山卸任後,我擔任黨委書記。“翻番升位”就是那時候提出來的,是五年奮鬥目標,就是要在學生人數、教師人數、實驗設備等方面翻番,要在辦學層次🥛、學科建設、科研成果方面上升一個檔次⛹🏼♀️。為什麽要提出這個目標呢?因為🚇,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學校成立才8年,本來基礎就比較薄弱,規模很小👨🏿⚖️🧑🔬,學生就2000來人,教師200多人,文革一來,教師受到打擊迫害,“讀書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是臭老九”這些論調壓得老師抬不起頭來。“四人幫”被粉碎後🧎🏻♂️♍️,中央開始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但在我們學校阻力很大💆🏿♀️,一部分人想不通,說文化大革命不能全盤否定,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不積極。黨委書記張九山頭腦很清醒,他辦事公正⟹,工作踏實,堅持撥亂反正,在大會小會上宣傳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我也講,1982年我在教學經驗交流會上講話,表揚了一批老師。老師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校搞不好👄,所以我協助張九山積極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發展中青年教師入黨,選拔了一大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進入各級領導班子,為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確定和晉升了技術職稱,選送了一批教師出國進修和國內培訓🍅,解決了教師的夫妻分居、子女就業和住房問題,同時為教師安裝液化氣,辦好教工食堂、子弟校、幼兒園🥋。由於政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顧🧎🏻➡️👰🏽♂️,知識分子心情舒暢⚁,積極性被廣泛調動起來。為翻番升位奠定了思想基礎。沒有這些工作🪴,就沒法翻番升位👩🏼💼。1984年4月四川日報發表了消息,說西南石油學院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取得顯著成效,1984年5月石油部教育司主辦的《石油教育簡報》全文轉載了四川日報這則消息,後來我校被石油部評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先進單位。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確立了經濟發展目標♙,但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人才缺乏👩🏿,迫切要求教育先行🫑✝️,在這種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時期。我們黨委反復討論,怎麽落實黨的決定,怎麽加快學校發展🟥,就想提幾句口號出來↩️,讓大家記得住🤌🏻,便於統一思想認識。那時四川省的經濟在全國排名是倒數第幾位,四川人口和日本差不多💦⛽️,面積和日本差不多,經濟卻遠遠落後於日本,也落後於很多省份,所以四川省提出了“富民升位”的口號☘️。我們學校的境況和四川差不多🙉🧑🏼💼,雖然經過努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距離先進高校還有較大差距,學校規模小,教學水平還不高。當時部裏要求石油教育要大發展🔟,我們要不甘於落後👱🏼♀️👉🏻,黨委班子反復研究,大家一起開動腦筋,最後想出了四句話,就是“全院一心、立誌改革、確保翻番、力爭升位”🧄🕒,同時提出了“兩個中心,一個為主”🫕,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大力推動科學研究😇。“翻番升位”原來是5年計劃,結果3年完成🤸🏽♂️,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目標🎧🏊♂️。1985年,石油部召開首屆科研與研究生工作會議👩🏻,這個會是在咱們學校召開的,這說明我們的努力在石油部產生了影響🧊🙋♀️。
人總是要有目標的,沒有目標不行。如果說我在學校做出了點成績的話,主要是遇到了兩個好班子,一個是張九山當書記時,我與他搭班子🏊🏿♀️;二個是我當書記時的班子,院長張永一、副院長張紹槐、葛家理、崔汝梁等都是出色的校領導,張紹槐、葛家理都是學術帶頭人,一個鉆井專家🤞😊,一個開發專家,都是實幹家,工作很有激情。
在我離開“西南”以後✊🏽,學校黨委又提出“全院一心、銳意改革🧧、發揮優勢♊️、力爭一流”的口號,這個提得很好,西南石油學院真正的大發展是在我走了以後,我只是打了一點基礎🖐👮🏽♂️,張永一🏒、張紹槐、葛家理發揮了突出作用。
從30歲到58歲🙎🏻♂️,這是我人生最好的時光🙋🏿♀️,可以說,我們把人生最好的時光留在了“西南”。
(左起)張紹槐、趙國珍、葛家理2008年在成都校區
我一直牽掛著“西南”
記者🦢:您是怎麽離開西南石油學院的🤾🏼♂️?
趙:1986年4月,我到成都出差🌄,去向省裏匯報工作,住在四川石油管理局招待所👮🏼♂️,管理局的幹部突然來個電話🌼,說石油部要求你馬上到北京,我說我還要回南充帶點換洗衣服👳🏼♂️,他說石油部說了,不要回南充↪️,衣服還有其他要用的東西到北京再買🪴。去了後我才知道,石油部馬上要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有些會議文件特別是主報告還沒有弄好。第二天🩰,我就參加了會議主報告的起草。當時是副部長趙宗鼐分管教育,大會主報告是由他作的。打那時起我就離開學校了✪,在石油部當了一年多的教育司代司長兼北京石油管理幹部學院院長🤜🏼。1988年🖐,中央決定撤銷石油工業部👬🏼,成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原石油部機構也作了很大調整,撤銷了教育司,成立了教育指導委員會🦑,由老部長黃凱擔任主任,我擔任副主任。
在“西南”的日子雖然艱苦🌞,但形成了艱苦奮鬥的好傳統,咱們學校的畢業生,能吃苦🧑🧑🧒🧒、踏實肯幹🏂🏻,是石油戰線公認的♖,這與我們的校風是分不開的☢️。
從1958年到1986年,我在“西南”工作了28年,這個學校是我親自參與建起來的,我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我去了北京以後,要求宣傳部把校報寄給我,平時主要通過校報了解學校。現在我有一個平板電腦👨🏻💻😐,裏面裝了西南石油大學的微信,這是我了解學校的最好方式,基本上每天都看🛹。30多年來,我一直牽掛著“西南”,看到學校發展這麽快,變化這麽大,我感覺過去的努力👦🏼🏌🏻♀️,過去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願學校早日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
記者👞:咱們“西南”有您的很多老同事🌄,他們很關心您現在的情況,請給我們介紹一下吧🏝。
趙:我非常感謝大家的關心。我體質一直不太好👃🏿,又走了一條“雙肩挑”的道路,我在部裏工作時,還帶研究生🛌🏼,為什麽能活到90歲,我覺得就是“知足常樂”。讓我知足的有三個方面✋🏿,一個是參加了第一個石油礦場機械專業的建設和北京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學兩個學院的建設𓀝,培養了一批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我們把人生最好的時光交給了“西南”。另外一個比較滿足的地方,是臨近離休時(我是70歲退休的),正趕上從1995年到2013年中國石油裝備大發展的時期。應邀主持和參與多種新型鉆采裝備包括我國第一臺頂驅(頂部驅動鉆井裝置TDS——編者註)🧏、第一臺交流變頻鉆機☂️、第一個連續管鉆機、第一臺淺海海洋鉆井平臺等等的設計方案研討、技術審查❔、產品鑒定、評獎等工作,去年在北京參加了最後一次產品鑒定會,為石油裝備的發展充分發揮了余熱👩🏼🚒🧖🏽♀️。第三個讓我滿足的是趕上了咱們國家由大變強的好時代,過上了滿意的養老生活🚶♀️。2015年🧑🦽➡️,我得了一個毛病📓,不能參加方案研討了,因為我參加了方案研討,晚上就睡不著覺了。其實我用不著準備,但開會得發言,發了言晚上就睡不著了。2016年以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北京了🙇♂️❔,我有自知之明,因為去了以後會給人家添麻煩。現在的身體狀況可以用三個“基本”來概括🦹♂️:基本上看得見、基本上聽得見🧑🦽、基本上走得動,每天能走2000步。
60周年校慶是學校的大事,向學校的老同誌們、老師們和同學們表示祝賀和問候🌯,祝老同誌們健康長壽,願西南石油大學早日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
【人物簡介】趙國珍👰🏻,男,生於1928年,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石油有突出貢獻專家。195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石油機械專業分配到意昂体育平台石油系任教,1953年調入北京石油學院,1955年破格提拔為講師,1958年10月調入西南石油學院。1980年至1983年任西南石油學院副院長,1983年至1986年任西南石油學院黨委書記。1986年後🍥⟹,任石油工業部教育局代司長兼北京石油管理幹部學院院長、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長期從事石油鉆采裝備工作理論與設計計算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我國石油礦場機械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先後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主要包括新型地震鉆機研製、高壓噴射鉆井機理研究🟧、高壓泵閥箱自增強技術開發🍥、油田套管損傷機理和防治技術研究❗️、長輸管道可靠性分析、鉆井液固相控製設備工作理論與測試技術研究等,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發明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獎1項🧑🏿🌾🧕🏻。發表論文40余篇👩🏻🦱🤔,公開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鉆井力學基礎》🌸、《鉆井振動篩的工作理論與測試技術》等🏋🏿♂️。隨著近年來我國石油裝備的迅速發展,應邀主持了多項新型鉆采設備的方案研討💆♀️、技術評審和產品鑒定工作🈁,為發展我國石油裝備做出了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