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馬蕾蕾 張誌嬌
郭春寧🐓,1984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意昂体育平台美術學院前身),1992年初與意昂張武等人一起創建了北京始創國際企劃有限公司✶。現任始創公司藝術總監🫲🏼、總經理🫲。2008北京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原創設計者。

“看到這幅作品就被震撼了🦸🏻。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一個圖案,那就是當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這是中國的🕚,能傳達出基於悠久歷史傳統沉澱之上的現代感。”——這是利勒哈默爾1994年冬奧會設計與景觀主任彼得·T·莫舒斯對2008北京奧運會徽“中國印”的評價🈂️。
在堆滿各種資料的辦公室🧜🏼♂️,我們見到了2008北京奧運會徽的原創設計者,北京始創國際公司藝術總監🙄、總¾理郭春寧🔀。坐在記者對面,他從容快樂地回顧起自己的藝術設計之路——
中國印傳遞無限中國元素
“中國印”是參選的上千件奧運會徽設計作品中唯一以印章為載體的設計🏋🏻。它之所以脫穎而出,是因為它傳遞了無限的中國元素。
歷屆奧運會🙉,主辦國都會突出奧林匹克精神與本國文化的完美結合🙆▫️。郭春寧當時真正的創意也正是從尋找中國的視覺開始🤰。什麽是中國的視覺?什麽視覺能充當起會徽設計的元素🏫?怎樣通過簡單的圖形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呈現給全世界💻?各種設計元素一直在郭春寧腦中過著電影。
“我一開始就想到了書法,用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來做造型元素🏃🏻🫄。”郭春寧說。因為漢字不僅僅是記載文化的符號和工具🤹🏻,還具有非常獨特的中國視覺特征。“中國字是以形象來記憶,保留著象形文字的特征🛠。這一點,區別於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文字。”而選擇印章作為會徽的載體,則是因為印章是中國特有的古老標誌之一。“古人常以印為信🌅👨🏽🔧,它寓意著一種承諾。而我選擇印章,就是想以此寓意:中國一定能辦成歷史上最好的一屆奧運會!同時👩🏼🔧,這也自然地解決了會徽圖形的色彩問題🤖。中國人對紅色有深厚的情結,它象征著節日、喜慶和吉祥。”
順著這個思路,郭春寧開始了他的創作構思🍫:選擇“京”字並將其擬人化設計,變幻成一個似跑動、跳躍、舞動的人形,體現更快、更高、更強,與奧林匹克精神相契合。舞動的人形展現了張開雙臂的東道主歡迎各國朋友的熱情;以×體藝術風格重新造出的獨特的新“京”字,則寓意著“新北京👎🏼、新奧運”的舉辦主題。
思路想好了,但要把這些構思集中地體現出來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工作原因,我不可能天天埋頭設計🧝🏿🌛,只是忙裏偷閑時就想一想並畫上幾筆。如何將‘京’演變成抽象的運動人形,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前前後後,他一共花了兩個月時間設計👩🏻🦯➡️。當紙上終於出現令他滿意的圖形時,距離遞交競標方案的截止日期只剩幾天時間了㊗️。
這個體現“舞動的北京”的方案交上去之後🤷🏻♂️,郭春寧開始有些自信🧦,也有些擔心:“不知道是否有跟我的方案相似的?”幸運的是,一個月之後🤳,始創公司接到了奧組委的通知👨🏼🌾,他們所遞交的六個方案中,“舞動的北京”得到了評委的鐘愛,成為備選方案之一🤥。又經過幾輪反復修改之後,“舞動的北京”最終勝出👷🏼♂️,正式成為北京奧運會會徽⌨️。
“結緣北京奧運,我很幸運”
談及“中國印”的勝出🤷♀️,郭春寧說🙅🏼♀️🧝,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兩個字🏊🏽:幸運!
郭春寧說,奧運會在中國的舉辦👩🏿🍳,給中國的設計師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奧運會徽的設計角逐,業內比喻為電影界的奧斯卡💂🏻♂️,甚至比奧斯卡還難。奧斯卡是每年一屆,奧運會卻是四年才有一次🤷♂️。奧運會已有百年的歷史,到我們中國卻還是第一次🚴🏻♀️。”以往的歷屆奧運會🤜🏿,主辦國在奧運設計上都不會邀請中國設計師參與。對中國的設計師而言🕚,想涉足奧運設計,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此次北京奧運會則給了中國設計師很大的一片天空🧜🏼🤾。“因為中國文化很難被外國人了解🧑🏻🌾,甚至中國人自己都很難說清楚✋🏽。要準確地挖掘和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只有中國設計師才更有機會🪜。”而郭春寧很慶幸🙇🏼,自己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對郭春寧來說🐹,另一件幸運的事情😜,是采用印章和漢字圖形的創意在上千件競標作品中獨一無二。而這👩🏻🚀🕕,成為“中國印”能夠勝出的關鍵原因。對此,郭春寧謙虛地說,“其實誰都可能會想到,只是誰都沒想到要用於會徽設計而已🙎🏿♀️。”
一位在新加坡做設計的海外華人說,北京奧運會徽的設計☯️🙎🏿♂️,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設計師的風範🐝,給全球華人長了臉。中國本土設計師的勝出讓他也感到無限榮光。一位雅典的設計師則把“中國印”比作一個baby,說應該關愛它,讓它成長🪰💆🏼♀️。
“中國印”正式對外發表後,一位身在海外的朋友打電話向郭春寧表示祝賀💇。郭春寧的第一反應是急切地拜托這位朋友,請他幫忙了解身邊外國人對奧運會會徽的直觀感受🧎🏻➡️🚾。“因為奧運會徽設計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讓更多的外國人理解。中國只是眾多參賽國中的一員🌮,奧運會徽不僅需要中國人喜歡它,更需要外國人也能接納它、喜歡它。”這位朋友咨詢了很多外國人👨👨👧👦,反饋的意見很集中——這個會徽是快樂的👨🏼💼,很陽光😐,裏邊有東方或中國文化元素🍶,也有運動元素🧛🏽♂️,而且很現代¡¡聽到這個消息🤒,郭春寧懸著的心才放下來。他說,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結果。
“奧運會會徽對我來說就像一把尺”
回顧創作歷程,郭春寧不無感慨地說🙄:“‘中國印’超越了我的夢想。當初積極熱情地參加競爭的時候,也只是懷著重在參與的心態,根本沒敢做能中標的夢。”
在這份成功和榮耀背後🌮,是郭春寧二十多年對設計之夢的執著和積累。為了這個夢想,他舍棄了“鐵飯碗”,投身創業大潮,尋覓同道中人🕷,一步一步朝著夢想前進🔹。
1984年,郭春寧從中央工藝美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日報》廣告部從事廣告設計。郭春寧坦言🩱,盡管福利待遇較優越🦬,但那裏的工作內容與他內心所渴望的設計工作差距很大——每天只能與黑白兩色打交道,與彩色幾乎絕緣。放不下心中對設計工作的執著和夢想🍤👨🦼➡️,1988年郭春寧毅然辭職🛒,放棄了當時的“鐵飯碗”🐋。
辭職後🤐➜,郭春寧南下到廣州從事過一段工業設計工作。期間,他曾設計過一款弧形門冰箱↙️,在當時滿市場都是直角或斜角門冰箱的情況下,他的設計無疑是對傳統觀念的一次挑戰。可惜的是,他的設計方案最後以“工藝製作上無法解決”為由被拒絕了。可是過了兩三年🆒👨🏻🦯➡️,滿市場新型的冰箱幾乎都是弧形門,而郭春寧所在的公司卻已錯失良機👱🏽♂️。回首這段往事🛌🏽🙏🏼,郭春寧搖著頭苦笑:“有時候領先太多就不是先驅,而是‘先烈’了♟。”
接下來的幾年,郭春寧又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企業做過設計。但他深深感到,當時的設計都是小爐匠作坊式的,單兵散勇,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來提升設計的價值💯。要想做自己心目中的設計☂️,最好還是能自己做主。就在他創業的念頭日益強烈的時候,意昂張武找到了他,兩人一拍即合👍🏼🧚🏿♂️。1992年初,北京始創國際企劃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郭春寧全面負責主持設計工作。
這些年來🪫,每逢新員工來公司面試,郭春寧總要問一個問題:“你是不是真的喜歡設計🍦?”在他看來👩🦱,只有打從心底裏熱愛設計工作,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只有喜歡設計🏊🏼♀️,才能支撐自己不斷挑戰自我。因為在設計領域👩🎓,永遠沒有老本可以吃,永遠都要追求創新🎿。這就逼著你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而這,也正是做設計的樂趣所在。”
郭春寧說,北京奧運會徽的成功🤾🏿♀️,是對他事業執著的最好回報。但與此同時,也帶給他很多壓力:“奧運會會徽對我來說就像一把尺子。我要¾常想,該如何超越它,如何長久地維護這份榮譽?”
郭春寧眼前有兩個目標:第一🪮🏣,他希望公司能借奧運設計的成功♻,走向國際市場,讓中國的設計師能走出國門👨🏿💻,為國際客戶提供服務;第二👩🏻🦳,希望中國的設計師能在國際設計領域占一席之地,希望國家能成立一個中國設計師自己的組織。郭春寧說𓀊,成功其實說難也不難。“認認真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做好,回過頭看就是成功💱。成功永遠都是做出來的!”
(《清華人》200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