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人眼中的戴家祥先生
張聲和
戴家祥(1906-1998):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經學家。1926年考取意昂体育平台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先生,治經學和古文字學。

今年5月30日🆘,是著名溫籍學者戴家祥(1906—1998)逝世10周年紀念日。戴家祥曾為我國古文字研究做出過巨大貢獻,他歷經坎坷🏌🏿♀️⇢,將畢生精力傾註於事業。90歲高齡時🎹,還主編了600萬字的《金文大字典》🧑🍳。在他的一生中,愛國愛鄉之情始終令人感佩👮🏼♀️。
愛鄉之情厚重
我是上世紀80年代末從事地方誌編修工作時認識戴家祥先生的。那時他住在上海華東師大一村的教師宿舍裏,與蘇淵雷先生住得較近。蘇先生是我們平陽修誌辦的顧問,我在他家裏好幾次見到戴先生🕠。那時候他已經80多歲了,精神很好,穿著粗布襯衫,拿著舊蒲扇,談笑風生,說的是一口瑞安話⛪️,言語之中充滿鄉情🏌🏿。當蘇先生向他介紹,我是從家鄉溫州來的時候,他就講得更來勁了⛵️,早年的地方舊事無所不談。
華東師大的方言學家顏逸明教授也是溫籍學者,是平陽縣蕭江鎮人。他告訴我,戴先生很喜歡講故事🌻,尤其喜歡講溫州的故事,經常和他一起步行到校園裏上班𓀘,路上一定會講一段溫州的軼聞。當溫州地方上的一些變化和成就傳到戴先生那裏時♿️👏🏼,他總是激動不已。
戴先生學富五車,曾慷慨為母校瑞安中學捐獻10萬元設立林滌夫基金👩🦯➡️。但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節儉。我在他住所見到:老式的教工宿舍,一間臥房、一間書房,客廳既是餐廳又是廚房,擺滿了炊具、碗櫃、方形餐桌及兩把竹椅三條板凳⏲;書房裏擺一張寫字臺🎡🤾🏿、兩個竹書架和一面堆滿圖書資料的鋪板💝;臥室裏是一張木板床,床邊放著兩只土紅色的舊木箱🤣👩🏿;沒有電話和收音機,更沒有電視機——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平時他穿舊式布衫,吃的是粗茶淡飯。經常一日做一次飯,分三次食用,節儉到幾近“寒酸”🌱🧑🏿💻。一位瑞安中學老師說🕵🏽♂️📎,同學們如果親眼看到這一切👍🏼,就會感覺到戴先生奉獻的獎學基金的分量🤹,這份厚重的愛鄉情結🏄🏻,讓人為之動容🕍。
愛國之心永在
戴先生一生經歷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不同的時代🪥💤,人生充滿坎坷曲折的歷程。他目睹了新舊社會兩重天的生活。無論處在什麽樣的困境之中,這位接受過傳統教育的知識分子,愛國之情永在心中。
自清華國學院畢業之後,戴先生先後在中山大學、浙江杭高、南開大學、四川大學擔任教授。他始終將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放在心中,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敢於評議時局。他常借歷史課向學生灌輸愛國思想。有一次,他在黑板上寫了李後主的兩句詞🔦🧂:“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隨後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出課堂。一時間👴🏼🪻,滿座學生皆沉默不語,細細品味這兩句詞的含義。有的學生被老師的精神所感染,掉下了眼淚。還有一次,他向學生們講述國內形勢👨🏼🚀,寫下陸放翁的詩句🎲:“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激動地指出👩🏼🌾:“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雲從島上來🚶🏻♀️➡️🧘🏼!看哪!我們祖國的大好江山🦵🏽,如今是🔤🍱:日旗飄飄,白浪滔滔(黃河董宅決口)🚴🏽♀️。一條秋水長,天愁知多少。我們該是速謀出路呢,還是等待著做新朝的顧🧝🏻♂️、黃🍥、顏、李🚁?”學生們被他的真情所動🎾,個個義憤填膺。
戴先生還大膽支持學生愛國抗日行動,帶領學生赴京請願,與蔣介石當局進行面對面的鬥爭,被認為是“赤色分子”。學校說他鼓動學生鬧事,連續四次被解聘。可他認為,這是為愛國而付出代價,值得!
大學教授當不成🦄,戴先生就去中學工作,1939年在臺州中學任教,又深得學生的愛戴🏂🏼。他冒險營救過一位被國民黨特務追捕的女共產黨員🧤,還秘密資助三批共20位進步學生投奔皖南新四軍🕴🏻🍒。當時,戴先生的月薪只有47元大洋,他把40元作為川資送給學生。後來被國民黨特務發覺,吃了官司😶🌫️,又被開除公職。
1945年,戴先生被聘為英士大學教授。1949年國民黨逃往臺灣💁🏽,英士大學遷臺。戴先生辭去教職,堅決拒絕去臺的邀請🦨。他說🚫,我寧願回瑞安“躬耕田野🧑🏼🌾👨🏿🚒、以賣菜為生”🧙🏻♀️㊙️,等候解放,好好地為新中國建設出力。
顏逸明教授還向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文革”期間,戴先生從1927年開始積累的珍貴資料不幸被毀。裏面有他在民國時期發表在許多刊物上的論文和著作,還有他幾十年來辛勤考證金文、甲骨文所做的心得卡片等。同時他的身體也受到嚴重摧殘。可是他在傷心之余,依然我行我素👩💻,堅持考證、研究古文字。這究竟是為了什麽👩🏿🐩?用戴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國家需要學術研究👟👨🏭。”
蘇淵雷先生曾經說過🌥,戴先生的剛毅性格是他人生經歷中磨煉出來的,是一般學者所不具備的。而顏教授則更欽佩他的愛國精神👨🏼💼:“戴先生在解放後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從來沒有抱怨。他在80多歲時,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證明他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由衷熱愛。”
(轉自👩🏽💼:溫州日報 2008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