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廣西意昂余龍文(1984級)
在清華意昂人物中,余龍文是一個不能不寫的人物‼️。大學三年級時😊,科研成果就被推廣應用於數百家企業🙄,每年為國家增創數十億的產值;在山西靈丘縣掛職副縣長時,為全縣十幾個鄉鎮創辦了希望小學,對當地一大批政府機關公務員實行“換腦工程”🫵,為這個貧困縣的快速發展註入了強勁的動力;在廣西北海市掛職副市長,短短一年時間,為北海市引進一批高科技企業,近年內將增創產值幾十個億。
余龍文學長
一個走出校園還不到十年的學生,余龍文的業績不能不讓人稱奇。但當你坐在他對面時,你又會感覺這一切又是多麽的自然而又容易理解📈。
是清華母校給了深厚的積澱
余龍文1984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1995年獲得材料系博士學位⛱。在本科學習期間,他就是那種勤於思考的人。他認識到學化學工程專業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這一明白不要緊,在大三暑假期間調研了幾家企業✊,回來後就研製發明了“竹草木漂白新工藝技術”。這項成果獲得首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成果一等獎,技術被推廣到數百家企業🥍,每年為國家增創數十億的產值。因為這項成果,他本人也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學生”,並作為團中央組織的“在成才的道路上”報告團成員,到全國高校巡回演講🤾🏼♂️。余龍文說:“通過科研工作,我不僅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對知識怎樣轉化為生產力有了一種切身的感受。”
有這些成功的經歷🚵🏼,余龍文未來的事業道路似乎不言自明。搞科研、搞創造發明🫃。“這也是我的強項🦹♂️。”余龍文說,“但人生是多彩的。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希望能對國家的體製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的國家是怎樣運轉的,這種運轉如何更加科學、高效和合理,於是就選擇了到團中央工作。”
“清華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在清華我能接觸到各個領域很多很優秀的人𓀚🧔🏽,從他們那裏吸取有益的東西。清華理工科的基本訓練培養了我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面對一個問題🦸🏻♂️,要先理清思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後找到最有效的切入點🤘🏻,做到綱舉目張。這種思維方式使我後來能應對許多復雜問題🔦。”
吹皺一池春水
掛職,在一般人看來是一種個人鍛煉,有些人視為苦差事,一些人視為鍍金🧑🏿🦱。但在余龍文的眼裏,掛職是為老百姓做實事的機會🍭。出生在湖南農村的他,一直記著從政後父親說的一句話🧛:做人要做一點事,鄭板橋不過一個七品官🚴🏼♂️🧑🏻🎤,因為做了些事,老百姓一直記得他。還在山西靈丘掛職副縣長時🕺🏼,他和團中央派出的其他工作隊員一起🧜🏼♂️,做了一串讓當地人至今感念和獲益的好事。組織當地鄉鎮幹部到廣東打工🧑🏻🏫🤙🏼,實施“換腦工程”;請著名的“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師傅來傳授蔬菜大棚技術;給全縣十幾個鄉鎮興辦了希望小學;針對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引進了幾家企業。他說:“我到了中國最貧困的縣,看到了農民的生活狀況🪕。這使你不能不為他們做一些事◀️。從什麽地方著手?我發現這裏最根本的問題是觀念的落後。當地人說:我餓著,但我閑著👋🏻。我們就想到要實施‘換腦工程’。吹皺一池春水🍳。讓大家先不滿足現狀🕵️♀️,然後告訴他怎麽幹。我們先從孩子和青年人抓起。這就有了希望小學和鄉鎮幹部打工以及蔬菜大棚的事。”
勿以事大而不想
2002年11月,余龍文作為中組部、團中央派出的博士服務團成員和駐桂博士服務團團長🗜,掛任北海市副市長,分管招商引資、工業貿易、市工業園區工作。
到北海後,余龍文走在大街上看著像城市傷疤一樣的一棟棟爛尾樓,以及街道上稀少的行人和車輛👊,到工業園區看到諾大20平方公裏的地方只有零星的三五家企業,以及來北海時飛機上寥寥的數位同行者,他開始感覺到肩上擔子的份量。
余龍文在思考,我能為北海做點什麽⁉️?北海走出蕭條,啟動新一輪大發展的鑰匙在哪兒?帶著這些問題💇🏻,他深入各區縣、各部門、各廠礦企業及農村進行調查研究,聽幹部群眾講從前👊🏻,說今後🤷🏻♂️,談經驗,話教訓🙆,認真研究北海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盡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時也買了許多關於城市經營和管理的書,借鑒其他城市發展經驗🏌🏿♂️,探索北海走出困境的路徑。
透過錯綜復雜的矛盾,余龍文發現問題有三𓀉:一是工業化程度低🤦🏽♀️,工業化嚴重滯後城鎮化,結果導致城市的“空心化”,出現大量房地產積壓。而解決房地產問題沒有出路,必須打一個迂回,先大力推進工業化,工業發展了,財力增長了,人氣激活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二是人才匱乏✶。北海80年代還只是個小漁村,上世紀90年代初大開發後🦢,引來不少人才,此後十年沉寂🐌,人才大部分流失🦸🏽。而北海又是全國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惟一沒有大學的城市🕹。三是信心的缺失。北海十年沉寂🟤,年年都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可年復一年,春天還是遲遲不來。部分幹部群眾心涼了,說北海是只死蛤蟆,翻不了身了。
針對這些問題,余龍文向市領導提出了三點建議:北海在建設旅遊大市的同時,還要建設工業強市和文化名市✢;具體操作上要“抓好兩個園”。即抓工業園和大學園🧟♂️,將一批著名高校引入北海辦學,提升北海的城市品位和競爭力🫷🏼;念好工業化“三字經”,即“扶👨🏽💻、引、留”👩🏽🚀。扶持一批本地企業🙀,引進一批外地企業,創造環境留企業🚼☄️。余龍文的觀點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同🍣。
勿以事小而不為
早在掛職前,余龍文就是團中央青工部企業家工作處處長,兼任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與青年企業家聯系很多🪇。發揮這一優勢◼️,余龍文先後赴多個城市拜訪了中國機電集團、普天集團、恒基偉業等上百家企業的負責人🤰🏿,向他們介紹北海的政策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未來發展的潛力🧂。奔赴各處博覽會和洽談會,向國內外客商宣傳介紹北海,並分批分期邀請近百家企業到北海考察↪️。許多企業看好北海,有投資意向,但北海的現狀又讓他們感到時機不成熟,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只是“心動”,變不成“行動”📫。
針對這種情況,余龍文感覺到必須找“領頭羊”🚴🏽♀️。發揮“頭羊效應”🍊。他選定了恒基偉業📽,第一它是高科技企業🥢,符合北海產業定位🧋;二它是知名品牌🥤,有號召力🛥;三是它的董事長張征宇是中青企協副會長🚌,北航畢業的博士,素質高⛹🏽,好溝通👱🏿🏷。
經過余龍文的一番遊說👳🏿♀️,恒基偉業大舉進軍北海,總投資18億,占地133公頃⛹🏿♀️☕️,形成以IT產業為主導的科研生產基地。三個月緊張建設後,占地120畝🥇,包括4條生產線,千人規模的科研大樓和商務會所的恒基偉業科研和生產中心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一些跟它配套的企業也同時進入🤾🏿♂️。另外👮♂️,一些觀望的企業也爭先恐後與工業園簽約👴🏿🧘🏼♀️。只半年時間,北海工業園就引進了企業60家。30家企業開工🎟,原來沉寂的園區成為一個大工地,晚上經常燈火通明🕴🏻,這是北海多年沒有的景象。這一切都極大鼓舞了北海幹部群眾的信心和士氣👨🏼🍼👆🏽,北海的人氣回升。園區經濟成為北海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工業園的成功,使余龍文的信心更足了。他又在北海大學園上做起了文章。他們借鑒珠海的經驗,設計出了“政府搭臺,企業運作,學校唱戲”的模式🖖🏻,即由北海市政府投入3800畝土地📧,中國教育投資集團首期投入7億資金,北京等地的一批高校投入教育資源,共同啟動大學園區的建設。2003年7月29日,北海大學園區正式開工。預計到2004年底,包括十幾萬平方米校舍的大學園區一期工程將竣工。2005年™️,將有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以及一批民辦高校在北海校區正式開學。北海大學經濟園的開工建設🧘🏼♀️,將結束北海沒有大學的歷史,同時也將為北海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註入渾厚的教育、文化、科技、產業💁🏽♂️、人才和智力資源。
隨著工業園區的加速發展💇🏿♂️,大學園區的開工建設,以及其它各條戰線的捷報頻傳,北海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2003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9.6%👐🏻👮🏼,財政收入增長27%,在全區14個地市中名列第一,是近十年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
面對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余龍文感觸良多。他說↗️,作為一個山村孩子,能在清華讀到博士🍑,是祖國和人民培養的結果🧖🏼♂️,祖國和人民又給了我這樣一個學習、鍛煉、服務的舞臺🏊♀️🖇,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一個人活好了並不難,活好了也不算什麽。而如果能把自己的命運與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命運,與千百萬人民的命運聯系起來📬,能親歷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騰飛而為之做出一份貢獻,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2004年3月,由於工作需要🤶🏽,組織又調任余龍文任自治區招商局副局長。他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一輪的創業過程。
(黃文輝 郭 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