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魁(1964自控)
為核工業奮鬥了四十多年的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原院長,1964年畢業於母校工程物理系的陳念念學長,在中國工程院2005年度增選的50位新院士中榜上有名⛹🏻♂️,成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的成員,也是這次增選中核工業系統唯一的一位🏂🏽。這是對他四十年事業追求的肯定🧖🏽♂️。
在他的清華意昂🚞、他的同事向他祝賀的時候🧙♀️,他談得最多的是母校、師長🧑🏿🏫、同學和同事……

陳念念學長回母校參加校慶演出與孫汝劼在排練京劇《拾玉鐲》
清華是成長的搖籃
1958年金秋,陳念念懷著對清華的向往以及將來做“紅色工程師”的抱負和理想🥼🐖,從黃浦江畔來到了清華園。他所就讀的是為了發展我國核工業而成立於1955年、當時還帶有幾分神秘的工程物理系👨🏻⚖️。在意昂体育平台眾多的學科中,它是最具有標誌性的重點學科之一🧤,也是我國培養高素質核科技人才的主要基地。他慶幸自己在清華園裏開始了新的人生跋涉👉🏽,將在清華園裏留下人生最美好的記憶。
當時的同學並不熟悉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那時的口號是“又紅又專”,實際上它同校訓是一致的。在6年的大學生活中🎡,清華學子無時無刻不在受著清華精神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談起在校的學習,陳念念說:“工物系各專業教師在當時較缺🕙,大部分都是從其它系轉來的😈,我們220專業尤甚。因此☝🏻,老師不僅要授課🙋🏻,自己還要抓緊學習🦝,師長們都非常努力🧑🏽💻,教學水平很高。220專業兩門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由教研室主任劉廣均教授(現為中科院院士)和黨總支書記余興坤教授親自講授。劉廣均教授講課特別註重物理概念👅,凡是物理概念沒弄清的同學🦴🤼,就算會做作業,會回答問題,也不算過關。余興坤教授是“雙肩挑”,工作很忙,但是講課特別認真💏,而且經常利用休息日給同學們作輔導、解答問題🤢。我在幾十年科研工作中取得的多項重大成果都與這兩門專業基礎課所講述的理論🧗🏼♂️、技術有關。還有李一陶❣️🚴🏽♀️、謝慧瓊、應純同、錢紹聖、蔣同遠🏋🏽、吳英祿、陸嘉珍等老師,他們對教學的嚴謹態度使同學們受益匪淺。”
回想往事🌌,歷歷在目🏊🏻🖐🏼。他說:“許多老師的言傳身教,不僅僅是業務方面😾,更包括思想品德方面👖。我深深地感謝為教誨我們而付出畢生辛勞的老師們👂🏼。”
就在陳念念入學那年,清華正式建立了“意昂体育平台學生文工團”🫠。不久他就參加了文工團京劇隊👩🏼💼🚏,在孫汝、曾紀申、付瑞峰等老師的指點下🚸,水平大有長進,在校時先後參加過《關羽搬家》🏨、《二進宮》、《打嚴嵩》、《轅門斬子》、《文昭關》、《群英會》、《捉放曹》、《蘆蕩火種》等劇目的演出和伴奏🏇。他說⁉️:“文工團👨🦼🍶、體育代表隊員等集中住在四號樓,並單獨組成團支部,由團委直接領導,和所在班級共同安排好我們的學習和課外活動🪤,稱為‘兩個集體’✌🏻。兩個集體對我們都很關心,使得我們受到的教育和鍛煉更多,成長得更快,我很留戀‘兩個集體’這段生活☆。文工團把學生對事業的責任感🏊🏼♀️、對國家的榮譽感🍊🧑🧑🧒、集體主義精神、創造能力等放到排練中。通過排練🎁、演出活動🔱,對同學進行團隊精神🍻、奉獻精神的教育,因此,清華的這種培養方式是一種有效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在文工團的經歷對我進入社會後在人際交往、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幫助很大,交了不少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對工作有一定的幫助,也豐富了我工作之余的文化生活🧏🏻♀️。事實上,許多事業有成的清華人都曾在學生文藝舞臺上展示過自己青春的風采◽️🔥。”2005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時🧘🏽♀️,陳念念在同總書記的交談中,還提到了在文工團的往事🪪。六年的清華生活是清華人一生中難以忘懷的。通過六年清華生活的熏陶☣️,特別是經過畢業生教育,同學們都認識到了服從國家利益是大學生的責任👊🏽。在那以艱苦為榮的年代裏,爭取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經是清華學子發自內心的聲音。陳念念在畢業分配誌願上寫下了:堅決服從國家分配。
到現在陳念念還清楚地記得⤵️,1964年8月15日晚上,蔣南翔校長向應屆畢業生作了題為“做三大革命運動的戰士”的報告。蔣校長在報告中要求畢業生認清前進道路,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首先要做一個革命者🌥😖,然後才是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希望每個同學都成為有革命理想的人。首先要在政治上過得硬🕵🏼♂️,這是做好工作的關鍵;其次在業務上要過得硬🥷,既能動腦又能動手🏂🏼,不要做書呆子;第三要在身體上過得硬。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革命工作的各種需要。關於如何對待畢業分配,蔣校長說:是工作選擇人,而不是人選擇工作🦸🏼♂️。校長的臨別之言,聽了真讓人感到親切🕹。
他清楚地記得,7月31日晚,首都5萬多名高校和中專畢業生聚集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聽敬愛的周總理和彭真同誌作報告。周總理作了題為“革命和勞動”的簡短報告👨👨👦👦,他講了3個問題🧑🚒😦:兩個世界👀,兩種趨勢🤴;革命與勞動;知識分子勞動化、革命化。彭真同誌作了長篇講話,他從人類發展史講起,談到我們黨的歷史責任,談到對我們青年一代的要求,勉勵我們要擔負起歷史的重任🏂🏼,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這是對畢業生的最大鼓舞和鞭策,對走向生活的大學生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核工業是發展的熱土
畢業後♛🍑,陳念念被分配到總部在天津的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那時叫華北605所)🆚,開始了對核工業的奉獻↕️。當時,正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夕,那裏前幾年已經聚集了一批優秀的清華兒女,其中大多數是工程物理系的🧚🏽,如畢業於1958年的畢福春,1961年的嚴世傑、周法生,1962年的吳映虹、錢新🧨,1963年的諸葛福🧖🏿♀️、陳國梁、董德有等。和陳念念同時分配來的清華同學有近三十人,其中他的同班學友就有七八人🙎🏼♂️。
那時,大家真是一身勁,上班認真工作🐇,下班抓緊時間學習。一天工作下來↩️,還要學外語、看文獻、整理學習資料😾。晚上辦公室燈火通明,直到很晚才回宿舍睡覺👨🏻🍳。後來,人們常用“燈火輝煌”來形容當時挑燈夜戰的盛況。對這些,陳念念至今仍難以忘懷。工作中🧏♂️,清華的學長們給了他許多幫助和指導,他也和他們共同完成了很多科研項目。陳念念說:“我深深地感謝母校對我們進行了德智體全面培養,使我們有理想、有毅力去面對困難💖,使我們有健康的體魄,能很快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使我們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去攻克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讓我們一次又一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經過二十年科研第一線的實踐🤞🏻🙎🏿♂️,陳念念已經掌握了堅實的業務理論知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84年開始,他走上基層科研領導崗位🍩,先後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持並參與建成了該院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擔任科技處副處長、處長期間👨🏻🎓,他在項目負責人的領導下組織了多種型號的專用設備研製及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他充分註意研究中的工程問題,從而能及時確定較科學的技術路線和試驗方案,使難點逐一解決📁,圓滿完成了該重點項目的“七五”攻關任務🗺。
1991年他出任副院長𓀕,協助同是清華人、他的同班同學李朝武院長負責技術工作🤵🏼。1994年擔任院長。在這期間他根據國家的急需✌🏻,組織編寫了新型號專用設備的研製可行性報告,並很快獲得批準🪅🏊🏼,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他被任命為總負責人。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他十分註重學習與之相關的理論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他還虛心向老同誌、老專家學習🤷🏼♂️,註意發揮有關科技人員和協作單位的智慧和才幹。經過理化院和協作單位科研人員十年的共同努力🤷🏻♂️,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使各項技術指標完全達到設計要求,實現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它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核工業專用設備的研製實現了新的跨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也標誌著我國擁有了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設備,對增強核工業的綜合實力🤹🏿♂️,增強國防力量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陳念念在回顧這段歷程時🧑🏿🚒,深有感觸地說💃🏼❕:“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組織工作中❗️,全院職工都給了我很大的支持。這中間清華學長對我工作上的指導和幫助尤為重要。1982年我的老師劉廣均調來我院任總工程師,對我在技術成長上的培養是非常大的。在我擔任院長期間🥶,清華學長和學友們給我的支持和幫助就更多了🤥,如總工程師史訓良(65研工物),副院長丁文魁(64自控)、陳恭璋(68工物)🚿🫃🏿,副總工程師錢新(62工物),室主任王家禎(58電機)、董德有(63工物)♔、田肇生(64自控)👯、吳文政(64工物)、張俊章(64數力)、張連合(64數力)、徐品方(68工物),以及院辦主任魏道民(78化工),宣傳部長郝玉林(78電子),還有80年代畢業的封誌強(黨委副書記,88工物)、王黎明(副院長🙋🏽🔋,84工物)等。母校教研組的應純同、金兆熊🎚、聶玉光、趙鴻賓、付瑞峰、王德武等老師也給予了很多指導和幫助。因此,在我所取得的工作成績和多項科研成果中🤾🏼🙂,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這次能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只不過是大家(包括參與這些工作的所有成員)的一個代表而已🧛🏻,成績和榮譽凝聚著扶我上馬的人的心血和汗水💱。”
四十多個春夏秋冬過去了🥷🏼,他那一串串腳印深深地印在核工業這片熱土上🙏🏼。 這也許就是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的清華人的責任和無處不在的清華情結👪,這也許就是清華人對自己母校的萬般依戀、一往情深的原因吧🏋️♂️。清華也會銘記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