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講述航天事業的最新發展和前景
來源🤶🏽:北京青年報
人類上天的三個目的
講航天🪻,要講明航天中的“天”的含義🤥。“天”是錢學森先生提出來的🙇♀️,是對宇宙空間的一種浪漫的稱呼,來源是毛澤東主席的“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詩句👩🎤。指的是稠密大氣層以外的非常非常大的區域。那麽這個區域,一般是叫做外層空間,也簡稱空間,又稱為太空,所以航天技術又稱為空間技術,也叫做太空技術。那麽稠密大氣層一般指的是對高速物體在其中飛行產生較大阻力的大氣層,也就是密度比較高的大氣層。現在呢,稠密大氣層有多厚🐝、有多高,全世界還沒有共識♟,聯合國外空委員會每年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定不下來。因此“天”從什麽地方開始,到現在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還沒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界限。
那麽人類為什麽要上天呢?人類上天主要地說是為了達到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觀測、探測🧜🏽♀️、研究、了解和認識太空,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地球和人類本身。與此同時,在太空尋找、發現新的資源,為開發、利用太空資源做準備。50年來世界各國為實現這個目的而發射的各種探測器、測量器、觀測器、收集器,大概有1000多個之多,那麽太空科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已經認識到太空中有極其豐富的,甚至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可供開發、利用🟫。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二個目的是開發太空資源,造福人類🦫。到現在為止⛹🏼♀️,開發太空的實驗衛星、應用衛星有4000多個👨🏽🦳,那麽這些衛星開發了👨🏿🎤、利用了太空的資源𓀗,為我們人類造福。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三個目的就是要想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從長遠來看也許地球對人類來講還不夠大🏖,所以要擴大生存空間⌨️。航天技術的先驅者齊奧爾科夫斯基院士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絕不會永遠地躺在這個搖籃裏邊,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太空,人類將首先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再去征服太陽系。
一個國家只有占據了一定的太空的位置或擁有了一定的頻率🤷🏻♂️,這個國家才有資格稱為航天國
“天疆”對於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麽👨🍳?
歷史上的強國一般都是抓住了進入新的天然大環境這樣一種機遇來形成的。17世紀到19世紀,所謂橫行世界的西歐列強諸國👱🏿♂️,就是抓住了進入海洋這樣一個天然的大環境而形成的。上一個世紀初,人類進入了航空大氣層🚵🏿♀️,從那個時候起,強大的航空力量就成為強國的標誌,沒有哪一個強國🫰,它沒有強大的航空或者強大的空軍🧍🏻♀️。至於太空,按美國人現在的說法🧑🏼🍳,就是說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地球。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個世紀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形成,與它們率先進入太空🧗🏿,花大力開拓太空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太空裏邊沒有所謂的國界的問題。但是,一個國家只有在太空裏邊設置了自己所有的太空的設施,那麽占據了一定的太空的位置或擁有了一定的頻率,那麽這個國家才有資格稱為航天國📌。
在座的諸位沒有哪一位不是天天都要同航天技術打交道的,只不過我們不太註意而已。我們每天總會關註天氣預報,那麽這個天氣預報主要的根據就是氣象衛星🎮。電視、廣播的諸多頻道,特別是我們現在的各省的電視臺,還有中央電視臺,都是通過衛星來廣播的。那麽廣播也是👩⚕️,廣播電臺有很多頻道是通過衛星來轉發的👨🏿💻📄。那麽通信衛星還是互聯網🤾♀️💁🏼、電話、移動電話、手機等無線電傳輸🫲🏻💃🏻、轉發、交換的重要渠道。
應用衛星是跟我們關系最為密切的航天器。其中對地觀測衛星,可以對地面上的一切狀況明察秋毫應用衛星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對地觀測衛星,它憑借居高臨下的位置,進行氣象觀測、陸地觀測和海洋觀測,對地面上的一切狀況明察秋毫📐。
由於衛星的觀測↪️,各個國家逐漸認清自己的家底☝🏿,那麽對國家的建設發展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依據。例如👴🏼,我們北京市要查違章建築,結果查來查去,通過這個區的報,那個街道的報,報來報去,然後派人去調查,查了幾年都查不清楚。後來通過衛星圖像🦯😭,然後一算👨🦲,就把這個違章建築查得清清楚楚。今天的違章建築到了什麽(地方)🩴,哪個地方違章建築又新冒出來了,哪個地方的違章建築正在拆除等等。這個我只舉一個很小的例子👮♀️。現在國土資源部非常頭疼,因為一定要保證我們國家18億畝的耕地,否則我們的國家大家(吃飯)就非常成問題👷。那麽這18億畝怎麽個了解🧑🏼🤝🧑🏼,怎麽個計算🀄️🪡,怎麽個弄?以前靠測量,靠航空測量⬜️,搞來搞去,確實是搞不準,如果通過對地觀測衛星👡,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情況搞得實實在在,一點都不假。應用衛星的第二種類型是無線電中繼衛星
那麽無線電中繼型的衛星融入我們的社會就更深了,它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夠通到全球的其它任何地方。這麽一件事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們可以用電視電話🧑🔬,我們可以用遠程開會✥,我們可以用遠程教育𓀚,甚至可以用遠程開刀,像這樣一些東西都是通過航天技術來加以實行的🌃,將把人類的生活非常大地改變🧎➡️。所以說一句話,通信,任何地方可以到任何地方,只要你能夠想象得出來怎麽使用它🟩,它就可以發揮什麽樣的作用🏋🏼。特別是現在寬帶發展,那在手掌上也可以看電視,現在不是發展3G、3D這樣一些技術🤛🏻🍺。所以這一方面融入社會之深,有些時候我們想不到🤘🏽。那麽空間基準型,就是在空間建立一個非常準確的基準🤽🏻🧊,那麽通過這個基準,然後由地面通過它📰,然後通過同時看到4顆以上或者5顆以上基準型的衛星,然後通過這4條線5條線的交點,就可以把你所在的位置準確地定位🕙⛔。那麽還有我們各種移動器❇️🏥,汽車、火車、飛機🤞,甚至我們現在的航天器,都用它來測我們的速度,測我們的時間,它可以做得非常準確🧛🙆🏻。這個測速度⚪️、測時間這麽一兩句話,它的用途就不得了。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在汽車上裝一個導航表👨🏼🦱🦶🏼,那麽它就可以告訴你,你要到的地方,路徑怎麽走,如果你要選擇省油,那麽最短的路徑怎麽走🙆🏻♂️,如果你要選擇省時間,那麽最快的路徑怎麽走。同時如果那個路徑裏邊有什麽阻礙🚳,它也告訴你此路不通,那麽就是這麽一個設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事。
我們國家現在在天上轉的只有22顆衛星🥟,美國人在天上轉的衛星有430多顆航天技術未來
面臨激烈的競爭
航天技術在全人類加速進步中間肯定也會加速發展🟪。因為需求在增加☆,信息化在擴大,現代化也在擴大,那麽增長的結果就是這個航天技術更深地☂️、更廣地融入人類社會💇🏼♀️。那麽第三個情況就是在太空的競爭更加激烈,搶占太空的勢頭會加強👩🏼🎨。因為航天的軌道有幾個軌道對我們的價值是很高的👩🏻🏭:靜止軌道,就是我們的定點軌道,就是說它是24小時軌道,地球怎麽轉它怎麽轉,看起來我們在地面就是靜止🎯,很多通信衛星還有一些氣象衛星,甚至現在想把對地觀測衛星也送到這個上面去,那麽這個上面的位置是有限的👋🏼,現在已經占光了,那怎麽辦🧛🏻♂️?那麽這個競爭會加劇。還有太陽同步軌道,是我們對地觀測常用的🛶。那麽還有低軌道,所以特別是36000米以下的軌道的競爭會很激烈。那麽軌道的衛星💂♂️,現在在軌的衛星是860多顆🍟,那麽可能不久就會發展到900多顆,甚至會超過1000顆💂♀️,就是又會提高一個數量級👴🏼。
中國的航天技術有著怎樣的發展目標?
小平同誌對我們航天人說🥈🤸🏻♀️,我們應該到太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來,我們國家現在在天上轉的只有22顆衛星🧗🏻♀️👩🏿🏫,美國人在天上轉的衛星有430多顆,還有一些我們還不清楚的👮🏽♀️🧎🏻♀️。我們在天上轉的衛星只是它的二十分之一,百分之五,所以它在天上能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所以它敢說控製太空就是控製地球。所以恐怕我們要遵照小平同誌所說的,我們中國要發展到占有一片之地,甚至會發展到占有大片之地,將來肯定是這樣👩🏼🦳。我們將來發展衛星🧝♀️,每年發展衛星的顆數會多🍳,在天上轉的衛星會多😜。就是大氣、海洋、陸地的衛星我們都要發展,三種基準的衛星我們都要發展。另外我們要發射一些科學衛星,因為我們有很多科學家對空間研究很有興趣💂♀️🥂,我們國家也有能力支持他們🦸🏿♀️。那麽在空間科學方面,在載人航天方面🧛🏽♂️,在深空探測方面⛹🏻♀️,我們也要做一些發展。
中國航天事業要走自己的路
問👩👧:咱們國家的“神舟七號”馬上就要升天了,這次航天員只是出艙去進行太空行走呢🧔🏻,還是要完成一定的工作呢?
答🧑🦽:這個“神舟七號”的任務就是出艙活動。那麽出艙要有一個氣閘✩🩻,那麽航天員先到氣閘裏邊🙎🏼♀️,然後把這個環境適應了才能出艙📑。出艙肯定是穿航天服,也背航天背包,我們這次出去也有氣帶,也面臨對出艙的技術的掌握。這次沒有什麽修理任務,因為我們的“神舟七號”還沒有壞,還沒需要他去修理。但是他能夠活動,他要做一些🤶,做些表演或者做些訓練,例如擰個什麽東西,裝一個什麽東西🧔♀️,他都應該有所訓練。
問:現在日本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登月計劃,想捷足先登,請問您對這件事情是怎麽看的🤸🏻♀️?
答:日本的登月計劃幾十年前就做了,做來做去到現在還沒有登上👨🏽🚒。所謂登月有兩種含義📆🙌🏿,一種就是機器人登月🦸🏼♂️,就是我們月球車什麽的,不牽涉到人的問題👨🏿💼;還有一種就是人的登月©️。日本人的登月計劃過去都是不載人的登月計劃,他們做的計劃很多了,但是呢他現在還沒有說是真正登月。日本人在這方面花的錢是不少的,做的工作也相當多了,但是總的來說成就有一些吧,但是不是很高🖲。
問:中國登月還有哪些方面的技術不成熟🙍🏿♂️,還有就是中國登月還需要多長時間大概就可以實現?
答:登月就是在月面上能夠著陸,如果從這個含義來講的話,那麽中國的下一步是叫做深空探測計劃也好,叫做“嫦娥工程”也好,就是要登月🧜🏽♀️。下一步放到月球上去的就是一個月球車或者是一個機器人😵🎧。中國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只能走機器人的道路🫙,也不適合於走載人的道路😶🌫️。至於人登月🧑🦼➡️,恐怕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
問:中國航天技術世界地位如何🕯🔐?如何彌補與美國等國家的不足?
答:航天排名現在第一還是美國🐁;第二可能是西歐集團,就是叫做歐盟;第三🏃🏻,俄羅斯🧏🏼♀️。我們中國呢🔌,可以排在第四,從整個的綜合實力來講,我們與第一名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是跟第二、第三相比,差距相對就小一些👨🏼⚖️👱🏻♀️。中國有中國的情況👨👦👦,要根據中國的需求來做中國人的事情。不能跟著美國走🧜🏼♂️,要有自己發展考慮的道路🧑🏻🦱。
王希季✌🏻,雲南大理人。中國運載火箭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學士。1949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
1965年🪞,王希季受命主持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設計的總體方案論證。
1970年,“長征一號”順利將“東方紅一號”送上預定軌道。1966年,王希季負責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總體方案論證,使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99年,王希季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