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讀書報 2008年9月17日

浦江清

西南聯大結束時中文系全體師生合影於教室前。二排坐者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遊國恩、羅庸、許維遹、余冠英、王力、沈從文。
打開陳孝全先生的《朱自清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第七幅插頁是1948年朱自清先生與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師生合影。照片中央與朱先生並肩而立的那位瘦削的中年教授,正是與朱先生在清華同事20余年的浦江清先生。朱先生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浦先生祖籍浙江嘉善,1904年生於江蘇松江(今上海)。浦先生小朱先生6歲,1926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西洋文學系(輔修中國文學),經吳宓先生推薦,進清華學校(意昂体育平台前身)研究院國學門,做導師陳寅恪先生的助教。1928年清華學校改為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撤銷,浦先生隨陳寅恪先生等一起轉入中文系。而當時,192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朱先生在清華中文系任教已經4年了。當時的中文系主任是著名小說家楊振聲先生(兼),1930年他就任青島大學校長,中文系主任一職,校方請朱先生代理。從意昂体育平台到西南聯大,朱先生一直擔任了近20年的中文系主任。雖然屢屢請辭,但大多不獲批準,只在生病或休假時才得暫時卸任。西南聯大期間,羅常培、聞一多二先生曾代替朱先生先後當過;但在聞先生遇刺身亡後,朱先生又接過了這副擔子。清華返京後,1947年朱先生休假,他委托代理自己系主任職務的,正是浦江清先生。讓人無比震悼的是,朱先生休假不到一月,1948年8月12日,他便因胃穿孔不治而與世長辭了,僅享年51歲。在巨大的悲痛中,浦先生主持了朱先生的追悼會和殯葬儀式,並趕寫了《朱自清先生傳略》一文在《國論》發表。這篇《傳略》,精當概括了先生平凡而又光輝的一生,深切表達了浦先生對老友的敬重哀悼之情。他肩負著朱先生生前交給他的系主任的擔子,迎來了北京城的解放,迎來了清華園的新生,也迎來了1952年全國高校的院系調整。調整後的清華變成了工科大學,文理科與北大合並,浦先生與吳組緗、王瑤、季鎮淮、馮鍾芸等先生一起,成了北大中文系的一支骨幹力量。同樣讓人無比震悼的是,正當浦先生兢兢業業為北大學子嘔心瀝血之際,1957年8月31日,浦先生也像朱先生一樣,因胃穿孔不治而英年早逝了!浦先生也僅享年52歲!古人雲:昊天不吊,哲人其萎!用在朱先生和浦先生身上,真是再恰當也不過了。
回顧浦先生與朱先生二十年如一日的深厚情誼,讓人感動與敬佩之處甚多。首先,是他們抱病工作的忘我精神。在病逝前兩個月,朱先生大量嘔吐,飲食不進,體重已降至不到40公斤。然而,瘦弱不堪的他仍堅持上課,以致在課堂上大吐不止,被同學扶回家中。同樣,浦先生逝世前體重也不過45公斤,期末口試,只能躺在病榻上進行。而後又抱病參加了中國劇協召開的《琵琶記》研討會並做了長、短6次發言。他們的忘我精神,不啻為中國廣大知識分子的光輝楷模。
其次,是他們的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懷。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日本法西斯開始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清華、北大離京南遷,先至長沙與南開一起建湖南臨時大學,後至昆明建西南聯合大學。朱、浦二先生皆與同學一起,長途跋涉,歷盡艱辛,成為流徙中學校的中流砥柱。其間,浦先生曾因送妻女返鄉和探親兩度陷身敵占上海,兩度皆克服種種困難,應朱先生函請而輾轉到達長沙和昆明。朱先生作為著名的詩人、作家、教授、學者,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不走(像周作人那樣),然而,他義無返顧地帶領中文系師生走了。浦先生也完全可以在上海找到教職,但在接到朱先生的信後,他也是義無返顧地拋妻別女,抱病行程數千裏回到了學校。這種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懷,同樣是廣大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
再次,是他們勇於接受新事物,不斷前進的革命精神。朱先生青年時代曾激昂慷慨,但中年之後潛身書齋,不太過問世事。日寇侵華的戰火燒毀了他的安靜書齋;國民黨委員孔祥熙等輩的貪汙腐敗激起了他的革命義憤;而好友聞一多先生的慘遭殺害更使他怒不可遏,大踏步走進了反內戰、爭民主的進步教授行列。在胃病日漸嚴重、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叮囑妻兒堅決拒領美國侵略者的“救濟面粉”,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得到了毛澤東同誌的高度評價,毛主席呼籲應該寫《聞一多頌》、《朱自清頌》,這應該就是朱先生的蓋棺論定之詞。
浦先生也同樣。抗戰末期,物價飛漲,聯大教授們窮困得連一日三餐亦不能保,聞一多先生不得不刻賣圖章,以補家用。為了讓聞先生的刻章多賺幾文錢,浦先生撰寫了《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梅貽琦、蔣夢麟、熊慶來、馮友蘭、楊振聲、朱自清、羅常培、唐蘭、潘光旦、沈從文等教授、學者一同簽名,張掛於聞先生的刻字攤旁。這份《潤例》,頗昭示了聯大教授們的共同命運;從其皮裏陽秋之筆,也不難發現浦先生憂國憂民的情懷。聞一多先生被刺時,浦先生已飛返上海家中。看到噩耗後,悲憤不已。接到朱先生信後,迅即攜家眷返回清華,並接替了聞先生的《楚辭概論》課。1947年底,浦先生、朱先生一起參加了錢端升等發起組織的《為反內戰運動告學生與政府書》簽名運動。朱先生病逝後,他更帶領中文系全體師生,迎來了北京的和平解放,積極參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革命運動。他撰寫的《屈原》一文,收入清華師生集體編寫的《祖國十二詩人》,稿費所得全部捐獻給了中國人民誌願軍。他還創作了《朝鮮歷史彈詞》(載《光明日報》),用通俗的曲藝形式宣講了中朝自古以來的密切關系。為了紀念朱先生,浦先生在悲痛中承擔了《朱自清全集》、《朱自清文集》等的主編工作,並為朱先生的《文集》、《宋五家詩鈔》、《中國歌謠》等書撰寫了《前言》、《後記》。
如果天假以年,朱先生、浦先生都會有更大的進步,都會為中國的教育、文學及學術事業做出更大貢獻。他們的英年早逝,實在是中國文化事業的莫大損失。(作者:袁良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