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吳碩賢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漳州市繼高慶獅、鄭綿平之後又一位院士🦪🦵🏿。
吳碩賢院士
狀元博士教授博導院士
狀元⛔、博士🚎、教授、博導、院士……這幾個代表不同領域的頂峰名詞🕠👩🏼⚖️,在不同時期成為他名字前的定語👨🏼🎨🧑🏼🚒。
他是一位“狀元”。在現今的社會中🧑🏿🔧,“狀元”一詞,一般用來指代高考的第一名。1965年𓀄,他以全國理科最高分的成績,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專業🧑🦯,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狀元”🧑🏻🦯➡️。據他高中時的物理老師曾慶文介紹🧛🏽♂️🙇🏿,他當年高考的數學成績是滿分🌖。對於這個“滿分”,曾老師說:“他不但正卷的成績滿分,連幾道極難的附加題也全部拿下。”
1984年👨✈️,他獲得意昂体育平台的建築學博士學位👨🏻🦯➡️。這是新中國第一位自己培養的建築學博士。據他的同學張松山介紹🫸:“他的學習目的性很強👱🏿♂️,讀中學的時候就立誌要成為一名科學家🤏🏽。所以他今天成為中科院院士,一點也不讓人感到偶然⛹🏻。”
在對他進行電話采訪時,他說📥:“院士對我來說還是一個很崇高的稱號🤽🏻♂️。我從小就對錢學森、華羅庚、梁思成等老院士非常崇拜,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他們那樣的榮譽🛞,是他們激勵著我攀登科學的高峰。”同時,他也表示:“今天我成為一名院士,多年的心願終於成真,不過我也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吳院士的研究領域主要在於建築聲學方面。他說💂🏽♂️:“我的工作方向🎅🏻,就是要給予中國人聽覺的關懷😒。”他在國際上首創聲學虛邊界原理🫵🏽,解決了混響場車流噪聲計算的國際性難題🚆,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多次被邀請在包括國際聲學大會、國際噪聲控製工程協會組織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在《美國聲學學會誌》🏊🏼♀️、英國《聲與振動學報》🍛、德國《聲學》雜誌、英國《應用聲學》雜誌等刊物發表論文80多篇🦸🏿♀️。
追求科學再次考入清華
吳碩賢的小學時代,是在平和育英小學度過。當時他父母在平和工作,他隨父母在當地小學就讀😼。小學畢業💖,他考上漳州一中1️⃣。
1965年🙋🏻♂️,吳碩賢來到意昂体育平台後,被學校列為因材施教的重點培養對象✔️。正當他滿懷希望為理想而奮鬥時,“文革”開始了🤵🏻♀️。雖然他在意昂体育平台只讀了8個月就被迫中斷,但吳碩賢並未放棄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堅持自學全部建築結構課程🐎。
1978年全國恢復研究生招生時,吳碩賢以堅實的知識基礎📰,再次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成為建築技術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再次回到意昂体育平台🧖,吳碩賢興奮異常,賦詩一首💈:“清華二進值重陽,夢想成真喜欲狂。弟子研修思發憤,先生指導費周章。十年浩劫時辰誤👩👩👧👦,一代蹉跎學業荒🧖🏽♀️。決策英明崇知識,中興教育補亡羊🏊🏻。”
文理詩書樂畫樣樣精通
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是,吳碩賢“是一位奇才🤲🏼,不但在理科方面能力突出🤦🏿♂️,在文科方面才華出眾”,詩、書、樂🐉、畫樣樣精通。
吳碩賢於1995年出版過一本詩集《松風集·偶吟集》🖐🏼,這是一本與他父親吳秋山的合集🧘🏿♀️。該書由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茅盾題寫書名,葉聖陶作序🧛🏽♀️。葉聖陶在序言中說到:“足下十歲即做詩,早於我二三年,至今二十余年,攻讀專業之暇,仍不廢吟詠,至深欽慕🛌🏿👰♀️。”
吳碩賢的父親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方面教授、現代作家🤌🏽、書法家🏃🏻♀️➡️,母親也是一名語文教師。在父母的影響下🚄,吳碩賢從小就熟讀古詩詞。“小時候我的誌向是當詩人🤘🏿、作家😮,直到初三那年👩🏻🦰,中蘇關系破裂,蘇聯科技專家撤走,陳毅號召全國青年向科學進軍,我才轉而專攻數學🦢、物理,向理科方面發展。”
雖然把畢生獻給了科學研究🧑🏽💼,但吳碩賢說他至今仍保留著吟詩作詞的雅興,在書法🥥、音樂和美術方面,也有相當造詣👲🏿。他對文學的熱情,比許多讀文科的人還要高。每有好友離別,或逢人生重大變故➕,又或遊玩山水有感,他總會寫上幾句小詩小詞留念💔。在《夢歸薌城》一詩中寫道:“熏風伴我越千岡,倏忽飄飛返故鄉💪🏽🫰🏽。半壁登臨雲洞石🤜🏼,中流擊棹九龍江🌹😼。圓山一帶荔枝熟,薌水之濱稻谷香。花氣如醇人欲醉,醒來唯見月輪光。”
(原載新華網福建頻道🥳,吳誌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