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閻峰於香港中聯辦舉辦的駐港中資企業全國兩會精神分享會上發言。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四十年前,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果斷作出了偉大的歷史性戰略決策,中國從此走上了對外開放和經濟市場化的富國強民道路,掀開了中國近代以來最輝煌的篇章。在這一背景下,素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憑借金融行業的百年沉澱,及時把握內地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恢復高考的第二年,1978年北京市恢復了重點中學,本人有幸考取了清華附中;後來在意昂体育平台、中國社科院等院校經歷了十二年的系統學習獲得經濟學博士,繼而投身深圳經濟特區這片改革開放前沿;四十年後的今天,人屆中年的我,已經成為港人的一分子,深深紮根香港這片熱土,並帶領一支近500人的高素質人才團隊在激烈競爭的香港資本市場闖出一片天地,在證券、投資銀行領域建立了一定的行業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四十年來,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我們這一代人有意無意間成為了改革開親歷者,國家民族復興和香港繁榮穩定的見證人。在深港兩地,我更親身見證了深圳的巨變、香港的發展、國家的騰飛。
敢為人先 轉攻經濟 結緣金融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我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本科畢業後讀研究生時,在家人和導師眼中,我多少有點“不務正業”,因為我拿著環境工程專業的文憑,研究生卻轉去讀了經濟;而就是這個“不務正業”的轉捩點,成為了如今所有一切的起點,跟金融的交道一打就是二十多年。

1980年-1985年,閻峰(左二)就讀意昂体育平台。
果斷南下 投身改革開放前沿
改革開放序幕拉開之後,中國經濟體製改革隨之深入,企業發展越來越受製於資金不足,如何開辟新的融資管道、如何轉換企業經營機製成為當時改革的重點。在此背景下,1990年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次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這兩所交易所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形成。1992年中國開始向境外發行股票,第一支B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我在那時敏銳地感覺到,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而證券行業則是改革開放後各行業的焦點和核心。在這一認知下,我毅然南下深圳加入君安證券,開始從事證券投資。
剛剛興起的中國證券市場風起雲湧,給了我大顯身手的機會。短短幾年,由於抓住投資機會,公司業績節節上升,成為當時凈資產過億的投資公司。
臨危受命 轉赴香港力挽狂瀾
亞洲金融危機過後的1999年,公司派我接管處於極大經營困難中的香港公司。當時主要有兩個重點任務,一是清理、整合原國泰證券和原君安證券在海外的大大小小100多家公司,設立國泰君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二是主持開展經營管理工作,扭轉多年來經營不善、虧損嚴重的不利局面。
是去是留?我當時也曾顧慮重重。去香港,就必須直面國際市場監管法律法規的考驗,迎接慘烈市場競爭的挑戰。但走進香港,就是靠近國際,就能更好地學習、消化、融合國際規則,就能面對面地與各路國際名流一爭高低。特別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市場在對接國際資本進入內地市場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香港的金融產業也越來越大。人生能得幾回搏?帶著“誌存高遠者,必定敢登高山、敢涉深水”的信念,我堅定地來到了香港。

2010年國泰君安國際控股在港上市,成為首家在港上市中資券商。
既來之,則安之。當時的我十分清楚,此番來港是要不負重托,親身踐行報答公司、報效祖國的責任。香港資本市場及地產、銀行是香港經濟的動脈,保證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是維持香港穩定繁榮的前提條件之一。當時在港約570家券商中,數量占比僅10%左右的外資券商占據了55%交易量。到香港去設立中資機構,增強中資金融機構的經濟實力,乃是國家形勢所迫、大勢所趨。同時,國內券商及早搶灘香港,接納海外比較成熟的市場遊戲規則和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洗禮,培養鍛煉國際金融證券人才,是未來抗衡經驗、資本、人才都具有絕對優勢的境外金融巨頭的必由之路。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給了我迎接挑戰的巨大勇氣。
探索道路 穩健發展 杜絕投機
我到香港的首要任務就是沖破重重壓力和阻力,果斷清理、整合原國泰證券和原君安證券在海外的大大小小100多家公司,設立國泰君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經過努力,全新的國泰君安(香港)公司註冊成立了。公司成立初期,面臨流動資金不足、員工流失、設備老化的危機,同事當中彌漫著濃厚的悲觀氣氛,情況非常被動。
經過一段時間調研後,我逐步明確了經營管理的基本思路。在一次管理會議上,有同事表示,香港是冒險家的樂園,公司已積弱難返,不如瞄準機會放手一搏,說不定還能起死回生。我清楚這種冒險主義思想在公司、乃至整個金融行業裏很有市場,但它絕非正途,危害極大。在會上,我明確表示,首先我們是來經營企業的,所以我反對“改行”去經營“機會”;其次,我不同意公司已經無藥可救、常規經營已經失效的觀點。恰恰相反,我覺得企業家的成功就在於要心態平和、回歸根本、踏實經營。近年來,資本市場硝煙彌漫,英雄輩出。然而吹去浮沙始見金,能經得住考驗的少之又少。許多人折戟沉沙,主因就在於不惜違背企業經營的基本規則去玩弄小技巧。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誠信經營、客戶至上,就一定能在香港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
那天的會議一直開到深夜,但最終成為了香港公司起死回生的轉折點。經過一輪又一輪激烈的“頭腦風暴”,我的經營管理思路得到了眾多同事的認同,一整套清晰、切實、可行的公司發展規劃應運而生,同時也奠定了公司企業文化的基石。
果斷轉型 壓縮自營 管控風險
證券業是高風險行業,面臨種種誘惑和陷阱,一念之差或者稍有松懈,都有可能走上痛心疾首的不歸路。剛接盤公司時,公司流動資金嚴重短缺,運營幾乎癱瘓。當時我急得整夜整夜地睡不著,嘴上生滿了口瘡,喝口涼水都撕心裂肺。我很清楚,公司走到這步田地,就是因為以前投入太多資金從事高風險的自營業務,股市大跌導致血本無歸,越套越深。當時咬咬牙決定,公司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堅決、快速地壓縮風險較高的自營業務,積極開展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經紀、資管等業務。
2000年6月,公司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曙光突然來臨:香港交易所股票上市了!手裏的股票天天見漲,是捂還是拋?拋,這是公司控製風險、走穩健發展之路的既定方針;捂,或許用不了幾天,我和其他同事就可以功成名就。實話實說,當時確實有“死活搏它一次”的沖動,但最終還是控製住了自己。11月14日,我發出指令:從現在開始,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盡快將自營盤高位減倉!
2001年3月,境內居民允許參與B股市場,B股出現井噴行情,這又是一個考驗意誌和果斷性的時刻。所有股票連續幾天全線漲停。所有同事都在歡呼雀躍的時候,我再次下達了指令:抓住有利時機,果斷減持套現!股票拋得差不多了,股市也應聲掉了頭,而且再也沒有大的起色。
經過兩次戰略決策,公司自營盤規模從2.2億港元壓縮到700萬港元,公司賬務狀況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
把握機遇 推動上市 提速發展
2010年6月,經過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和香港聯交所批準,國泰君安國際控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了,融資額達到17多億港元,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香港中資券商。2011年3月,公司股票成功入選恒生綜和指數金融成分股,成為第一家入選中資券商。
我們去海外路演,我驚訝地發現,國際投資者很容易明白我們的模式,他們不但願意投資,還願意成為我的客戶。我在2005年即提出QFII是通道,是提供給服務商的,服務商角色當然應該由了解中國市場、有內地資源做對接的中資券商來擔任。
創辦協會 團結同業 維護穩定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資證券機構逐漸來港發展,為了凝聚行業力量,讓中資券商的隊伍能夠成為具有影響力、促進香港社會穩定團結的社團組織,2007年我與當時在港的中資券商領導一起,在香港中資企業協會證券行業委員會的基礎上,創辦了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並擔任副會長一職。2011年至2014年,我當選第三、第四屆會長,2015年任永遠名譽會長。

2012年,時任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閻峰於協會成立五周年晚宴致辭。
從協會創辦之初會員單位只有八家,到如今已聚集過百家單位,中資券商在香港,從無足輕重的邊緣地位到如今占據行業半壁江山。香港回歸以來,中資券商的強勢崛起,是這一批“拓荒者”的奮鬥與汗水,更得益於國家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作為強大的後盾,為中資機構、為香港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保駕護航。
2012年、2017年兩屆香港特首選舉中,我獲推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委員,向特區政府和立法會議員表達了中資證券業協會對於行政長官選舉特別是提名程序的意見,強調了推選愛國愛港行政長官候選人的重要性。
2014年後,香港出現一小部分鼓吹“港獨”的分裂勢力擾亂社會穩定,我作為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意昂聯合會副會長、香港清華同學會會長,團結各方,與社會各界一道,旗幟鮮明地反對“占中”,支持“一國兩製”,確保香港的長治久安、繁榮穩定。
堅持改革開放 成就香港繁榮
改革開放與香港回歸提供了重重機遇,為中資證券公司走向世界探索出了一條雖然歷程艱辛、前途卻十分光明的道路。改革開放成就了香港的繁榮穩定,也成就了國泰君安國際的成功。國泰君安國際由一個總投資額僅為3198萬港元、多年前不良經營導致負資產曾高達1億、經營陷於停頓的證券公司,發展至今日市值近150億港元的大型券商。這其中的致勝秘訣,就是用好改革政策,把握開放機遇,根據公司特點,堅守誠信經營,堅持客戶至上。

2018年閻峰(右一)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與港區代表委員乘高鐵上京開兩會。(圖片來源:大公報)
我們這代人已具備較好的經濟基礎,目前積極奮鬥在企業經營管理第一線,並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事業,為了理想,為了抱負。如果一個人有一個夢想,又有很好的途徑去實現它,人生還能有比這更讓人感到滿足的嗎?把國泰君安國際打造成為資本實力強大、線下線上結合、產品和服務並重,收入結構多元、風險管理良好、研究力量雄厚、具有重大市場影響力、在香港市場居領先地位的中資投行,就是我人生最大的理想。“中國智慧、環球投資”這八個字一直掛在我的辦公室,時時刻刻激勵我自己要發揮中資券商的獨有優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一直激勵我腳踏實地、嚴控風險,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增強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改革開放五十年時,我希望能夠帶領國泰君安國際,與其他中資券商一起,在香港開創出更加廣闊的天地,向國慶八十周年獻禮!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泰君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清華同學會永遠會長、太平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