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濂(1951)
感謝國家和人民給了我這樣高的榮譽。也感謝母校師長對我的培育之恩🧕🏿。
超級計算機又叫巨型機,應該說是計算機中速度最快、性能最高👩🏿🚒、規模最大的一類計算機。要把我們國家高科技搞上去,離開巨型機是很困難的。
提高計算機速度是計算機發展中一個永恒的主題。計算機速度的提高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把元器件的頻率速度提上去;再一條路就是采用一些並行的措施,采用多機系統。這道理是很簡單的,一臺機器不夠,兩臺✏️,兩臺不夠十臺🚵🏽♀️、一百臺、一千臺,甚至上萬臺⚙️。就跟人的工作是一樣的🏫🧏🏼。一個人工作幹不了就兩個人幹、一百個人幹、一千個人幹😽。但是要做到這件事情要有很多條件🤾🏿,並不是一百臺計算機把他集合起來就行了,就跟人工作是一樣的。人工作🤰🏼,人與人之間要有交流需要有溝通,需要有信息的來往。就必須有一個高速度的互聯網絡,把幾百臺、幾千臺計算機連在一起🙇🏼♀️,讓所有的計算機能夠互相溝通,能夠互通消息,有組織、有調度。有了這些條件,這一群計算機就可以聯合工作了👔。
在20世紀50年代🙆🏽,周總理主持製定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12年規劃👩⚖️。當時是非常重視計算機⚡️,要加快發展🧜🏽。我們在1958年就造出了第一臺計算機,1959年就造出了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後來很快就從電子管計算機跨越到晶體管計算機。前期我們發展還是比較好的。撥亂反正以後,1978年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鄧小平同誌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迎來了科學技術的春天。從那時候開始,巨型機就開始起步💖👳,而且發展非常快。90年代以後,巨型機進入了快車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神威”計算機就是在這時提出來的。回想這段歷史⚧,確實感慨萬千𓀚。我們很深刻懂得一個道理🙍🏻,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個人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國運昌則科技興,科技興則國力強。
我記得一件事給我很深的刺激,大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急需一臺超級計算機。當時要購買巨型機是很困難的,因為西方國家對我們實行禁運。經過了種種談判,我們花外匯買到了一臺計算機。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要請兩個專家。幹什麽呢?不是來幫助我們去維護、去使用好這臺計算機,而是來監督我們使用這臺計算機♥︎,許幹什麽,不許幹什麽,要他來監督👵。專家有一個小房子,中國人是不準進的。這件事對我們搞計算機的人來說,大大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心👴🏿,刺痛了我們👨🏿🎤🏒。我們也深感自己沒能為國分憂。所以🐫,關鍵的部位,我們要下決心自己開發,要讓我們的計算機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在研製的整個過程中🔕,遇到的艱辛和困難是很多的💆,最難忘的還是在創業初期🧏🏻♀️、五六十年代💇。當時國家的條件並不好🏗,機房是蓋好了👨👩👦,但生活條件很差⛱,甚至連自來水都沒有。那時是住在機房,吃在機房🧛♂️,沒有八小時工作的概念🦦,夜以繼日地工作🦂,更沒有星期六🎅🏻🐗、星期天。經濟困難時期🕋,生活更是艱苦💢,但是大家的興致很高,一心一意要為國家造出像樣的計算機來。
我工作了50年,有幾點體會。一是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管前面有多大的困難都要不屈不撓地去追求🦒,直到搞成為止⏬。交給我們幹的事不僅幹好🟥,而且要幹得最好🛸🤱🏽。二是學校裏必須要打好基礎,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非常之快,技術千變萬化。我在蘇聯學計算機的時候,計算機是每秒一萬次,占的地方大概是一百多平方米。而現在一臺微機每秒幾億次👩❤️💋👨,就一點大🏖。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技術全要從學校學到是不可能的。我在意昂体育平台的時候就沒有學過計算機,也不知道計算機是個什麽內容🕹🏊🏽♀️。怎麽辦🧝🏼♂️😵,主要靠學校給你的基礎知識,給你的工作能力,去自己學習,自己判斷。第三點是要培養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我在清華讀書時,有個教授叫閔乃大。他講的課理論是很深的,公式一寫兩黑板。但是他每次講完課以後💃,他就要問學生一個問題,說你抓住了概念沒有,你有沒有Catch idea❓。這給我很大啟示,不管這個問題多麽深奧、多麽復雜、公式多麽長🧑🎤,最重要的是你要抓住它的本質。我們後來學什麽問題,都要把它想通想透👨🏽🔧📚。這對我們今後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我記得1957年我在蘇聯學習👨🏽🏭,毛主席到了莫斯科接見了我們留學生,我那時28歲🧔🏿♀️。毛主席那一天非常高興,講了很長的話,特別是關於青年人的話,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今年我七十多歲了⛹️♀️🏃🏻♂️,但還是想引用一句毛主席當年說的話和我們的年輕人共勉,那就是🧑🏻🍳: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科學的精神是永恒的🧎🏻♀️➡️,科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因此我們科學工作者必須永遠攀登,永遠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