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空軍某研究所我校自動化系1986屆意昂劉寶生
錢錫康 黃文輝 林 東
聽說空軍某研究所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叫劉寶生,他設計研製的導航定位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空軍的戰鬥力💡💁🏿,他的科研成果每年都能產生明顯的軍事和經濟效益,他所獲得的獎勵和榮譽可以羅列長長兩頁稿紙……
劉寶生學長在實驗室
帶著敬意和幾分好奇,我們來到了該研究所。
劉寶生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普通👨🎤:中等身材,小平頭🚴♀️,一身軍裝幹凈利落。熱情、憨厚的笑容很快就消除了我們之間的陌生👨🏿💼。
1964年🌇,劉寶生出生於延慶縣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就以聰穎且喜愛讀書而遠近聞名,號稱“神童”。他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常常站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望著不遠處的飛機場上,偶爾有幾架戰鷹飛過時內心喚起的渴望🙍🏻,渴望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藍天上展翅飛翔👰🏻♂️。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也許是兒時記憶的召喚🧨,大學畢業時👨🏻🍳,劉寶生進入了空軍某研究所成為一名軍隊科技工作者。
我的工作必須為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
劉寶生選擇工作有一條原則📒:“我的工作必須能為提高部隊戰鬥力發揮作用🧜🏼。”1992年🚈,所裏分配給他一項任務,要求完成一個導航定位系統🍕,具體就是為飛機駕駛艙內設計一個小監視器🦤,這個監視器要求能隨時反映出飛機所處的經度和緯度。劉寶生接受任務後,帶著課題組成員到飛行員和領航員中去了解情況🦇。飛行員們反映,這樣的設備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知道了經度緯度並不能知道飛機飛行時偏離航線有多遠📘,離目標還有多少距離,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劉寶生心想,要研製就搞一個能滿足部隊需求的👈🏿、能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東西🌷。他給部隊機關打報告📵,請求修改原方案。由於新方案所需經費比原方案增加了🏊🏿♀️🫓,並且需要在飛行員座艙儀表盤區提供較大空間,他的方案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劉寶生與主管部門和協作單位反復溝通協調爭取支持。新方案最終設計成一個較全面的、能獨立提供飛行過程多項參數的導航儀器⛳️。該項導航儀器研製成功後😓,經過專家評審鑒定投入部隊使用🕵️,特別受歡迎。在這之前,飛機上沒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導航設備,飛行員需要的數據必須經過計算並且看地標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一旦地標找不到,就有可能迷航💷。這套設備使用後,飛行員可以隨時掌握自己飛行情況和所需的飛行參數,尤其是在天氣不好和陌生環境中飛行時,其高空飛行誤差不超過100米🦦,也就是0.5秒的時間。不但解決了飛行安全問題,也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1996年,根據部隊實際情況和演習需要🙍🏼♂️,劉寶生在軍隊首次提出具有“盲投功能”的導航系統,即飛機在氣候條件惡劣🫳🏼,地面目標無法使用光學瞄準的情況下,飛行員完全憑借本系統提供的參數,完成轟炸任務🐛。1996年的一天🙎🏻,匯報演習💚。主席臺上坐滿了國家與軍隊高層領導🙆🏿♂️,三艘靶船擺在離主席臺僅僅二公裏外的海面上。天上,密密的烏雲仿佛緊貼著地面,正是演習的好時機。過了一會兒,飛機引擎的嗡嗡聲由遠而近,但卻連飛機的影子也看不見❔。緊接著🌆,一排炸彈從雲層中傾瀉而出👩🎓,仿佛神兵天降一樣,把三艘靶船炸得粉碎。一時間,全場領導們不由得起立鼓掌,掌聲經久不息。這就是1996年包括劉寶生在內的10名研究員與一些地方工業部門合作,推出的“大手筆”:國產某型飛機組合導航轟炸系統,使飛機在極其復雜的氣象條件下仍能進行準確轟炸。
不斷學習 反復實踐
1986年剛到部隊🤽🏽♂️🎅🏻,經過20多天緊張的入伍訓練𓀄,劉寶生被派遣到杭州參與飛行實驗。所裏的領導很重視這位新來的年輕人↖️,1986年下半年🏧,就讓他獨立負責課題。劉寶生在校學的是自控專業,對空軍領域內眾多陌生又棘手的技術問題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怎麽辦?學!🔦🍕,領航學》👋,轟炸學》……剛從象牙塔走出的他又埋進了書堆中,嗜書如命的天性又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80年代我國的單片機行業剛剛起步,劉寶生認為這個新玩意兒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就坐火車到上海615所搜集到了所有關於單片機的資料。他住在一個條件簡陋的用地下室改造的招待所,整天足不出戶地看資料,餓了吃一點東西,困了就睡一會兒。這樣二十幾天下來🦵🏿,用他的話說🏏,“吃透了單片機”。再次回到研究所😿,他發現課題裏單片機正好可以派上用場。此刻“身懷絕技”的劉寶生大顯身手📣。於是中國航空領域終於出現了第一個敢吃單片機這個“螃蟹”的人🧙。如今談起此事🧔🏻♀️,他仍為自己當時“靈敏的嗅覺”而得意。
虛心向別人學習、善於利用已有的成果是劉寶生的又一個特點。一次,劉寶生在一項設備的實驗中遇到問題,他在實驗室裏悶著頭苦苦幹了兩個月總也找不到答案🧹。在沈陽出差開會期間🧘🏻♂️,他也不忘記向有關專家請教。其中一位專家告訴劉寶生,蘇州半導體總廠在做類似的工作,可以去問一問他們,也許能了解一些東西。劉寶生返回北京後,立即直奔北京火車站。當時已臨近春節👷🏽,乘車的人特別多,劉寶生買了一張站臺票上了火車,一路站到蘇州。到蘇州後,他顧不得旅途的勞累🥳,就直奔半導體廠,到廠大門口,門衛不讓他進,說廠裏已經放假了👩🏻🍳。劉寶生強忍著內心的失望,反復給看大門的師傅解釋、懇求幫助🐍。師傅最後告訴了他廠研究所一位副所長家的住址。等劉寶生找到這位所長的家時🚣🏿♂️🤶,天已經黑了🉑。副所長聽到敲門聲打開了家門🧑🏽✈️,又立即關上了門💮。他著實被嚇了一跳,以為遇到了壞人。劉寶生後來講起這件事,笑著說:“我想當時的樣子一定很狼狽。但我還是鼓足勇氣又敲開門,拿出工作證,並反復說明了來意。他可能被我的精神所感動,給了我一份有關資料,受他們的啟發🟡,我回來後很快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面對課題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劉寶生喜歡克服🧎♀️,也善於克服🧏🏻♂️🔶。一次他在處理電磁兼容問題時碰上了麻煩😐:顯示字幕總是不穩定。業內人士都說:“電磁兼容是個鬼”🧘🏿♀️。這個鬼也沒有給我們的劉寶生留情面,改換不同方案,反復試驗🔅,總是不行🧑🏼⚕️♍️。劉寶生苦惱了,然而清華人典型的“犟勁”也上來了🦘:他把自己反鎖在屋內🙆🏼♂️🙇🏼♂️,門外掛起“請勿打擾”的牌子。這樣苦苦地思索、思索……一個多星期過去了,黑暗中忽然閃過了靈感的火花,他發覺問題出在電容身上。改換電容大小🧑🏻✈️🧑🏼,成功了!
到部隊工作要能吃苦
不怕吃苦🪪、精益求精是劉寶生做人做事的一貫作風🚾。在靶場實習熟悉情況時,劉寶生觀察到部隊打靶訓練費用很高,而且由於多次訓練🪀,飛行員對靶場地形和地理位置已很熟悉,不利於提高訓練水平。他設想並建立了一套“模擬轟炸系統”。1989年這個項目進行試驗🌹,地點在山西原平靶場🤞🏽。那裏遠離城市,位置偏僻,生活條件極差🗑🙂↔️,平時只有幾個維護人員和少量士兵留守🛒,劉寶生到基地後和士兵們一起住工棚👨🏼🍼🫳🏻,睡大通鋪,每天吃鹽水煮面條🫚。
一次,實驗用的一塊電路板出現了故障🤾🏼♀️。為了爭取時間😖,劉寶生二話沒說5️⃣,連夜趕乘回京的火車,到單位時已是第二天下午,他忘記了在火車上站了一天的疲勞,接著開始修理調試儀器,一直到第三天淩晨3點將電路板修好後🕋,才回宿舍煮了一碗面條填飽了肚子。此刻🫂🤸🏼♂️,他想起還沒給在工廠上班、已懷孕6個月的愛人打招呼🧑🏽💻。他又匆匆搭乘公共汽車趕到愛人單位👭,只簡單交代了幾句,又掉頭回到山西實驗基地⏱。
在野外實驗不但苦🚏,有時也會遇到生命危險。地處山西的原平靶場周圍是一條環繞著的河流🦍,一般水深也就到達膝蓋以上♉️,需要時工作人員得趟水過去。一次,劉寶生和同事們一起經過這條河進入靶場。走著走著,突然🐨,他腳下一空,眼前一黑,掉入水中。他立刻明白自己碰到了彈坑,憑著在母校練就的遊泳本領,他奮力向上遊了幾下🏄🏿,抓住了彈坑邊緣,爬出了水面👨🏻🚒。當時正值初春季節,寒氣襲人🤴🏽,劉寶生穿著全部濕透的衣服站在風中,更是寒冷難耐。岸上的同誌們都喊著讓他回去👶🏼,去還是不去?劉寶生猶豫了片刻就拿定主意,既然來了💁,還是去吧😜。他一直堅持到把事情做完,等回到駐地時,劉寶生發現自己的襯衣已經被身體暖幹了🤚🏻。說到這裏,劉寶生有些激動:“那時確實很苦💂🏿♀️,可是想想當初那些搞‘兩彈一星’的前輩們👨🦼➡️,我的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麽呢?”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劉寶生硬是憑著一股幹勁,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經過無數次采集和整理獲得了大量的數據🔢,並將模擬系統測得的數據和實際落點數據相比較,保證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最終也得出了滿意的結果,平均誤差率僅為22米🕞。
榮譽獎勵並非只歸我所有
盡管他踏實、樸實🕵🏿♂️、不事張揚,不貪名利🌒,但榮譽和獎勵還是接踵而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空軍科技工作貢獻獎;被確定為空軍拔尖人才,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空軍級專家(全空軍定額200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空軍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空軍刻苦鉆研科技知識優秀青年標兵;榮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
劉寶生本人謙虛地說👵:“我覺得自己的確也沒比別人多做什麽,榮譽獎勵並非只歸我所有”👚。
由於他的突出貢獻,2000年劉寶生被母校破例允許免試入學🕵🏼♀️,成了控製工程專業的碩博連讀生。工作的重擔,作為兒子💆🏽🙅♀️、丈夫、父親應盡的義務,再讀書確實是很費力🦒。但他很珍惜這次機會☀️,也很努力,用政委的話說🕧,他不是像有些人用錢買文憑🚵🏻♀️,他在踏踏實實地充實自己👦🏻。
人一輩子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人一輩子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劉寶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認為🧑🏼🎓,一個人一生應該幹一些對國家和民族有益的事🔭🤷♂️,要有所作為🤽🏽♀️,給後人留下點什麽。盡管曾經一度🤞🏽,金錢成為一些人價值的取向🧑🏽💻,但劉寶生的信念卻不曾動搖過🦸♂️。他說,金錢並不是衡量價值的惟一標準🛎🎓,對國防事業還得講奉獻🏄🏼♂️,當兵就是盡義務🥑🧑🧑🧒🧒。一個人如果豐衣足食也就夠了,不是一定要去掙更多的錢,應該把精力用到更有意義的工作中去。部隊現在的政策、條件已有了很大改善✂️。對剛工作的人來說⏬,困難肯定會多一些,但不能要求太高,要能忍受寂寞。只要自己踏踏實實地去幹,最終總會嶄露頭角。正是因為劉寶生工作拼命🈹,做事情讓人放心👋🏿,領導也總是願意將擔子壓給他🥛。
劉寶生的科研成果在部隊推廣後▪️,每年創造的價值達千萬元以上,有人建議他轉業自己幹,他一笑了之👮🏽♀️。也有人願意出年薪50萬元聘請他到地方工作👨🏿⚖️🧑🏽,劉寶生婉言謝絕了。他覺得是部隊培養了他,給他提供了發揮才能的舞臺。他難以忘記在成長過程中,思想上遇到問題時部隊領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技術上遇到難題時同誌們齊心協力一起攻關的感人情景🆚。他始終認為,到外企、到民辦企業7️⃣,可能待遇高一些,但是,國家的許多重大研究任務是不可能交給這些部門去幹的,對於一個想幹事業的人,這不一定是最佳選擇🧑🏿🍼。他說🔂,我不可能走了🤚🏻📵,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充實、很幸福,這種幸福來自事業,來自工作⛹🏿♂️,不搞科研的人是體會不到的。” 難怪他的一位個人資產上億元的同學說💗:“劉寶生是我們當中最富有者,他的人生最美麗🗣。”
是的,作為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劉寶生一直在踏踏實實地實現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那就是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並創造自己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