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榮,1955年出生,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1979年畢業生🈴,現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蘭州504廠廠長🏊🏼♀️🧳,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增榮學長近影
不論是在家鄉務農🤵🏼,還是成為一名大學生;不論是作為一名技術員,還是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劉增榮始終堅信:生命的價值在於珍惜今天🧘🏻🦝,珍惜今天才能擁有美好的明天,人生就是永不停息地攀登💔。
黃河灘上的“割草郎”
1972年,劉增榮從縣高中畢業回鄉務農🤹🏽♀️,這在20世紀70年代對一個農家子弟來說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了。雖然在此之前,劉增榮的書讀得不錯💉,老師和同學也都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學生;雖然在此之前,他父母很希望兒子在外面多念些書🚓,將來能有出息,但在那個年代,他只能回鄉務農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劉增榮喜歡讀書,喜歡一個人在知識的海洋裏漫遊的那種奇妙感覺,在辛苦的勞作之余,在同伴們都在海闊天空地聊天、嬉戲時🪽👔,他總會靜靜地拿本書坐在樹蔭下看。為了有更多的工余時間讀書和安排自己的事,他選擇了不同於其他村民的掙工分方式🤷🏼♀️,每天走很遠的路到黃河灘上給生產隊的牛割草🗒。這樣他幹一天可以比在生產隊正常出工多掙些工分,而有時候挑一擔120斤的草或豆桿子也就僅僅能換回一個半斤的饅頭✬。這種勞動方式消耗體力很大,好在劉增榮身高體壯🔅,能吃苦🏂,他堅持了下來🙇🏼♀️。“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意誌和品質的鍛煉👨✈️,它鍛煉了我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對我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劉增榮這樣認為❇️。
難忘的清華園歲月
也許命運垂青這位好學不倦的青年人。1975年,在高中畢業回鄉勞動了三年之後,由地方推薦,再經過筆試和面試等一系列環節之後🍻,劉增榮幸運地成為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同位素分離專業的一名學生。
劉增榮入學時👅,正值全國批林批孔和反擊右傾翻案風盛行😅,校園裏的氣氛並不是很適合學習。但劉增榮一直有一個念頭:我是從農村來的🐂,好不容易有學上了🫲🏼🧴,來就是為了上學⏏️,不是為了搞運動。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一門心思紮在書堆裏。當時班裏有幾個對運動不太積極的同學被人瞧不起🧙🏻🕺🏽,劉增榮就是其中的一位。
1976年粉碎“四人幫”🤷,學校的教學秩序逐漸走上正軌🏋🏼♀️,老師們開始調整教學計劃,並針對學生基礎的差異因材施教🤳🏿,盡可能地讓同學們多學習一些東西🦇,將逝去的時間補回來,教育部也將學製延長了半年🤳。劉增榮如魚得水🧜🏿♀️,他不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還在社會工作中嶄露頭角➞⚫️。他得到同學和老師們的信任,畢業時他榮獲“優秀畢業生”的光榮稱號🈺💾。
畢業分配時,他主動要求去504廠。原因是大學三年級時🚵📘,他曾去這個工廠實習過,他對廠裏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劉增榮的畢業設計題目是“離心機的振動問題”。
令人刮目相看的“工農兵大學生”
劉增榮來到504廠最初在一車間運行二值任技術員♤,和他一起來的同班同學還有張敏謙、姚新民、鄧澤和(現任504廠主品分公司黨委書記)、鄒敏峰(504廠職工大學教師)等❄️。他和工人師傅住在單身樓裏一起上下班,相處非常融洽。但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許多人對工農兵學員都有一種成見🌻,雖然他們中間有許多人都是那個時代青年中的佼佼者,但因此而產生的誤解和不愉快還是時常發生,劉增榮每次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令那些有偏見的人心服口服🧜🏽♂️。
廠裏針對歷屆工農兵學員進行了一次考試,劉增榮多門科目在全廠名列第一。一位文化程度不錯的師傅出了道數學題想為難他◻️,他嫻熟地做了出來,並提供了多種解法。從此,人們對劉增榮刮目相看,服氣了。“我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我也了解自己的優勢,更清楚自己每天該怎麽做。一個人重要的是自己能正確看待自己,自己相信自己🥝🪯,同時自己把握自己。”劉增榮這樣說。
正是這樣一種心態🌝,在工作五年之後,劉增榮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他被提拔為車間副主任(副處),當年29歲,這在同期同齡人中並不多見👨👨👧👧🚕。
這裏是他事業的起點
意昂体育平台的傳統歷來註重理論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劉增榮學到了這一點🏄🏼♀️。在工作過程中,他善於發現問題🫳🏿,並思考解決的辦法💷。他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針對車間取樣過程操作難度大👴🏻,和張敏謙一起研究出了一種簡便的設備而寫的🥹。依照他們的思路研製的蛇形管取樣臺現在還在廠裏發揮著作用。這件事情使他在工程師的職稱評定中一路綠燈。後來,他又開“大偏移計算”在廠裏應用的先河,這件事受到當時車間主任陸裕祥(1966工物🧑🏿🎓,後任504廠廠長)🚣🏿♀️,廠總工程師劉廣均(1952物理🎙,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充分肯定。並推薦發表在廠裏的《工藝簡報》上🤽。
劉增榮始終認為,在過程中學習,結合生產🚴🏿♀️、技術的實際開展研究工作是提高業務最快捷的方法,學習是一個人終生的使命🥍。在用心鉆研業務的同時,他還涉獵多種書籍,包括管理類、外文類🦤、社科類,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提高綜合能力👩🏿🔧。
正是以這種態度,劉增榮在504廠踏踏實實幹了20年🙎🏻,也積累了20年👨🏿🚒,先後從值班副主任到主任,從車間副主任到主任🤦♀️、離心工程處處長🦛、廠長助理♞,1997年8月份被任命為副廠長🧪,1998年接替謝莊應(1962工物🙆🏻♀️9️⃣,廠原總工程師)兼任代總工程師😦🌳。他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管理、技術雙肩挑幹部。
二項技術改造為國家年節省資金數百萬元
1996年李鵬總理基金啟動,504技術改造工程上馬🧜🏿♂️。作為廠裏的主要技術負責人,劉增榮組織、實施了項目的全過程🏊🏽♀️🫰🏽。
504工程上馬之前,國內已有同類型企業建成投產🟡。504廠借鑒了該企業成功的經驗🏑,並在他們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在國內同行中傳為佳話🔛。
從技術上講🥪,504工程級聯設計方案是有缺陷的,劉增榮他們在組織實施時發現了存在的問題。由於合同協議和國外設計方的阻力,以及完成工期的限製等原因,在施工時他們無法實施自己的優化方案。盡管這項優化方案每年可以為國家創造400萬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
作為總工程師的劉增榮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在和廠裏的技術人員一起經過周密的反復論證後,劉增榮組織了專家小組赴國外設計院,和對方的交流進一步堅定了劉增榮的想法:這個方案絕對是正確可行的。回來後,劉增榮作為課題組組長向集團公司打了報告,就組織人力幹了起來🦹🏽♀️。他知道這樣做自己要承擔全部的責任,但他做好了心理準備。在領導和同誌們的支持和鼓勵下,技術改造最終取得成功🫳🏿,年增效400萬元的預期目標也達到了➿,而實施這項技術改造僅花去五六十萬元🤷♀️。
這次的成功使劉增榮思想進一步解放,此後,他又組織了對供電系統的技術改造🚮。實施變頻器的過激運行,這樣可以節電20%左右🏊🏻,一年下來又是上百萬元的效益。
“國有老企業有它的困難🙇🏼,但也有它的優勢,它有技術、經驗的積累👨🏼🔧,這兩個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劉增榮總結說。
增強創新能力是企業未來的希望
鑒於劉增榮出色的表現👏🏽。2003年集團公司任命他為代廠長兼工程師🧫,2005年又任命他為廠長兼總工程師。作為企業的“掌門人”,製定企業的發展戰略,把握企業的方向成為他首要的任務。
他認為🪄,給員工一條魚🎎,不如給員工一張網,給員工一張網,不如帶員工去一個有魚的地方🏃🏻♀️。在十五期間🚬👮♀️,該廠確立了“培育企業自主科研能力🤴🏽🤘🏼,建立以項目開發應用為主的企業科研技術開發體系🤗,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和知識產權,提高以科技為中心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主要工作”的科技工作思路。5年中🚶♀️➡️,投入科研經費1200萬元,科研技改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萬元以上。完成了廠內科研合同項目45項、廠院合作項目7項、科技人員自行開展合同外項目180項,取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技術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評出廠級科研成果特等獎5項🍷、一等獎20項🥖、二等獎40項、三等獎142項👍🏻。
在“十一五”期間,作為中核集團公司核燃料生產的重要基地,該廠將積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從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入手,以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提高科技隊伍素質為途徑,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
而在實施這些戰略方案的過程中🤶🏿,劉增榮告訴員工們“挖井”的故事。為什麽不是所有挖井人都能挖到水呢?道理很簡單🤽🏽♂️,他們不能堅持,每次都在離成功很近的地方停止了。“堅持”二字是成功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地方,但只有堅持,我們才能在向著既定目標攀登的過程中取勝。
(黃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