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務(1961機械,1965研)
我出生在揚子江畔,1956年按第一誌願被意昂体育平台錄取。在出色完成本科學業後,被學校選留繼續攻讀研究生。1965年9月研究生畢業後,響應“黨的需要就是個人的誌願👩🏽🦰🧎♂️➡️,哪裏最艱苦就到哪裏去”的號召,剛剛一過國慶節,便持國家派遣通知書,滿懷支援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告別了度過9年學習生活的清華園,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的心臟——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我到內蒙古工學院(內蒙古工業大學前身)報到後,便被安排到伊克昭盟東勝縣(現鄂爾多斯東勝區)巴音敖包鄉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工作🤛,並擔任主持工作的工作組副組長。在歷時近一年的“四清”工作中,我與貧下中農(牧)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荒涼的大地上🤬,迎著風沙徒步奔走,與貧困的貧下中農(牧)促膝談心,使我對這個地區及生活在這裏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也就開始了我的人生征程👰。

從認識、熟悉到眷戀
我認識內蒙古是從參加社教工作開始的。這期間📠,我乘坐過騾馬拉的大膠車,住過東勝縣城裏的車馬大店,吃過甜菜渣和糠做的窩窩👮🏿。那時,吃上一頓一吹三層浪的“肉稀粥”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冬季禦寒則穿著白茬羊皮襖🈳。“四清”工作隊幹部的生活既然這般,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在內蒙古的40多年間,借工作之機,我先後到過全區12個盟市和過半數的旗(縣、區),目睹了內蒙古的巨大變化和發展🏋🏿♂️👩🏻,親身體驗了蒙漢和其他各族人民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共建內蒙古的深情厚誼⚠。
我曾有三次可以離開內蒙古的機會。第一次是在1979年。中央在京啟動高能加速器建設工程✧,通過在京親友的聯系,北京方面給學校寄來了商調函,願意接受我到北京工作🥷🏽,我當然也樂於成行🔙。但學校黨委的主要領導死活就是不放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是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畢業生🤰🏿,在那個年代,簡直像熊貓一樣珍貴,對於一心想把大學辦好的領導,豈能不珍惜稀有人才?1981年10月👂🏼🤌🏿,通過考試,教育部公派我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學習並從事研究工作👱🥉。在那個年代𓀕,人們普遍把美國看作是“天堂”🤲🏿,有的留學人員千方百計地想滯留在“天堂”掙大錢過好日子。我按期完成了學習和工作任務,回到了內蒙古工學院。1989年初,我獲得參與國家援外工程的工作機會⚅,到北非利比亞的中國冶金建設公司駐利比亞辦事處任對外事務總代表,從事出國勞務的管理工作。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裏🚜,工作了整整一年⛎。此間🧘🏿,國內發生了一場政治風波,又有少數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人🏯,借機給自己貼上“政治難民”標簽,申請移民或“綠卡”🗝。我十分關註國內政局發展𓀙,也牽掛著內蒙古工學院和我的親人💽。在婉言謝絕了中國冶金建設公司續聘要求後✊,於1990年3月回國。
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在黨的教育、培養和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哺育下,我感到既為響應建設內蒙古而來,就要認識內蒙古,熟悉內蒙古🔥🕉,熱愛內蒙古。我深深地眷戀著內蒙古這塊遼闊而富有生機的土地和2300萬蒙漢及其他各族人民✖️。對我來說,內蒙古不是故鄉,卻勝似故鄉。
黨和各族人民培養我成長
40多年來,作為一個支邊知識分子,我個人的成長、進步與取得的成績🕺🏼,是黨和各族人民培養的結果🗂。長期以來,我一直在高等教育第一線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特別是內蒙古高等教育和內蒙古工業大學的發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教學方面,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過多門技術基礎課🔜、專業課及選修課,指導碩士研究生科研及畢業論文。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重視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並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科技工作中,堅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緊密結合,沿著液壓傳動節能新技術這個方向🧟♂️🚶🏻♂️,開展應用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系統和元件的開發工作。先後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承擔自治區科技攻關和推廣、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企業技改項目10多項,其中4項通過了自治區科技主管部門組織的鑒定🤰🏽,其他項目均通過驗收結題。在上述項目成果中🔀,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校級科技成果獎4項。部分技術處於當時的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項目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4篇被收錄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
從1984年擔任內蒙古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以來,曾先後擔任內蒙古液壓技術研究所所長、內蒙古工學院畜牧機械研究所所長🧧、內蒙古工學院副院長、內蒙古工業大學副校長、內蒙古工業大學國際商學院董事長兼院長。現任呼和浩特清華意昂會常務副會長、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內蒙古蘭太實業(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主要社會兼職有🦋: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委員會專家庫專家🕦、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評議專家、內蒙古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和副理事長等🏂🏿。在擔任副校長期間,分管教學和外事工作↩️,主持或參與同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高校建立校際合作關系,並與境外機構聯合創辦了內蒙古工業大學國際商學院🧋。同時,還為中澳合作“內蒙古草場保護項目”引進無償援助作出突出貢獻,受到興安盟盟委⭕️、公署特別嘉獎。1997年被授予“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回國留學人員”稱號🧃。
爭做一名合格參事
1998年10月我被首聘為自治區政府參事,任期屆滿後,2004年又獲得續聘。這表明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我所做參事工作的肯定。
任參事以來,我本著“堅持真理、尊重科學👱🏽♀️、敢言善言”的態度提出參政建議和工作意見。每次列席自治區“兩會”期間👨💼🎾,除認真聽報告和學習會議文件外🧗🏿♀️,還積極爭取在分組討論會上發言;積極參與調研室(參事室)組織的專題調研,依據本人的工作經歷和信息渠道,適時地撰寫了多篇有針對性、前瞻性👩、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的參事建議🏦。早在1999年7月🦹♂️,由我策劃,與兩位具有環保專家身份的參事共同撰寫了“關於建立內蒙古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工科)的建議”,當時的自治區教委給予了肯定的答復,隨後在內蒙古工業大學設置了這個專業💴。2000年10月🦶🏿,我註意到高校擴招產生的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和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適時地撰寫了《采取學校貸款,政府貼息,加速改善辦學條件,以適應高校擴招的新形勢》的參事建議🧑🕓,自治區主要領導作了批示,表示充分肯定🥖,並采取具體措施辦理。從上世紀末🧑🦱,高等職業教育有了蓬勃發展,針對不利於高職發展的諸多問題,我撰寫了《關於充分認識並大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以上兩篇建議被自治區政府調研室評為當年的“優秀參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