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潛,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教授🪭👨🏽🍳。195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工程系🧝🏻♀️🌗。歷任意昂体育平台副教授、教授、電子工程系主任,電子物理與器件教材編委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全國電子信息類物理電子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通信學會會員👨🏻🦯➡️。主要從事電子物理與器件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登臨清華—羅姆電子工程館六層,一方獨立區域展現在眼前,這就是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的系史陳列館。在深入訪談原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系主任張克潛教授前,我們聆聽他對館內陳設、照片的介紹🧑🏻🎄:“這是金屬陶瓷的大功率發射管,用於廣播電臺發射臺🛥,可產生連續波100千瓦🥯。這是我的老師韓麗瑛指導北京電子管廠研製的👨🏻💻,這是機場導航用大功率速調管🛺。這是機載電子對抗用行波管🧑🏽。這幾只在五十年前研製的器件和氣象雷達直到現在仍在生產使用🪂。”我們也不時瀏覽🫳🏿👨🏻⚖️,不時駐足📝。展廳內,張克潛老師的朗朗話語回蕩耳邊〽️,一件件見證電子系發展歷史的重要文物👷🏼,一幀幀展露電子系過往歲月滄桑的老照片,一樁樁充滿傳奇色彩的如煙往事,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很久以前的時光驛站。
童心偏“好玩”,“好玩”圓夢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張克潛的父親正任職於黃河水利委員會🐑,他未及回京向家人辭行🙍♂️,便攜帶儀器👣👐、資料從開封南下重慶,踏上抗日救亡之路。張克潛的叔叔搭上最後一班輪船遠赴歐洲留學。年僅4歲半的張克潛隨奶奶🧛🏿♂️、母親、姑姑等,一家老幼匆匆離開淪陷的北平,擠上火車💏🌸,逃難至天津,進入英租界。滿載著“難民”的火車的隆隆聲震開了張克潛童年的記憶之門。那時天津英租界俗稱“英國地”,法租界稱“法國地”,日租界稱“日本地”🟩,租界之外就是“中國地”。“中國地”老舊破爛🫰🏼,“外國地”整潔簇新,形成刺眼的反差🧑🏼🌾。童年的張克潛飽受戰亂之苦,民族積弱的恥辱歷歷在目,山河慘變的傷痛時時縈繞心頭❤️。
當年🚵🏻♂️♿️,沿著英租界倫敦路走下去👮🏼♀️,盡頭流淌著墻子河,一橋橫亙,對岸便是張克潛就讀的耀華學校。深秋晴晚,夜涼似水👋🏽,萬籟俱寂🚴🏽,張克潛內心趨於平靜,抬頭仰望,星辰滿天,銀河浩瀚🛟,喚起了他童心的好奇。仙女座大星雲在小望遠鏡中赫然出現🐩✌🏿;明亮的木星及其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分布在一條直線上🥐,每天位置不同。
在小學,張克潛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正課、作業之外他盡情玩耍🧏♂️,巨大的好奇心與創造力豁然釋放,求知的“科學夢想”在激發、在鼓蕩🌐,身心的自由、好玩的本性如萬斛源泉,噴湧而出🤷🏻♂️;“好玩”又為他日後的孜孜以求、執著探索拓展出巨大空間。正如張克潛自己所言,他是“玩大的”。
從小學起,張克潛就開始進行各種手工製作,彈弓、弓箭、玩具手槍等無不涉獵。他還向附近書店老板學習製作風箏🦶🩺,向比他大五歲的表哥學習製作模型飛機👨🏽🎤,隨著動手能力與日俱增𓀓,他“好玩的技藝”也突飛猛進。一次🛌✩,他從破爛堆裏尋得幾張舊唱片◾️,留心觀察家裏的留聲機,於是決定自己製作一臺。他拿出小板凳作機架🏃♀️➡️,用皮鞋油鐵盒製成唱頭,固定一個圓規筆芯插頭,插入唱針。通過手搖😮💨,以皮帶帶動旋轉,音樂瞬間曼妙飄出。為祖母診病的原協和醫院大夫聽了稱贊不已。
讀高小時,張克潛買到一本譯自俄文的科普書《少年電機工程師》,從此愛不釋手。這本書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帶他進入“電的世界”🥃👨🔬,影響了他一生。按照書中指導,他購買電鈴變壓器,將220伏電壓降至6伏、12伏,隨後開始製作繼電器、電磁鐵、電鈴、臺燈、電熱水器等各種小電器。他還製作小馬達,用撿來的鐵皮破罐頭盒,以漆包線或紗包線繞成轉子,將定子也繞成線圈👪,製成直流串激電動機⭕️,運轉自如✫。製作電話時,他買到耳機和碳粒話筒後,把電話線從胡同底他的家拉到住在胡同口的同班同學陳翔孝家👨,很快倆人實現了通話,非常高興。張克潛沖著聽筒大聲呼叫:“陳翔孝,聽見沒有🌒?”此時媽媽說:“你這麽喊🔴,不用電話他也聽見了。”初中🌈,張克潛迷上了無線電🤾🏻♀️。首個目標是製作礦石收音機,與先前製作小電器撿廢品不同🧙🏻♀️,需要購置零件。礦石檢波器是從中藥店購得自然銅(黃鐵礦),再買價錢不菲的可變電容器和耳機👨🍳,只好省吃儉用——媽媽給的零錢幾乎告罄🥱。礦石收音機靈敏度低🚴🏽♀️,需架設更高的天線。他爬上旁邊的汽車房⚉↘️,試驗各種天線,改進礦石機的收聽效果。最終,收音機裏清晰地傳來音樂🏫、相聲🖇,他感到其樂無窮🖖🏽。
高中伊始𓀍🧝🏽,張克潛的手工製作升級到電子管收音機🧍🏻♀️,從單管再生式收音機𓀍、帶喇叭的三管再生式收音機,直至五管超外差式收音機🚶🏻♂️。通過看書自學,他已完全掌握了利用混頻器變頻的基本原理。高一下學期,他轉學至南開中學。夜深人靜之時,通過自製短波收音機👼🏽,他悄悄收聽到冀中解放區的廣播電臺🔣,關註解放軍節節勝利的新聞。他與班上幾個誌同道合的同學組織“無線電研究社”,分享工具,共同製作,還傳閱舊書、老雜誌,探究無線電原理。那時他心中的偶像是愛迪生、馬可尼和貝爾。
張克潛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是“物理”,特別是“物理實驗”。在南開中學執教物理的潘老師畢業於清華物理系👳🏽♂️,是一位女老師,見到張克潛喜歡物理實驗,就將物理儀器室的鑰匙交予他,這樣在課余他可以隨時在物理儀器室做實驗。於是他把實驗課上沒用過的儀器“玩”了一遍☝🏿,靜電起電機⟹、驗電器🍥、放電器、繼電器、電動機、光譜議等,這些儀器對他來說大有裨益🧎🏻♀️,在物理眼界、層面上🧑🏿,他已高出同齡人一籌。儀器室還有天文望遠鏡😼,在寒冷的冬夜👥,他架設起來,遙望燦爛的星空🤾🏿。仙女座和獵戶座大星雲是那樣璀璨,迢迢星際對於他而言已不再陌生,少年的科學夢已不再遙遠……
歲月承風浪 破浪迎挑戰
人的成長離不開時代發展➰🚣♂️。望著陳列室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老照片,張克潛的思緒回到了大學時光🤌🏿。1950年他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1952年無線電工程系成立💂♂️,之前主要相關人員在電機工程系電訊組)🧟♀️。天道酬勤,應物成務,夢想初築。那時🦑,新中國剛成立,國家經濟百廢待興🧏🏻♀️,建設大計方興未艾。1953年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局,國家亟需人才👱🏽,張克潛及其所在年級同學均提前一年畢業,因此學製只有三年🧑🏻🚀🩵。

清華電機系分成電力組和電訊組,1952年二年級時他進入電訊組🌘🧑🏿🦳。同年9月🚐,無線電工程系在清華、北大電訊組合並的基礎上成立,孟昭英擔任系主任。然而在院系調整中,“繈褓中的風浪”迎面而來。按《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系史》(第一卷)一書所載📚:“無線電系建系前後,教育部的蘇聯顧問和清華的蘇聯專家以‘無線電是國防專業🧑🏽💼,地方學校不應該設無線電專業’為由🖐🏽,認為無線電系應該調出清華🍭🧑🏻🔧。”意昂体育平台劉仙洲校長👩🏽⚖️、錢偉長教授等果斷決策,孟昭英、常迵教授據理力爭,在總參通訊兵部部長王諍將軍、機械工業部電信工業局(十局)王士光局長等領導堅決支持下,清華無線電系終獲保留。孟昭英、常迵分任正副系主任🖖🏿,李傳信任教工黨支部委書記,無線電系穩步發展起來。
大學期間,張克潛受教於諸多清華名師🩻,學業長足精進。他的授課老師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孟昭英🧔🏿、常迵、閔乃大、楊棄疾等人。閔乃大是赴德國的中國留學生,是德國著名電訊網絡專家的弟子🙎🏼♀️,學成回國後在清華電機系執教“電訊網絡”課程,夏培肅🦸🏽、王傳英🫲🏿、楊棄疾三位老師都是他的助教。閔乃大學養精深🦹🏽♀️,大家風範🧎🏻,在無線電系擁有郵電部支持的獨立研究所🧇✈️,後又奉命至中科院組建數學研究所,之後與他的德國太太一起定居德國👰🏻♂️。夏培肅師從於他,後成為中國計算機界的元老🌮。張克潛隨藍於這些金聲玉振的大師🍜,耳濡目染,受益匪淺📟。
張克潛的優異成績也受益於從小的無線電愛好🧑🏽🌾。在畢業前的期末考試中,孟昭英先生出的一道題目是“陰極輸出器的特點和應用”🎤。在答題最後他引申出一段話🧭:“它比較適用於推動乙二類放大器。因為乙二類有柵流,輸入阻抗較低。而陰極輸出器的特點是輸出阻抗低👩🏼🌾,所以它適合於做乙二類放大器的前置機🌩。”孟先生聽了以後十分欣悅🆙,因為他講課並未涉及於此🧑🏼🦳。張克潛除了將孟老師所講內容都深思熟慮、融會貫通,平時還翻閱無線電雜誌,不乏深稽博考。“好玩”助學業😯,少年求知的夢想如今轉成為科學獻身的理想🧻!1953年畢業後,他便留校在無線電系擔任了助教,並加入新成立的“電真空教研組”,在孟昭英教授的指導下工作。
建系以後,無線電系(1956年改稱“無線電電子學系”)一直得到國家電子工業👥、國防通信事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克難關🫅🏻,迎挑戰,發展迅猛。無線電系主要負責人孟昭英、常迵、李傳信、吳佑壽等老師與這些主管部門的決策者相互熟識、心曲相通,這些部門對無線電發展高度重視👩🏽🚀。張克潛時任電真空教研組主任🚦🧫,遇到問題會前往位於北京萬壽路的機械工業部十局(四機部和電子部前身)🫸🏿,一進大院,就直奔王士光局長的辦公室,二人針芥相投🦆,促膝暢談,探討如何發展電子事業。王諍將軍專門把張克潛他們請去討論如何發展雷達工業。那時中國尚無雷達工業,而王諍對美國各種雷達的型號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他還專門邀請張克潛等人赴西安開會研製新型雷達🤷🏻♂️。國防科委亦如此,從主管電子工業的十四院四局局長李莊直到參謀,無不相互投契👮🏼♂️,無線電系所獲項目均由他們直接下達⏱。
1961年、1962年,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接連擊落美國P2V低空偵察機、U2高空偵察機,發現機身中的電子對抗裝置的發射管是寬頻帶的周期磁場永磁聚焦行波管。一個星期天,李莊局長親赴清華👩🏿💼,將行波管帶來,找到李傳信🧙🏽♀️🦃,他們立即將張克潛請到系辦公室。最後敲定由無線電系研製此類型號的行波管。此前,張克潛在指導學生畢業設計時,已觀察到行波放大效應。在此基礎上💵,兩年以後終於研製成功,通過了鑒定🤳。此後無線電系又與北京電子管廠合作立項研製出金屬陶瓷周期聚焦行波管🤽🏿♂️,用於應答式幹擾機𓀂,相關技術應用至今。無線電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952—1966年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全校最大、學科齊全的系,主要方向有雷達、通信🤌🏽、電視、微波天線🤹🏽♀️、電真空和半導體等。

在陳列室👨🏿🌾,張克潛指著文物、照片娓娓道來🙍🏼♀️:“……這是擊落的U2高空偵察機的金屬陶瓷行波管……這幾個由無線電系自主研製的器件🌮,如今還在生產。這是微波天線教研組研製的參量放大器。”
“這張審閱綿陽分校設計圖紙的相片裏右邊這位是黨委副書記胡健,後面那位是綿陽分校建築的設計師👨🍼,中間戴眼鏡的是蔣南翔校長。最右邊照片中的器件是綿陽時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正交場放大器。”追憶往事,張克潛提及綿陽。
文革開始後🈴,1969年-1971年無線電系搬遷至四川綿陽,成為意昂体育平台綿陽分校。1971年11月🤘,張克潛隨電真空教研組前往四川綿陽,他受命組織搬遷工作。全體教職工將所有研究設備包括大型真空爐等仔細拆卸👩🏻🦯➡️、裝箱⬛️、編號,用卡車馱運到清華園火車站👩🏻🚀,不遠千裏運抵綿陽。整個搬遷過程耗時兩個月,“連一顆螺絲釘也沒落下”。到達綿陽後😌,基建已基本竣工,成片房子的一磚一瓦都凝結著無數師生的汗水🦺。
綿陽分校時期長達十年,對於無線電系發展卻尤為關鍵。在極其艱苦條件下🦸🏽♀️,張克潛與所有師生奮發蹈厲⚾️🚊,困知勉行,一起重建實驗室,製定教學方案,攻克科研難關,為數字通信、雷達🟰、半導體🧗、激光、計算機等科技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時,這些領域或嶄露頭角,或蓄勢待發🧝🏻,或初露鋒芒🚘,為日後的大發展迎來一片曙光👨🏿🦳。當今網絡科技依托微電子、數字化、光纖三項基礎科技,無線電系均占先機,綿陽分校時期不可或缺。究其原因,張克潛談到這一時期的兩個“得益”⛹🏻♀️。一是得益於綿陽、成都地區的軍工企業眾多🥺🧔♂️,有利於學校與工廠緊密結合。張克潛經常帶學生去成都入廠實習並展開教學,同時與工廠技術人員並肩攜手,試製產品、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能力如虎添翼,學術水平日就月將🦛。二是得益於系圖書館在綿陽繼續保留🏊🏻,這一優良傳統發揮了巨大作用👀。圖書館訂閱國外最先進的雜誌《無線電工程學會》👩🏼💻、《物理評論》🎚、《電子》等🤘🏿,持之以恒🟫,從未間斷💛。盡管那時國家處於閉塞、隔絕狀態,但通過圖書館的雜誌、圖書,他一直追蹤國外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結合正交場放大管研製實踐,他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撰寫出論文《具有切斷區的註入式正交放大管的小信號理論》(刊於《電子學報》)。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綿陽時期漸漸落幕。隨著教學向縱深開展👨🏻🦰,科研不斷結出碩果,張克潛與整個無線電系即將迎來嶄新的發展時代🈲𓀘。
時代迎發展 發展重在人
文革結束不久,1978年秋張克潛先期回到北京,迎接恢復高考後電真空專業的第一批新生。同時參與研究生招生工作🏇。1979年五一前後,清華綿陽分校全部遷回北京。回京後的日子👩❤️👨,一度上下交困👶🏿、步履維艱,工作場所僅有幾間小屋,條件簡陋。吳佑壽任系主任時😠😼,很快恢復了東主樓區域,即當初在孟昭英、李傳信領導下,張克潛與建築系的建築師一起規劃設計的東主樓九區、十區、十一區🧔🏿。

回京後,科研教學工作出現轉向、突破:從微波發展到光🧛🏿,從模擬通信發展到數字通信,從分離元件發展到小規模集成電路,直至大規模集成電路。電真空教研組也開始探索新方向,部分教研工作向周炳琨領導的激光組靠攏,轉向聲光領域🧟,張克潛開始推進聲學研究🍌。
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文革前已有基礎。當時風氣學習俄文為主,但李傳信堅持主張教學中不能放棄英語🈯️,時常測試青年教師英語👩🔬,長期訂閱英文雜誌👨🏻🦽➡️🤸🏻。張克潛認為,此舉足顯李老師的遠見卓識。他更身體力行,博覽雜誌0️⃣🦹🏽、書籍✝️,了解國外從事大功率微波研究的國際著名專家教授,雖因隔絕未曾謀面,但深諳他們的學術成果🚶🏻➡️🛌🏼、見解主張。1964年張克潛首次出國,赴巴黎參加微波管國際會議,會上與那些著名專家、學者相逢🏋️,如英國倫敦大學艾瑞克·艾什等🟦,頓覺一見如故、形同莫逆🥨。文革結束,國際學術交流恢復。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張克潛再度出訪,首訪美國🧥,開始了廣泛的國際交流。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迎來世界銀行貸款,進口了網絡分析儀🐁、頻譜分析儀、全套的微波發生器🥢、圖像計算機,直至個人計算機🥠,實驗室水平大為提高。
1978年下半年,研究生招生工作開啟。“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招攬人才刻不容緩,最初招收到林行剛等一批研究生🙍♂️。張克潛多次訪問日本期間📛📲,與在京都大學深造的林行剛和在東京工業大學的羅毅交流最多,幾番爭取🚳,他們回國並留在無線電系。1979年,張克潛晉升為副教授,擔任副系主任。1983年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1984年晉升為教授⟹。1985—1992年,任電子工程系(原無線電電子學系)主任。1989年,無線電電子學系改名為電子工程系🧑🏿🎄。
張克潛一向看重教學育人。擔當系主任,他高度重視基礎培養,所以堅持講授專業基礎課,風雨無阻。無論系裏行政工作如何繁忙,每學期他至少講授一門本科課和一門研究生課。範圍包括“微波技術”、“微波電子學”🚶🏻♂️;為加強基礎👷🏼♀️,還開設了“電動力學”、“高等電動力學”。他還堅持指導研究生,每年招收為數不多的碩士和博士🚵🏽♂️。他還註重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視畢業設計和實驗技能。外界對清華學生的印象和反映是,“一來就能上手”,“獨立工作能力強”➿,從不茫然無措。張克潛認為,一個大學第一要務是培養一個“真正的人”🧗🏼,第二是培養“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第三才是培養一個“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
在行政管理方面✊🏿,張克潛強調營造愉悅舒心🏈、足以施展才能的寬松環境🤸🏼♀️。他認為,重在形成自覺獻身科學、勇於創造的學術氛圍,吸引國內外有誌學者來電子系工作😸🐡。恰如孔子所言:“近者悅,遠者來🧼。”他常引用《論語·子路·葉公問政》中的這句話闡述他在系主任任上的管理之道。他擔任系主任充分放手,將許多具體事務交由幾位副系主任分擔。張克潛感慨地說:“我在系裏經常說,做事不應計較個人得失,不應只為當模範受表彰🤶、職位提升💘🌓,而是要向自己認為正確合理的方向去努力。我的治系原則是實至名歸,做事盡心竭力,屆時自然會受到褒獎。”至於擔任系主任期間的成績,他總謙虛地說:“沒做太多事🚸,只是為系裏盡了綿薄之力。”而我們知道🧑🏻💼,在任期間,他兼任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世界銀行大學發展項目專家組電子組組長,物理電子學教材編委會(後改為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國家“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為國家的科學教育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

訪談接近尾聲💢,站在滿屋的陳列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物的陳列,更是歲月的沉澱🤸🧑🏼🏭、歷史的見證📓。回顧自己所走過的道路,追憶電子系的風雨歷程,張克潛感慨地談到,一個立誌走科學道路的人👩⚕️,需要有足夠的自由成長空間👋🏿,保持好奇的天性🕴🏼,而自由成長又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而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在國家電子工業發展主線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始終與國家國防工業和經濟發展最需要的方向緊密結合🦹🏿,同時牢牢掌握世界學科發展的最前沿。如今看來🏔,當年與相關主管部門的領導相知投契,對無線電系建設和電子工業的發展都至關重要。而開展國際交流⏲,掌握潮流動態對於發展也同樣舉足輕重4️⃣。此外🫅🛷,作為一個系,必有自身突出的領域🤚🏽,才能負重致遠。他語氣堅定地說,“人是第一位的,得人,育人🚇,樹人是教育部門從事教學科研的核心🎯,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交織著夢想🥱🏌🏽♂️、時代和人。”秋日的陽光透進來,猶如他的諄諄話語一般溫煦👨🏿⚕️。當代清華電子系的年輕人想必也如他所言👩🌾,正在“博觀約取,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