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平 夏 東
按:中科院院士郭永懷,1909年4月生,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39—1940年入西南聯大作研究生,在周培源教授指導下學習。1940年庚款留加。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31年7月,在“科學救國”思想的感召下,年僅二十二歲、聰穎好學的郭永懷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得到了當時國內知名教授顧靜薇的關愛💘。在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後,郭永懷如願以償地進入北大物理系學習。兩年後↪️,顧靜薇推薦郭到北京大學光學專家饒毓泰教授門下繼續深造🫱🏿。在顧7️⃣、饒二位導師的精心培養下👏🏼,郭永懷打下了紮實的物理學專業基礎🍴。同時,這一時期也正是“九一八”事變後日寇鐵蹄肆虐東北、華北之時,民族仇恨之火在郭永懷的心頭進一步燃燒。
“七七事變”後,郭永懷於1938年3月離開日寇占領下的北平,克服重重困難,輾轉南下來到雲南昆明𓀒,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半工半讀。面對外敵入侵的慘痛現實🧑🧑🧒,郭永懷進一步認識到🌓:一個沒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將永遠被動挨打。正是由於這種強烈的愛國激情,郭永懷放棄了自己喜愛的光學專業♜,改學航空工程,立誓要為我國的軍事科學奮鬥終生🧑🏻🦯➡️。
航天工程是與力學研究緊密相連的,郭永懷為此致力於空氣動力學的研究。這期間🧑🏽🦳👱🏼♀️,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導下學習過流體力學🙎🏿♀️,集中研究流體力學中一個有名的難題——“湍流理論”。
1938年夏🤦🏽♀️,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考試結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被錄取🤦。1940年1月🍘,郭永懷和錢偉長、林家翹等二十二名同學登上了前往加拿大的輪船👨🏼🔧。可當他發現護照上有日本簽證時,他和同學們寧可不留學也不願忍受民族的屈辱,紛紛攜行李下船。經過一番周折,是年8月,郭永懷一行才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後獲碩士學位🧔🏿♂️。郭永懷與他的同學們成為在該校攻讀碩士研究生的第一批中國留學生🎮。
1941年,郭永懷又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和錢學森一起成為世界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1945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秋,馮·卡門的大弟子威廉·西爾斯教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請郭永懷前去任教🧑🏿🏭,共同主持學院的工作。期間,郭永懷晉升為副教授🏋🏻♂️、教授。常懷報國之誌的郭永懷雖身在異國⌛️,卻時刻掛念著多災多難的祖國🤹♂️,關註著生他養他的故土的命運。
新中國誕生前夕🍊🧛🏻♀️,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參加了中國留學生的進步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每逢協會集會,郭永懷和大家談論最多的總是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總是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種種復興之舉。
1953年8月,中美繼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後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周恩來總理和美方進行了談判。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美國政府不久被迫取消了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但又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設置了種種障礙。
在面對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與祖國需要何去何從的時候,郭永懷毅然選擇了祖國的需要。郭永懷的老伴李佩教授回憶說:“禁令一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盤算著回國的事🦹。美國的許多朋友👷🏿♂️,包括已經加入美籍的華僑朋友勸他👮🏼,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麽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不勸倒罷🦄,勸的人越多老郭越來火。他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
為了避免美國政府製造麻煩🚁,他毅然將自己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所有書稿統統付之一炬👮🏻♂️:在和學生們聚會的篝火旁,他掏出十幾年來寫成的沒有公開發表的書稿,一疊一疊地丟進火裏🦡,燒成灰燼👩🏿🚀🏋️。夫人李佩教授當時也感到可惜🤵🏿♂️。
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動身返家了😌!
“看啊,五星紅旗🧑🏿⚕️👩🏻🦯➡️!”不知是誰高聲喊起來👠。郭永懷像個十幾歲的孩子躥上前來🧑🏼🏭,抬起頭🤜🏽,久久不動🖼🚵🏽♂️,淚水盈眶。
歷經波折💺,郭永懷帶著對祖國的赤膽忠心😱,也帶著非凡的力學和應用數字的復合智慧,攜全家回到了祖國🧑🏻🌾。他們一家受到了黨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熱烈歡迎👟。毛澤東主席親自接見他🏋️,中國科學院則安排他和錢學森一起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於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1956年底,剛剛成立幾個月的力學研究所迅速發展為全國力學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1957年🧑🏻🎨,他又當選為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同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8年🧑🏼🎓,在郭永懷倡導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時在北京,後搬到安徽合肥)創建了化學物理系,郭永懷出任首任系主任。為了學生的成長,他力排眾議🛝🥔,堅持“即使是工科專業也不能只學流程👩🦼,也要打基礎”。這期間🫢,郭永懷還創辦、主編了《力學學報》和《力學譯叢》,並翻譯出版了《流體力學概論》等多部學術名著,先後開展了新興的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其成果不斷引起國際科學界矚目🌎。
期間🧛♀️,在中科院組織的一次星際航行座談會上,郭永懷提出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並就運載工具、推進技術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不久🪑,他當選為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
1955年,我國將研製發射地球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回國後負責人造地球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1957年10月15日🙋🏿,我國與蘇聯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第二機械工業部(二機部)第九研究所(九所)在京正式成立👩✈️⌛️。而1959年6月,蘇聯突然單方面撕毀協定和合同,給我國剛剛起步的核工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我國政府決定🍫:我們自己搞!郭永懷臨危受命。他與王淦昌😝、彭桓武成為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1960年,中國自己的一百零五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郭永懷歷任九所副所長🫱🏽🎶、九院副院長,負責力學和工程方面的領導工作。為了便於科技攻關🦸🏽,九院成立了四個尖端技術委員會,郭永懷領導場外試驗委員會🥩。場外試驗涉及到結構設計、強度計算和環境試驗等任務🐶,負責進行核武器研製的實驗和武器化。郭永懷一方面為科研人員傳授爆炸力學和彈頭設計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致力於結構強度、振動和沖擊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實驗室👇🏿👩🏿🦰,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前期試驗。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製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導彈🎟、地對空導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導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郭永懷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懷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方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投爆所采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所一直沿用🤦🏼♂️。
1961年初春👍,郭永懷和彭桓武⛹🏻♀️、王淦昌被周總理派專車接進中南海西花廳赴宴。席間,周總理深情地勉勵:“我們剛剛起步的國防尖端事業,需要尖端人才。你們是當之無愧的尖端人才。黨和人民寄希望於你們啊🪦!”同年7月🛻,郭永懷科技報國的熱情得到了黨的認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63年🧔🏿,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製步伐,黨中央決定將集中在北京的專業科研隊伍,陸續遷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製基地。高原作業會因缺氧而造成頭暈、胸悶、心悸🍢、厭食,加上要搶時間爭速度及營養跟不上🔚,不少科研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腫反應。為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郭永懷必須經常奔波於北京和青海之間,這樣就更加重了高原反應復發的頻率。
爆轟物理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當時已經年過半百的郭永懷與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起,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經常在試驗現場風餐露宿,實在支撐不下去了,才鉆進帳篷恢復一下體力👨🏽🚒。好幾次郭永懷都差點暈倒,稍作休息,又硬挺著和試驗人員一道作業🧔🏻♀️,一道攻關😢,指導科研人員反復進行試驗及研究。
攻關在繼續🧗🏼。中央領導同誌深知科學家的艱辛👏🏿。一天🤦🏽♀️,郭永懷和彭桓武、錢三強🤵🏼♀️、王淦昌等被周總理請進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周總理、陳毅元帥、聶榮臻元帥親自作陪。宴會上,聶帥舉杯宣布🙋:“各位辛苦了!為感謝大家🤴🏼,總理要我和陳老總請大家來開會,會議主題只有一個——吃肉!”
1964年10月中旬🧏🏿♀️,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夕,為緩解科學家們的緊張情緒👊,周總理指示試爆總指揮張愛萍將軍💴:派專機接送郭永懷⬅️、彭桓武、錢三強🙅🏼♀️、王淦昌等人進行一次短暫的旅遊——去古樓蘭國觀光🚶♀️➡️,觀看我國第一次原子彈試爆實況🔋。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是中國人民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時刻——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聲巨響,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炸響了🕵🏿♀️!當蘑菇雲扶搖升騰之時,郭永懷和他的戰友們無不歡呼雀躍!這一天也是曾斷言“中國一百年搞不出原子彈”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臺的日子🧛🏼。為此,外電當時曾經評論說🪸,“中國在一天之內為自己得到了兩分🩷。”
1965年5月30日,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賀龍等七位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郭永懷等參加核武器試驗的專家和學者👂🏻🤱🏼,並為他們設宴慶功🐵。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
對氫彈👶🙍🏿,郭永懷也從結構形式、彈體重量🤦🏽♂️、減速裝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學見解🦓,從而保證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的圓滿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8年10月3日,郭永懷又一次來到試驗基地,為我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的發射從事試驗前的準備工作👭🏻🔋。可誰會想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來到凝結著他四年心血的試驗基地。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就爭分奪秒地要人抓緊聯系飛機👩👩👧。他匆匆地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裏🧅,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體登上了趕赴北京的飛機🚵🏻♂️。5日淩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面四百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偏離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一公裏以外的玉米地裏一頭紮了下去——只聽“轟”的一聲⁉️🐆,飛機前艙碎裂,緊接著火焰沖天躥起……
當迎接郭永懷的人們從驚駭中醒過來的時候,急忙向出事現場奔去㊗️。當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已燒焦了大半🦃,他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只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中央領導震驚了,整個科技界震驚了👨🏽🌾!整個民族為這位犧牲在“兩彈一星”研製前線的級別最高的科學家仰天頓足,扼腕垂淚!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他烈士稱號🔈。同日🚵🏻♂️,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又一朵中華民族的蘑菇雲狀精神之花🦹🏽🚣🏿♀️,為我們的英雄沖天怒放🙆🏿♂️!
(摘自《名人傳記》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