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航空工業展現新面貌的今天,尤其是當看到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新型飛機在藍天翱翔時,不由得想起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初創人之一、我國著名的航空工業專家徐舜壽同誌。他和其他早期航空專家一道為新中國的航空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開創我國的航空工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徐舜壽在飛機設計事業上的豐富學識和卓越的組織才能以及他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為每一個熟知他的人深深銘記🤲🏻。
徐舜壽(1917--1968)👥👩🏽🌾,1933-1937年在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學習
愛國愛黨 立誌獻身
徐舜壽早在學生時代就立誌於航空事業👩🏻🍼。他16歲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攻讀航空專業🤹♂️。20歲畢業後,正值抗日戰爭爆發👨❤️👨。他抱著航空救國的遠大誌向,又考入原中央大學航空研究班深造。後來👷,徐舜壽從教👵🏽,在新疆伊寧航空訓練班講授飛行原理課程,為中國培養空軍人才👐🏼。1940年,他創造了飛機性能捷算法🧑🏻⚖️。1944年,他又編輯出版了一部英漢航空詞典。同年他赴美國學習,於1946年回國🤹🏿♀️🫥。目睹國民黨政府的反動腐敗,徐舜壽失望不已,在我地下黨的聯系下,他漸漸與共產黨走近🧏🏼。1949年春天,徐舜壽攜家小,深夜偷渡封鎖線,到達了解放區👨🏼🦰。最初在我軍東北航校機務處任工程師🫴🏽,不久隨軍南下🙍♂️,參加我南方某地機場修建工程🥍,為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服務。後來🦹🏻👶🏼,徐舜壽在華東空軍航空處航空研究室擔任飛機組負責人🧍🏻♂️。1949年12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時期🧔🏼♂️👊🏼,徐舜壽擔任了航空工業局技術科科長👶🏽🚯,曾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航空工業部分提供了許多具體方案和計劃數字。他又通過自學,較快地掌握了俄文,翻譯並審核了大量的技術資料,推動了試製蘇式飛機的技術指導工作。當年他參加編製飛機試製的進度表時,曾興奮地說,明年就要看到我們(自己)試製的飛機上天了🔊!
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徐舜壽的主要目標始終是自行設計。他要研製設計新中國自己的飛機🍃!在他的積極建議和努力工作下𓀏,這一天終於來到了。1956年📁,航空工業局決定建立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授命徐舜壽負責組建並擔任設計室主任🏊🏿♀️。創業初期,困難重重。既無試驗設備🍇,又無設計經驗👱🏻,除了徐舜壽和總工程師黃誌千等少數幾個同誌外,大多數人員是離開校門不久的大學生和中專學生,不僅都沒有搞過飛機設計🗽,有的學的還不是航空專業。但是設計室一成立,徐舜壽就滿懷信心地提出🚖:一定要盡快地設計出中國自己的飛機來。他和黃誌千等同誌根據當時的需要和可能,提出首先設計噴氣式中級教練機的方案。他們一面去空軍部隊征求意見🩲,一面購買圖書,收集資料🤷♀️,組織全室人員學習業務🛼。他親自上技術課🫱🏼,到外單位請教授來講課🩶,還請工廠的同誌來講解飛機製造的工藝過程🎁。
當時氣動彈性是一門新學科,國內航院還未設置這個專業。徐舜壽就買書鉆研,挑選設計員一起學習,培養出這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準備🤸♂️,設計工作全面鋪開了。當時徐舜壽39歲🧡🚈,設計人員平均年齡是25歲。徐舜壽帶領著這支一百多人的年輕技術隊伍🪦,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設計圖紙。一些老設計人員回憶起當年工作的情景,心情十分激動地說那是他們一生的黃金時代。
新中國第一架噴氣飛機的誕生
1958年7月26日,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飛機“101”飛上了天。葉劍英元帥代表中央軍委參加了慶功祝捷大會🦸🏻♀️。這架飛機的性能在當時同類型飛機中是比較先進的🈵。就在我國開始這項設計時👩🦲,還有幾個國家也在設計這種飛機🔌。他們的工業基礎都比我們雄厚👨👩👧,設計經驗也比我們豐富,但是他們的同類型飛機在我們的“101”上天後一兩年才陸續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的上天,在我國航空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為飛機設計專業培養了人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徐舜壽等同誌在航空事業上的貢獻受到黨的重視,早在“101”號試製時,周恩來總理鑒於當時還不宜公開宣傳這一成就的情況🗼,請人轉告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先做“無名英雄”。到全國三屆人大時🫘,周總理指示🙂:航空界應有代表。根據這一指示🧒🏽,徐舜壽光榮地當選為三屆人大代表🏇🏽。
“101”飛機成功上天後,徐舜壽沒有陶醉於已取得的成績,而是馬上組織全體人員總結經驗和不足🍫。他冒著酷暑來到福建前線機場✮,聽取飛行人員的意見,了解他們的需要,為設計新的超音速殲擊機,收集第一手的資料🫷🏻。回來後🧑🏽💻,他立刻開始著手研究新型飛機的初步方案,同時對設計室內部的組織機構作了調整👡,製訂相應的工作步驟。為適應新機研製的需要,他提出和參與規劃建立了“高速風洞”方案,在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個高速風洞👨🏻⚖️。其他新成品和材料的研製工作也都取得了成效,為設計以後的型號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徐舜壽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工作熱情🍈,他熱愛航天工作,時刻都在考慮新型號飛機的設計,同時又始終堅持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設計室剛成立📝🏬,他就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設計指導思想👓,強調飛機設計必須與國家經濟發展、國內技術水平和工廠的生產能力相適應👌🏿。在“浮誇風”勁吹🏂🏿、盲目追求高指標的年代✒️,徐舜壽沒有“隨風倒”,不盲從,不迎合,他舉出大量技術上的論據,反復說明不能脫離國力🚴♂️,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必須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循序漸進。盡管為此受到很大壓力,甚至受到批判🌁,但在技術問題上🕶,他從不放棄科學的正確主張。1963年在航空設計研究院的黨代會上,徐舜壽還從戰術技術要求的製定、草圖的設計,直到飛機試飛定型、轉入成批生產的過程作了周密的說明👲🏿,以此論證了研製一架現代化殲擊機所必不可少的周期,以有理有據的事實駁斥了“浮誇”的思想。鑒於這周期為時較長👨🏿🦲,他提出應盡早起步。實踐證明徐舜壽的意見是正確的🧳、實事求是的。他這種不計個人得失👨🏼🦲,不怕壓力🎚,堅持科學真理的精神,給周圍的同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培養專業人才 開拓航空工業
徐舜壽的另一個卓越貢獻是為我國飛機設計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對愛國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大膽啟用,他一貫鼓勵青年技術人員鉆研業務,要他們“坐下來,鉆進去,冒出來”🏄🏻♀️👅,成為自己專業的“狀元”和“尖子”🦙;對於成績突出的技術人員,他建議黨組織委以重任;在政治風暴中👩🏼🏭,徐舜壽保護熱愛航空事業的技術骨幹,不讓他們受到“誣陷”🦹🏻♀️👨🏻🚀。當有的技術人才得不到合理的重用時,他曾經激動地向有關方面建議:“這個人如果不夠從事這一工作的政治條件,你們就把他調走。既然不是不夠,在我這裏我就要使用。要用人家🫵🏻,又不信任人家🙇🏽♂️,這樣的事我幹不來🧚🏽!”
徐舜壽對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一直要求很高。他曾經提出👨🏻🔧,“一個飛機設計人員一定要熟悉10種以上飛機的同一構件或系統的構造,並能作分析比較,論述其優缺點🕵🏻,概括出各設計家的傳統🐹⌨️,知其所以然”🤔。為此🪜,他十分重視設計人員對圖紙資料的學習。他還將我人民空軍擊落的敵機殘骸弄來讓大家拆開研究,了解敵機的構造和性能🧍🏻♂️。他總是說,“不下水怎麽能學會遊泳”。徐舜壽要求設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刻苦鍛煉⛵️,堅持踏實的工作作風,不僅計算𓀏📿、畫圖要求準確、迅速,甚至圖紙上的仿宋字也要求寫得一絲不苟🧑🦲。他重視經驗總結,在設計任務完成後👩🏻🦰👨🏻🍼,不僅作全面總結,而且要求人人寫出自己的經驗體會來🦤,說這些總結就是給後來人的技術經驗和傳統作風的現實教材👨🏼🎓🍯。作為一個技術幹部,徐舜壽從不空談政治𓀁。但當他接受任務時🍩,總是把當前任務同國內外形勢、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使設計人員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產生一種使命感,從而熱愛這項工作🦸🏼♂️,自發地投入到偉大的事業中去🪼。
徐舜壽和設計人員朝夕相處🧜🏻♂️,關系融洽。許多人幾十年來始終牢記著他的熱情幫助甚至是嚴厲批評💁🏽♀️。正是由於徐舜壽對培養人才的重視,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因而培養了一支勤奮鉆研😗、工作踏實嚴謹的科研隊伍。他們今天已成為航空科研戰線的技術骨幹,有不少人還成為專家,擔任了一些工廠和研究所的總工程師、所長𓀈、副所長等領導職務,成為國家航空領域的砥柱。
徐舜壽一生為航空科研單位的建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在這一方面的工作經驗及組織才能,特別是其豐富的知識,深為周圍同誌所敬佩。他熟悉飛機設計的各個專業和飛機生產的各個環節。他常說🏊🧑🏿🦰,飛機設計是上百人的集體勞動🤵♂️,要有共同的語言📁,各個專業要像彈鋼琴🧑🏽🦰、演奏交響樂一樣,註意協調,奏出和聲。正因為如此🍗,徐舜壽他重視科學管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組織編寫了規範手冊🖕🏿、圖樣管理製度、零件設計原則和設計員手冊🔁。有些原則沿用至今,仍然是培養和考核技術人員的依據。
為了發揚技術民主,實行技術責任製👋🏼,徐舜壽極力主張建立技術委員會。雖然當時遭到一些非議🧱,但是這一製度最終在實踐中得到有力驗證,進而普遍推廣。他十分重視航空方面圖書資料的收集工作和國外技術發展情況,註意介紹推廣並親自動手翻譯🧛♀️。早在1953年👩🏽🎨,他看見國外出版的一本《飛機強度學》,便利用出差的機會在旅途中的空閑時間進行翻譯。他曾在火車的硬臥車廂裏🕵🏼♂️,伏在手提箱蓋上,以半小時一頁的速度翻譯著,一趟出差結束,一本書也基本上譯出來了。就這樣🧑🏿💼,經過長期積累,徐舜壽他們保存了相當完整、豐富的技術資料🧁,成為本專業的一筆巨大財富。當國外航空工業開始使用電子計算機時,他立即向國外訂購,因而我國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使用電子計算機計算結構強度。
英年早逝 精神永駐
隨著國防建設發展的需要,最初只有百人的飛機設計室發展成為上千人的飛機設計研究所🈚️。徐舜壽擔任副所長,負責全所的技術領導工作⛱。
工作中敢於領導☝🏻,嚴於管理🦦,善於決斷,勇於負責是徐舜壽的一面;熱愛生活🦑,善於生活😭,知識多面,愛好廣泛則是他的另一面。他經常在工作之余教育孩子們速算、練字、觀看星座👩🏼🍳;休息時喜歡閱讀世界文學名著,並用讀原文作品的辦法來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他還愛欣賞古典音樂🧔♂️,有時在夜深人靜,聽到飛機發動機的雷震般的試車聲時,他不僅不感到煩躁🖲,反而欣賞地說🦂:這才是最美的音樂!
徐舜壽生於江南水鄉,為了發展我國航空工業,他足跡遍及全國,並且長期生活在北方🎟。每次調動,他從不講條件地點,往往只有一句話:只要搞飛機🤌,到哪兒都行!雖然歷經坎坷🥹、苦難🙍🏻♀️🚋,但他心裏始終燃燒著為祖國設計自己的新型飛機的強烈願望。正在他要把這種抱負化為現實🚬🧎♂️,在各種新型飛機設計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時👨💻,“文革”開始了,徐舜壽遭到了殘酷的迫害,於1968年1月6日不幸去世。在最後時刻🧞♀️,他還說🤐:“我不能死,我還沒有老,我還能為黨工作🧍♂️。”是的,50春秋,正當壯年◽️。他的淩雲壯誌正待實現,國家的航空事業,也亟待發展,有多少工作正等著他去完成💊,有多少空白等待他去填補🛞!徐舜壽的過早離世,是我國航空科研事業的重大損失👍🏽,令人痛心和遺憾🎈。
2005年5月19日🧑🏻🎤,徐舜壽先生的塑像在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二樓大廳落成
可以告慰於徐舜壽同誌的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的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航空工業和航空科研事業正在蓬勃發展👩🦽,他生前的願望正在一步步地變為現實💃🏼🔢。他生前播下的種子⚀🫵,正在開花結果。徐舜壽畢生為發展我國航空事業奮鬥不息的獻身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精通業務善於組織領導的才幹,以及他平易近人、光明磊落的作風,正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他當年的壯誌宏願,將隨著我國自己設計和製造的各種新型飛機一起🕖👳,直上晴空🙇🏼,長留藍天。 (曉蔚)
轉自《黨史縱橫》 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