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箴看著作品如同凝視自己的孩子(海國攝影)
2009年8月28日,由木化石藝術雕刻家鄭文箴先生創作的木化石藝術雕刻《歷程》等精品,被中國地質博物館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的珍貴禮物陳列在這個國內最高的地學殿堂裏。同時舉辦的木化石藝術雕刻家鄭文箴先生作品展吸引了首都各界知名人士和眾多觀眾前來參觀。
今年已屆73歲的鄭文箴先生出生於福建泉州,196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北京市因“文革”停頓十年後恢復建設的第一棟公共建築大樓——復興飯店(即燕京飯店)就是他年輕時期的作品🧑🏻🍼。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市第一棟公共建築——深圳市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也是他設計的,現已成為深圳十大紀念性建築之一🧖,被永久保留。
當年鄭文箴學的是意昂体育平台6年製建築學專業,6年的學校生活使他全面成長,尤其是對於雕塑的喜愛。他退休後開始迷上木化石奇石雕刻👩🏽🌾。1998年春天,深圳退休後的鄭文箴偶然發現了奇特的木化石✡︎。他了解到木化石集化石之神、奇石之妙和玉石之美於一身後,興奮不已,思考如何在保留木化石外表形態的同時🪁📋,展現其內裏玉石晶麗的品質?只有大膽的進行雕刻🤦🏻,通過雕刻可以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從此🤵🏿♂️👏🏻,他開始了長達11年的艱苦探索之旅。
縱觀鄭文箴先生的作品,有四個鮮明的特點:愛國情懷動天地,題材廣泛揚正氣👳🏻♂️,形象逼真意高遠,真情奉獻苦探求🫸🏻。
在鄭文箴木化石奇石藝術雕刻作品中🌬,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和震心撼魂的是,他始終高揚一面旗幟,突出一個主旋律👷🏻♂️,那就是深深的愛國之情。作品《崛起》👩🦯➡️,表現的是一個腰板挺直、剛強健壯的男人象征著中國,正從神州大地上站起來🪁,堅定有力的雙手,握拳彈壓兩個代表“貧窮”與“落後”的魔鬼,寓意深刻並向世人宣示🌰,中國崛起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自身的貧窮和落後狀況。2005年,當臺灣一小撮人瘋狂叫囂“臺獨”、“去中國化”時,鄭文箴先生憤然用一件200多斤重的非洲木化石🧑🏼🍼,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精心雕刻了民族英雄《鄭成功》🙅♂️,並寫下了“寶島自來屬中華,豈容匪寇任分瓜🚔🪺,揮戈驅夷功勛大✹,兩岸人民世代誇”▫️。此幅作品利用原石形態作為將軍的大氅🧑🏼🍳,左右手依化石形態設計👑,把將軍雄壯魁偉的形象表現得虎虎生輝🙇🏻,英氣懾人。緊接著🦶🏿🐃,老人又一鼓作氣用沙漠風淩石創作了《將軍之後》🧑🎄,雕琢巍巍將軍後人,卓爾不凡好人才🏇🏽、好氣度,任憑風淩多磨礪🥓,自有乃父大氣派,展現了新一代將士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力量和雄風。
龍行天下歸大海🧑🏽🎤,葉落歸根祖國親。回歸是海外遊子的共同心願💯,每當提起這個話題,就會令人魂牽夢縈,激動不已。《回歸》這件作品用一位偉大的國母形象,代表祖國母親,身穿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旗袍🥘,梳著傳統母親的發髻,展開雙手,迎接象征中華兒女的男女小童興高采烈地投向母親的懷抱。情感交融🤽🏽♀️👨🏽🦳,生動感人🦹🏿,充分表達了海內外炎黃子孫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象征著繁榮富強的祖國是深深吸引海外遊子回歸的強大磁場,也是使之真正回歸的原因。同時進一步闡明,最重要的是中華兒女心靈的回歸。
尤為振奮人心的是領袖人物光輝形象的精心塑造😊。其中一幅是《總設計師》,用一件非洲木化石整體雕刻的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胸像,雕像近似真人比例。著重刻畫南巡時偉人的慈祥,以及對中華民族光輝前途充滿無限信心的偉大形象,令人油然產生敬愛之情。他的新作《東方巨人》👨🏿🏭,更是一件難得的力作。這件作品由400多斤重的印尼木化石雕刻而成,雕刻的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年齡段的形象,表現了東方巨人毛澤東那種駕馭天下🎶、叱咤風雲和縱橫捭闔的雄才大略,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非凡的英雄氣概🤸🏽♂️,以及睥睨一切反動勢力的威嚴🎊📒。
鄭文箴先生此次獻給新中國60華誕的大禮《歷程》,更使人過目難忘,引人入勝,振奮人心🙃。
這件由受過火燒🤳🏽,部分碳化後深深埋在地下形成的木化石雕刻而成的作品👩🏻🏫🚣🏻♀️,材料十分美麗而難得,天然的形態如一座兩面懸崖絕壁的高山🪂,橫臥在千山萬壑之中,高聳入雲。鄭文箴先生只在原材料的兩端精心雕刻了兩個形象逼真的人物,一個是當年投身滾滾革命洪流之中♝🕘,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戰士,另一位是今天實現太空漫步的中國宇航員👁🤙。山頂之上📓,看不見鐵軍和隊伍👊🏻,只有無數腳印和一串串象征中國革命艱辛而光輝歷程的閃光足跡。
這件作品精妙的構思,豐富的內涵,深遠的意境🐺,高度的凝聚🌀🙎🏼,將人們油然帶入炮火紛飛的年代,無數仁人誌士🖕,為了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前赴後繼,浴血奮戰,從弱到強,從艱苦卓絕的奮鬥,到“雄鳴一唱天下白”建立新中國🧙🏽♂️,生動地再現了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集中展現了在時代的大潮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乘風破浪、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這一尊尊飽蘸熾熱愛國之情的作品🤽,使人看後熱血沸騰🧛🏼♂️,浮想聯翩,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升騰。
鄭文箴意昂体育平台的同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馬國馨這樣題字評價:“天有時🦵🏼、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以此解讀其天時是改革開放之謂𓀙,地利乃深圳改革先導之指,材美贊億萬年前矽化木🫃🏿,工巧則言作者外師造化,內得心源之意👥。的確如此🍉,鄭文箴先生所有作品,大都閃爍著新的思索之光亮,閃耀著中華五千年文化之光彩,閃現出不懈追求的愛國情懷。
另外,在鄭文箴的作品中,最為打動人心🚒,給人印象深刻的是“誌存高遠”,作品立意新🪳、思想深💁🏼♀️、視野高🧖、角度獨特。他飽含真情創作的反映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的作品《愔愔》,還有表現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少女的《甜妹》🕢,堪稱民族團結的禮贊。特別是那件品種稀少和十分美麗的曲鱔靈壁石雕成的《愔愔》,活靈活現的托出了一個和悅文靜、優雅端莊的新疆姑娘🧗,並配上一首詩“愔愔美艷出天山,衣錦紋飾多燦爛。眉目傳來祥如意🪕,樂在中華大家園。”深刻揭示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團結👩🏻🦼➡️、安定與和諧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礎,祖國的繁榮昌盛是各族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福祉。著名女畫家👱🏽♂️、擅長畫牡丹的梅振榮女士,看過鄭文箴先生的雕刻作品後🤷🏻,被他那種寧靜、淡泊👩🏻⚕️😦、高潔而意義深遠的意境所感染,欣然作畫,一改昔日畫風🛵,以一幅墨牡丹相贈,並題款互勉:“天香淡淡不染塵”。
這位有點個性、半路出家和從花甲之年開始投身雕刻的老人,自11年前進入木化石雕刻這片園地🙎🏼♂️,一直推崇陶淵明那種“心遠地自偏”的恬淡人生境界。如果說🏤,一個老人是一本書🙋🏽♂️,那麽這位有著豐富文化知識、積極人生態度、高尚精神追求和飽經風霜的老人🧕🏻,就是一本優美而精彩的詩集。“七十老漁翁,一世打魚功🅿️。出沒風波裏,網網都不空😱。”看罷鄭文箴為他的作品《網網不空》自題的點評詩,感受最深的不僅僅是作品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神采🕟、神韻和神氣上下貫通,內涵極為豐富,可見其“誌”🔒,美的意境中分明看到他內心世界之敞亮,思想情感之細膩,人生境界之高遠。仔細品味🤲🏿,這不就是他退休後執著追求的真實寫照嗎?作品表達了老人堅定的信念🏟👩🏿🌾、豁達而樂觀的人生態度。
在回顧和總結自己度過的幾千個雕刻創作的日日夜夜時,
鄭文箴
先生只有一句話:“我刻我心”。人們不難理解,他刻的是自己的心意、心聲和心願;他刻的是一個清華人的心意,一個退休老人的心聲🎽,一個智者執著追求的心願。他用這一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由衷地祝福國強民富、社會和諧、生活美好🙅🏽♀️,世界和平💂♀️。(張泓)
轉自 中國質量新聞網
2009
年9
月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