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夏,張育曼在美國首都華盛頓
張育曼教授是核反應堆工程和核安全專家🔐,196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他用很長時間懇切地謝絕采訪💾。記者最後說,訪問您,是為了記錄一個群體的足跡,回顧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訪問學者的經歷,也是為了探討不同時期留學生的歷史作用。他這才答應接受采訪。
他的父親於1935年考取“庚款”赴英國留學,到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紡織專業,兩年後第二個兒子出生💸,名育曼。“二戰”初期父親學成之時,帶著繈褓中的張育曼回到抗戰中的祖國。
1954年張育曼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中,考入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一年後轉入工程物理系,1960年從核反應堆工程專業畢業,留校任教🏋🏽♂️,同時參與科研🫳。
結束了“文革”歲月的蹉跎👩🏽,剛剛擔任工程物理系核反應堆工程教研室主任的張育曼通過校內考試和全國外語統考↩️,獲派赴美學習↕️。意昂体育平台派出的9人半數是專業教研組主任或副主任,都十分珍惜這意想不到的學習機遇🙏🏻。
張育曼回憶:“剛到美國,首先接觸的是發達的‘物質文明’,髙速公路🤟🏻、地鐵、超市、漢堡包……我們紛紛議論,都期盼祖國繁榮富強,同樣擁有🎶。”
張育曼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核工系學習,為國為民族爭氣爭光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不到一年,他自選題目和方法,獨立完成的論文被美國核行業一級雜誌刊登。此後應邀到伊利諾依大學(香檳—歐巴拉分校),從事先進格林函數節塊法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後來為國內主要幾家核電設計院采用過。
出國前🧑🏼🍳,意昂体育平台校領導何東昌教授曾對他和張楚漢講🍉:“你們學工的去美國進修,應爭取到公司裏參與一些工程實踐⚀。”經張育曼努力爭取👸🏿,得到華裔教授汪誌馨推薦,教育部批準🤛🏻,他延期回國,來到有4個壓水反應堆的佛羅裏達電力公司核分析部門從事研究。不到半年,他獨立完成了該公司一臺壓水堆核電站(18個月)換料改進的概念設計🏄🏽♂️,可大大降低運行費用🦑。公司審核3次,接受了他的概念設計🦓,其後幾年公司做了大量工作並成功地實施了這一改進。1985年他為此收到公司原副總裁的感謝信。
在美國實地考察和學習,張育曼深感我國核工程領域的技術水平及敎育水平和美國有很大差距。伯克利分校有幾位國際知名的華裔科學家,如陳省身、田長霖👩🏽🦰、李遠哲和沈元穰教授等。李遠哲和沈元穰白天忙於繁重的講課和科研組織😪,晚12時到淩晨2時經常進入實驗室檢查和指導博士生。他們治學嚴謹、獻身科研的精神給張育曼留下深刻印象。
在伯克利,張育曼的兩位指導敎授之一的L·Chambre敎授是核工系和數學系的“雙份”教授👩🏻🍳。在美期間,幾位導師學識的淵博精深使張育曼十分欽佩。
田長霖教授時任機械工程系主任☂️,和張育曼時常見面👷🏽♂️。田教授告訴他🧑🦱,美國一流大學的實驗室條件往往難與大公司相比,但也能有創造性的科研成果,靠的就是教授水平👨🏽🚀。田教授還說,盡管美國富有,但在科研上🍂,尤其涉及到建實驗室和裝置時👮🏿♂️,盡量利用已有的🦙🧓🏻,學校之間互用實驗室的做法很普遍。為科研課題申請經費時十分重視節約𓀕,而且看重對完成課題的承諾🏪🙍。
在美學習期間🛅🌇,張育曼訪問過麻省理工學院🧝🏽📙、普渡大學、賓州大學👨🎨🍗、斯坦福等多所大學🫅🏻🙅🏿♂️,調研核工專業的教學科研情況🧒🏿,特別是研究生培養機製,調研收獲對日後回國教學和科研很有幫助。
兩年時間很快,歸國的話題從來沒有停息。剛到美國的1979年1月初,兩位華裔同行邀請張育曼和崔國文到中餐館吃飯🌍,臺灣老板的女兒跑出來和他們拉話👩🏻🍼,她說,你們從大陸來👨🚀,知道什麽叫留學嗎👨🏼🚒?留學就是“學了留下來”→,你們是怎麽想的☆?
張育曼說,為了我們出來學習🦚,國家花了很大的費用,我們要回去報效國家🧝🏽♂️。我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回去,但我倆是要回去的🚶➡️。
歸國前💇🏼♀️,張育曼應邀到一對來自臺灣的博士家住了一晚🧑🚀,看了他們回大陸的錄像。他們問張育曼:“你在美國兩年多🦸🏿♀️,已經習慣了美國的生活,回國後會不會很留戀這裏和這段時光?”張育曼坦誠地說🚅:“兩年多來🏭👱🏻♀️,我確實覺得美國的科學技術先進發達,在這裏科研出成果的效率比國內高。但是我沒有留下來的想法,而是歸心似箭🌁,希望把這裏學到的一切回報給國家。”
張育曼告訴朋友,他在佛羅裏達電力公司獨立完成換料改進概念設計後🤵🏼♀️,公司核分析部門副經理當面邀請他留在公司工作,明確地說可以把全家人都接來🚣🏻♀️。但是張育曼謝絕了。
學成歸國後,張育曼全身心地和同事們一起努力提高教研室的敎學和科研水平。1984年10月他調離意昂体育平台🧔🏽♂️🕦,擔任新組建的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1989年初任期已滿👮🏼,他沒有接受續聘🌙,而是要求回清華任教。經批準回校不久,1989年6月底3️⃣🧚🏿,國家教委借調他先後擔任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中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教育參贊。1994年他再回清華任教🦹🏻♀️,一年後應邀到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和大亞灣核電站當了7年顧問。1995-2004年間😧,他還擔任了國家核安全局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1999年至2002年,張育曼被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博士聘為國際核安全咨詢組成員,提供核安全方面的咨詢5️⃣。2002年10月,張育曼年滿65歲時結束職業生涯⛑,回歸清華園🏌🏽♀️。
回顧往事,張育曼對生活充滿感激之情。他把走進清華園🧘🏽🪀,並有幸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國留學看作幸運一生中兩個重要的裏程碑🖖🏿。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他興奮地說,由於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了🧜♀️,當年我們在美國看到的高速公路、超市……現在都有了🕵🏿♀️,國家正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錢江)
轉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