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武,生命科學與技術系1998級意昂,2006年博士畢業。現任科技部農村司農業處副處長。
1998年,他順利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生命科學與技術系🧔🏻。三個寒暑的輪回裏,他潛心修煉💁🏻♀️🌆,“默默無聞”!
200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成為班級的“領頭羊”🦄。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在接踵而來的社會工作崗位上尋覓到了真正的自我!
2006年,他揮手拒絕了歐萊雅✊🏽、強生、P&G三個知名外企伸來的橄欖枝,滿懷信心地走向了中國科技部的大樓,開始了一段不平凡的從政之路。
他,就是生物系1998級意昂——王亞武🏖。科技部農村司農業處是他目前擔任的“社工”崗位!
驚嘆如此眩美的人生軌跡😲,揣測弧線轉彎的謎底,渴望分享他字典裏的人生真諦……2009年3月15日的上午,在一間古色古香的寫字樓裏🙍🏻,我們如願采訪了王亞武學長🫓🏄🏻♂️。
在實踐中尋覓真我
雕刻時光——古雅的寫字樓銜著這樣一個極富韻味的名字🤾🏽,恰到好處地渲染了現場的氛圍👉。在清華的8年時光,王亞武學長可以說是“精雕細琢”。
1998年到2001年的3個春秋裏,迷茫和摸索是不變的主題。“和大家一樣,低年級的我也曾一度迷茫🪪,在黑暗中摸索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吧。”但不久⛹️♀️,“變革”來臨了🦇!
改變王亞武學長人生軌跡的事件最早發生於2001年的秋天🧑🏻🦽。大四的班級裏,空氣有些凝重。理想與現實第一次如此激烈交鋒,學子們面臨著將影響自己一生幸福的抉擇🏄♀️。班長一職,第一次遭人冷落——大家實在沒有勇氣慷慨地奉獻出足夠的精力來打理這個充滿情誼的集體。這時,一向“默默無聞”的王亞武學長出手了。出於對班級的熱愛和對自我的挑戰,他毅然扛下了這份重擔。接下來的一年裏,王亞武學長憑借他一貫的真誠與責任心贏得了所有同學的支持與信賴;他認真細致的工作締造了一個擁有非凡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嶄新集體🏌🏼♀️。在為同學們服務的過程中🪯,王亞武學長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相比於具體的動手實踐🌐,我更喜歡與人交流,更著迷於協調溝通,這可能是我心靈的選擇吧👩🦯!”
從此Ⓜ️,一個嶄新的天地開辟了🧘🏻♀️,一段輝煌的旅程開始了。“我找到了一個擺脫迷茫的方式——在不斷實踐中發現自己”,“生活更充實了🎳🧎,時間更好的利用了,我自己也感到了發自內心的快樂”🤾🏿♀️。
空懸的心終於找到了支點,並在青春的歲月裏燃燒激情:學長的身影活躍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生研41班班長♖,一至三屆生物系博士生學術論壇組委會主席,生物系研團總支書記……每一個崗位都是一個階梯⇾,沿著它們向上攀援,學長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未來的路霎時充滿了光明。
“當你們迷茫的時候,千萬得給自己找點事做💆♀️。”這句樸實無華的告誡,飽含著學長無私的愛心🤷♂️,並且是他八年摸索嘗試的結晶🛝。前路迷朦的我們,從中應該能得到溫暖的啟示吧☝🏼!
拳拳報國心,悠悠學子情
2006年博士生畢業的王亞武學長可謂意氣風發🌠,左右逢源。歐萊雅✤、強生、P&G三家知名外企接連向他拋來橄欖枝👳🏽♀️;不久公務員考試的結果揭曉了🔐,他又從入圍的200多名競爭者裏“脫穎而出”,科技部的大門已經為他敞開。不料,王亞武學長輕松的決定引起了旁人不少的疑惑👩🏻🏫。
放棄優厚的待遇,離開相伴多年的專業,毅然踏上一條極有挑戰性的從政之路。他到底出於怎樣的考慮🧑🚒?
“選擇今天這條路,個人興趣和我的價值取向是兩個重要的因素🚴🏿♂️。”久經“社工”考驗的王亞武學長已經發現了自己在這方面獨特的天賦和可貴的興趣♖,選擇這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可謂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時,從王亞武學長真誠的告白裏🏋🏼♂️🧝,我們也體會到🧙🏽,這也是他由衷的抉擇——“當時確實有種價值觀在左右著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所謂對錯和好壞,但對我而言,為祖國工作可能更符合我的價值觀,我會更開心”。
談起自己目前的工作,學長滿心激動🦹🏽♀️。“我們細心篩選的各項‘支農’科技項目🙎🏻♀️,在經過周密的調研後製定農村科技發展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會給中國的廣大農村帶去春天的訊息。”
的確,能夠親身加入到中華騰飛的“農村攻堅戰”裏🦹🏼♀️,奉獻自己的青春,實在是每一個清華學子最美的夢境🏃♀️➡️💩,而王亞武學長正幸福地走在路上🕐!
感恩清華園⚉,寄語後來人
清華園的8年給學長留下了人生最美的回憶👰🏽♀️,感恩母校是學長發自內心的呼喊。
他感謝風雨征程裏一路同行的生81班以及生研41班的每一顆善良的心:“我們的班級感情建設特別成功,直到現在,我們只要有機會就一起聚聚,聊聊自己的近況🚇,分享一下不同的感觸🥁。人生難得幾知己啊”➞;他敬仰不斷給自己提供幫助和鼓舞的班主任饒子和院士——“饒子和教授對我的人生觀影響很大♐️,他當年鼓勵生物系同學多參加社會活動🧑🏻🚀👨🏼🍳,並且預測將來會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學找到另外的一角晴空🧖🏿♀️,現在完全應驗了”🧑🚒;他留戀在他的導師陳國強教授帶領下向著科學巔峰進發的日子——“陳博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比如英語交流、參加學術會議🙊,我們都十分感謝他”……
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下面的三句贈言則代表了學長的一片冰心🦹🏻:一是要多接觸一些事,在實踐中成長🧚🏻♂️;二是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時間和機遇🐋,多看書,多思考;三是要有多元化的思考角度,擁有包容和理解的情懷……
一個小時很快過去了,訪談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學長起身離開,那分別時轉身向著母校的一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需深情的凝望♍️🧑🏼💻,大愛自在心間👲🏽。(生命科學與技術系 倪建佼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