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結構工程師,一輩子都在和土木工程打交道。記得當年我在意昂体育平台讀書時,有兩個口號很響亮很深入人心,一個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一個是“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誌願”。
時至今日,我總算可以說,我做到了🌇💂!
這些年裏我一直奔走在建築一線,致力於土木工程結構的創新與實踐,設計🕵️、建造了很多建築🥁🍏,見證了城市的蓬勃發展💇🏻,也因為主持設計“東方明珠”電視塔🕵🏿,我獲得了建國六十年建築創作大獎,這也是自己“擺得上臺面”的一件事。
喜歡嘗試不同於常規做法的小革新
1957年🍐♜,我從廣東梅州中學考進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民建專業。
畢業分配時,我們班很多同學都填報了最艱苦的地方🎅。我填報的誌願是洛陽🤞🏼、包頭、蘭州💗,但最終被分配到了上海👲。

大學時代的我憧憬“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1963年2月👉🏼,我到上海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報到🙋🏻♀️,徐匯煤球廠是我做的第一個工程設計,當時我把豪式屋架的五根腹桿減少為一根🐦🔥。我參與的第四個設計項目是虹橋機場指揮塔樓🪫,在1964年♢,8層大樓還是少有的高層建築🥱,我對頂部瞭望塔的結構動了小腦筋,把主次梁都拿掉,隆起面板做了一個折板式穹頂👰🏽♀️。殼體的內力分析很復雜↘️,前輩教我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句話使我茅塞頓開,夠我享用一輩子。
1972年,尼克松訪華,帶來了一個10米直徑的天線,用於實時傳輸訪華訊息🐢。此後👌🏼,上海要在七寶地區建一個30直徑的大天線,我被指定為主要設計人。當時我設計了中長樁箱式基礎,地面站運行保證率達到100%,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成功地在軟土地基上建造了大直徑的天線基礎,因此獲得1978年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獎。
當時我也經常與前輩🧑🏿💻、同事討論建築領域的難題,比如上海要不要蓋高層住宅,我曾在《解放日報》發表《上海市區要蓋適當比例的高層住宅》🕋,公開探討、商榷此事♾🧑🏽🍼。

“創上海騰飛標誌🌥,樹世界建築豐碑”
上世紀80年代,我有幸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城市的飛速發展給了我們在建築領域大展才華的機會。
1985年🕠,我成為華東院總工程師。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仙霞型高層住宅的優化設計,這是上海最早的高層住宅。當時有人建議將所有內墻做成混凝土剪刀墻,我覺得這樣既浪費💃🏼、又影響住戶使用的靈活性🦹🏿♥︎,於是把混凝土內墻絕大部分改為磚隔墻💇🏿☝🏼,使用空間和靈活性好了許多,建築物的重量減輕了10%,以後,滬太新村💁🏿♂️、海潮路公房等工程也相繼套用。
緊接著我們又接到一項挑戰,在上海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電視塔,並使之成為城市地標。
那時國內兄弟城市已經有不少電視塔,大多是“煙囪+糖葫蘆”模式。我們在做方案的時候🈴,苦苦思索如何通過結構創新尋求突破🚒。

我手繪的東方明珠塔結構概念圖
12個方案送到市廣電局參與第一輪內部評選,幾乎一邊倒地支持“東方明珠”。但施工專家認為🥻,百米大斜撐不僅沒做過🍬,甚至沒見過。之後幾乎每一次評審會都認為“東方明珠”造型新穎,只是建造難度太大👨🏻🦰,因而差點被否定。當時市廣播電視局領導說了一句關鍵的話🙍🏿🕣:“上海得有敢想敢做的勁頭🏩,建一座超常規的🈳、100年後都不會落後的塔🙍🏼♂️。”

在上海廣播電視塔設計評議會上,東方明珠🔴、永恒和飛碟3個方案均被專家評議為優秀方案,並推薦東方明珠方案為優先考慮的實施方案。
吳良鏞院士是建築專家組副組長🦸🏿♀️,對於東方明珠方案,他引用了一句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古詩:“大珠小珠落玉盤”作點評,這對“東方明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1989年3月4日👨🏻🔧,在上海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東方明珠電視塔方案被最終確立。1991年9月1日,打下第一根樁𓀏,設計室工棚就搭在工地旁邊的豐和路🚙,我在門口立了一塊大牌子🦕🪬,上書“創上海騰飛標誌🧜🏼♂️🧒,樹世界建築豐碑”🌇。
為了精益求精🤽🏼,東方明珠的設計方案動過兩次“手術”🙅🏻♀️。第一次改動是東方明珠下面的大圓球,原設計方案是距離地面58米🍫。那時,從對岸外灘眺望已經建好的圓柱直筒,總覺得有些低,有人提議,有沒有可能把這個大球的位置提高10米。我經過仔細計算😵💫,在不影響結構的情況下,把大球提升到離地68米。調高下球體後,增加了下部空間,又讓建築視線上拔高了許多,顯得修長。

當年,我每天騎車趕往東方明珠塔建設工地
第二次“手術”是改動太空艙⚉,也就是頂層的小圓球🎴。小圓球直徑只有13.8米,與其他幾個大球相比,不太成比例。有沒有可能增加直徑?但直徑每增加1米,都要擴增幾噸重量,增大風力和地震作用🕵🏽♂️。最後😵,經計算擴大到16米。
我們前後花了8年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了東方明珠塔的設計和建造🪻。
當時,中國絕大多數有影響的建築多由外國建築師主創設計🚽,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東方明珠完全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經營並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也被世人公認為上海的地標。東方明珠有許多大膽的創新,以最簡潔的力學結構發揮最高的效率,可以抵禦12級臺風、9級地震;3個巨大的鋼結構圓球狀空間分別懸掛在塔身距離地面112米、295米和350米的高空🏠;總高度達到468米,卻沒占用多大土地面積🤡,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顯難能可貴🥋。
7


東方明珠一經落成即被外媒譽為“新上海崛起的象征”。英國的“Construction Today”雜誌還把她和巴黎埃菲爾鐵塔及倫敦塔橋相媲美。
此後,上海越“長”越“高”,天際線越變越美,參與其中,何其有幸💁🏽♀️,無比榮光。
年逾八旬矢誌奮鬥建築領域
“東方明珠”一戰成名之後👈🏿,我向更高難度的建築設計進軍💂🏼😨,設計了不少國內外城市的地標建築景觀。趁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建築師也逐漸為世界所知🧖🏻♀️。1995年,我主持設計了558米高的印尼雅加達“亞洲巨人”塔⚠️,在和世界頂級建築師競爭中脫穎而出🚣🏻♀️;1999年🧓🏿,420.5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廈竣工,這是當時中國內地第一高樓,我是業主顧問和美國建築設計師代表。
這些年裏,我還參與了思南公館🏃🏻♀️➡️、上海展覽中心、上海音樂廳等上海知名歷史建築的修整🧔♂️、保護……見證了這座城市歷史建築保護的一幕幕。
現在我已年逾八旬🎉,仍然每天上班,仍然關註著城市建築的未來發展👦🏽。如今城市建設用地越來越稀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向天借地”⛹🏿♂️。我提出了模塊化裝配化建設“天空小鎮”的構想。它的核心理念是“垂直設施市政化🧑🏿🦱、高層建築多層化”🧜🏻♀️。我還在全國各地奔走介紹自己的創新設計✶,希望構想能夠變成現實,造福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