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經濟網 2009年3月25日 作者 盧水平 洪成浩 魯偉
圖為:9月27日,在完成航天員出艙任務後,神舟七號飛船在太空釋放
一顆伴飛小衛星(攝於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大屏幕)。
圖為:這幅圖片為伴星開啟後寬視場相機獲取的第一張圖片,拍攝時間為航天員按下釋放按鈕後6秒鐘,伴星位於飛船前方,距離數米處。照片中軌道艙前部黑影為伴星的日照影子。這是我國獲取的第一張觀測在軌航天器的圖片。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返回艙早已成功著陸,但曾經擔負給神七拍照和繞飛任務的伴星至今仍留在太空“服役”。截至今日,這顆伴星已在太空遨遊了整整180天。昨日,中科院創新文化建設10周年總結交流會暨政研會第七屆年會在武漢召開。負責神舟七號伴隨衛星研製工作的單位——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總設計師朱振才研究員,在會議間隙向記者介紹了伴星研製背後,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神七攝影師”被迫“減肥”
神七伴隨衛星是我國在航天器上首次釋放的伴飛小衛星,有媒體曾稱之為“太陽小攝影師”。據朱振才總設計師介紹,中心對神七伴星的研製始於2005年4月,此時中心成立只有6年時間。對一個年輕的團隊來說,既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又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其中關鍵的一項考驗就是給伴星控製體重。
由於神七飛船的環境條件限製,伴星的體積不能大於40×40×40立方厘米,重量不能超過40公斤,要在這樣的體積和重量限製下,研製一顆具有目標成像、繞飛等一系列高技術功能的微小衛星,是一項相當艱巨和棘手的任務。
為滿足這些限製性要求,中心專家們采用了多項新技術給伴星“瘦身”。朱振才介紹,負責給神七拍照的相機原來有4公斤重,研製人員將其身上的備份結構減掉,對原有鋼度較高、較厚的結構進行了優化,還有部分電路被整合。這樣一來,相機體重減得只剩下2公斤。伴星上起姿態定向功能的太陽敏感器原重200克,研究人員巧妙地將太陽敏感器分成三片,直接鑲嵌在衛星的三個結構面上,放棄了原設計所需的支架,這樣一變化,它的體重就只有幾十克了……多方減重後,伴星身上最重的部件、具有大容量數據存儲的計算機,也只有4公斤多。“我們就是這樣一克一克地去控製伴星上每一臺單機的重量,以達到減輕總‘體重’的目的……”
反復試驗,保證電池不爆炸
據朱振才介紹,伴星在國內首次采用大容量鋰離子電池作為在軌航天器電源,並通過對電源控製器的優化設計,實現對鋰離子電池組的安全控製和智能保護,保證伴星在軌電源供給。
不過,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試驗也貫穿了整個伴星的研製過程。據介紹,為確保伴星的萬無一失,設計和研製人員不僅要在原理上、設計上、使用中確保電池在充電時不會發生爆炸,而且還要在實驗上驗證,倘若鋰離子電池在真空環境下發生爆炸,不會對伴星以外物體產生危害,不會對航天器和航天員的安全產生影響。研製人員和單機承製單位反復論證反復試驗,最終將可能發生的風險一一化解,用事實證明了所用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
大氣層是伴星的最終歸宿
在神七載人航天期間,曾有媒體報道說:“在10天的伴飛之後,小衛星(即伴星,記者註)還將在空中停留半年,然後被銷毀。”
如今,距離伴星被釋放的時間2008年9月27日(神七飛行到第31圈時),已近半年了。那麽伴星真的會被銷毀嗎?昨日記者得到明確答案:不會將其銷毀,也不會回收。
據介紹,目前伴星仍處在技術實驗期,還肩負著重要任務。它到底還能在太空逗留多久,取決於它還能工作多久,期間還須等待各種的考核。
他還說,由於伴星屬於低軌道小衛星,軌道距離大氣層的距離較近,不管它是否到達壽命期限,其最終的命運也只有一個:“墜入大氣層”。
朱振才,1963年出生,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精儀系。現任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