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允(1916.4.3-2000.4.29),無線電電子學、空間電子系統工程專家,早期在國內領先研究毫微秒脈沖技術👮🏿♂️,領導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機載單脈沖雷達☯️,為我國無線電電子學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他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跟蹤測量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全面參加了系統設計和建設工作。他提出和設計了發射我國通信衛星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的新方案🧎♂️,並負責這一系統的研製和星—地技術協調工作📸,為建設我國衛星測控網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芳允🤷🏼♂️,1916年4月3日出生於浙江省黃巖縣。1938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清華無線電研究所任助教👳🏽♂️🕟,在任之恭🫵🏼、孟昭英指導下工作。1945—1948年在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曾經從事當時最新的海用雷達的研製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芳允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研究生理實驗用的精密測量設備🥮;1953年調北京,主持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籌備處工作,經過一年,籌備處具有一個研究室的規模🧘🏻♂️,1954年並入物理研究所(所長為錢三強)🔃,組建成電子研究室🧏🏽,陳芳允任該研究室主任🥡。該研究室有微波技術🎅🏼、電子線路技術、計算技術等幾個研究組和一個實驗車間🐰。1955年陳芳允晉升為研究員♨️。1956年後,中國科學院在新技術方面成立了半導體、自動化、電子學和計算技術四個研究所。陳芳允調入電子學研究所,任該所脈沖技術研究室主任👩🏻🦯,開展毫微秒脈沖技術的研究,機載單脈沖雷達的研製👍🏼,直到1965年😼#️⃣。
陳芳允從1965年開始參加我國空間技術工作🧘🏿♀️,於1967年調到國防科委第26基地📡,從事我國衛星地面測控網的研製和建設工作;1976年調國防科委測量通信總體所任副所長,同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調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員,1988年後為顧問。此後,他仍十分關心我國重大國防工程系統的研究和建設🧚♂️,經常參加重大研究項目的方案論證會或技術評審會,為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出謀獻策。
陳芳允兼任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並被聘任為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國電子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和中國宇航學會的理事。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為院士)並兼技術科學部副主任🔏,1985年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1年被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
為我國無線電電子學做出開創性的工作
1956—1965年🔌,陳芳允在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工作期間任脈沖技術研究室主任💽,在建所初期為電子所籌建作了大量的工作,是電子所創始人之一。1956年電子所尚未有研究大樓,在北京西苑旅社租了一幢樓開展建所工作♙。為創辦研究室,陳芳允組織領導全室科研人員👴🏼,瞄準當時技術發展前沿,開展理論研究♦️,結合我國實際開發研製項目。在毫微秒(10-9秒)脈沖技術方面,從信號產生、放大👨👨👦、傳輸、檢測到顯示,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工作。毫微秒級脈沖寬度最初用電子管𓀑、二次發射管、閘流管來產生,後發展到用半導體器件、雪崩管、階躍二極管等來產生🙍🏼♀️。在毫微秒脈沖信號顯示方面🎅🏿,陳芳允領導一個研究組👨🏻🦲,研製成功一種寬頻帶的采樣示波器(1958年),並成為小批量生產實用型產品,這一項目當時屬國際首創🏞。原子彈試驗需要對多道脈沖信號作瞬時分析,應用戶的要求🫰🏽,陳芳允領導一個研究組研製成功多道原子射線分析儀(1963年),對我國原子彈試驗的測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陳芳允在科研和技術工作上,善於結合我國的實際,提出創新的辦法和系統,對科研事業充滿信心🎈。他作風嚴謹🖲、平易近人,在實驗室工作時,與合作者一起不僅要求原理概念清晰,並要求弄清技術實施細節🫲🏽,遇到疑難問題⛽️,與合作者一起客觀地商討解決辦法,直到問題解決🫱🏻。
1964年5月📷🙇🏿,電子所和空軍一所、前三機部洛陽五所協作,由陳芳允牽頭研製機載單脈沖抗幹擾雷達。1965年5月電子所參加該雷達研製的人員全部搬遷到成都,並入中國科學院西南電子所,這批研究人員與協作單位人員一起在成都繼續研製這個雷達。經過幾年的努力研製成功後在工廠投產,裝備我國的大批殲擊機🧎🏻♂️,該雷達是我國第一代機載單脈沖雷達🧑🏼🦲。
陳芳允在這期間還培養了一批研究生🧑🏽🍳,這些研究生後來都分別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研究所所長和副所長等🔅👩👦👦,在各個崗位上發揮作用🛎。該脈沖技術研究室的研究人員,包括各科學分院送來進修的人員,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大部分人員成為科技骨幹。
為建設我國衛星測控網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芳允於1965年開始到現在從事我國空間技術工作。他擔任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跟蹤測量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全面參加了系統設計和系統建設的工作🧑🏼💼🧏🏻♂️,為我國的衛星測控網建立了基礎。初期的測控網只能跟蹤測量和控製中🤹🏽♀️🅰️、低軌道的衛星,不能測控地球同步軌道的衛星𓀃。1971年,陳芳允等提出了有我國特色的新型衛星測量控製系統😙,簡稱微波統一系統。這是跟蹤測量、遙測🚵♂️、遙控三個分系統共用統一的微波載波,共用一副直徑為10米的拋物面跟蹤天線;這樣一個單獨的測控站通過方位角、俯仰角、距離和距離變化率的測量👩🏽🦲,就可以測定衛星的運行軌道(包含地球同步軌道)。測控站與衛星載應答機配合,作用距離達45000公裏。我國當時由航天工業部和第四機械工業部分別承擔研製了兩套微波統一系統,分別安裝在閩西和渭南兩個測控站。陳芳允為該微波統一系統的總設計師之一,參加了系統研製和星—地協調的全過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測控和定點🖥,技術很復雜,微波統一系統的研製,工程難度大;從1975年正式開始研製,經過8年的工作🐀🤹🏽,到1983年兩套微波統一系統才研製成功,進站安裝👏🏿。從1984年到90年代初⛏,我國發射的“東方紅二號”系列通信衛星,都是由這兩套微波統一系統測控和定點的🫖。這對我國通信衛星的發射和管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試驗通信衛星及微波統一系統的研製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陳芳允是獲獎者之一🟨。
1976年陳芳允主編了一本《衛星測量手冊》,發行到有關單位,供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及有關人員參考。很多地面站設計人員參閱過這本書💋。
1986年3月3日陳芳允和我國著名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家墀聯名寫信給黨和國家領導人,建議加快發展高技術,使我國的科學技術跟蹤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我國政府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不久,由國家科委製訂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編號為“863”計劃🤹🏻♀️。該計劃已實施了幾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研究新的衛星系統
1983年,陳芳允和合作者提出利用兩顆同步定點衛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經過分析和初步實地試驗,證明效果良好。這一系統稱為“雙星定位系統”🌷。這個系統由兩顆在經度上相差一定距離(角度)的同步定點衛星🏀,一個運行控製主地面站和若幹個地面用戶站組成。主地面站發信號經過兩顆同步定點衛星到用戶站🏔;用戶站接收到主地面站發來的信號後,即作出回答🤦🏼♀️,回答信號經過這兩顆衛星返回到主地面站。主站—兩顆衛星—用戶站之間的信號往返,可以測定用戶站分別到兩顆衛星的斜距。假設大略知道用戶站所在地至地心的距離🧑🧑🧒,這樣👩🏻🦯,已知空間三個點(兩顆衛星和一個地心)的位置和已知用戶站至這三個點的距離,就可以通過設在主地面站中的大型計算機計算🖐🏿,得到用戶站的位置。然後🫸🏻,主地面站把用戶站的位置信息經過衛星通知用戶站。這就是定位過程🧑🏿✈️。用戶站要有發射和接收設備。主地面站和用戶站之間還可以互通簡短的電報。1993年我國進一步進行“雙星定位系統”的試驗工作。“雙星定位系統”的建成🕹,將使地面上數以萬計的用戶可以方便地確定自身的所在位置。
1988年以後🤚🏽,陳芳允,擔任國防科工委的顧問👨🦲,但他仍十分關心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結合我國國防和國民經濟的需要,繼續研究新的空間應用系統。1991年陳芳允和我國的遙感科學家共同提出和設計了利用小衛星群縮短對地觀察周期的空間系統🧙♀️。先後在兩個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了報告。該衛星群由七顆處在同一軌道平面上的衛星組成,軌道是太陽一同步和“凍結軌道”,它的主要參數是🧑🏿💼:半長軸a=7150.6千米,高度h=772.6千米,傾角i=98°🫃,近地點幅角ω=90°,偏心率e=0.001035💚👧🏽,平均周期p=100.78分,結點周期pc=100.225分💕。
如果七顆衛星按等時間間隔發射在同一個軌道上,地面觀測帶是±200千米👩🏽✈️🎅🏽,這樣,在赤道區域📄,兩條軌跡之間的地帶可以全部覆蓋。對某個地區一天可以實現觀測兩次(白天一次🚃,黑夜一次)。這種衛星對地觀測系統能夠滿足重訪周期短和能及時發現地面景物變化的要求。這篇報告發表時,受到與會者的欣賞👃🏿。
陳芳允還繼續研究其他的空間系統,如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等🚵🏿♂️。他希望在他長期所從事的專業上,再為祖國和人民作出貢獻。 (曾邑鐸)
簡歷
1916年4月4日 生於浙江省黃巖縣🛞。
1938年 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
1938—1941年 任昆明清華無線電研究所助教。
1945—1948年 在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
1948—1950年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技正🎅🏽。
1953—1956年 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電子研究室主任📨。1955年晉升為研究員🤚🛐。
1956—1965年 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脈沖技術研究室主任🙍🏿♀️🌄。
1965年 開始參加我國空間技術工作😫。
1967—1976年 在國防科委第26基地工作 。
1976—1984年 任國防科委測量通信總體所副所長✣。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4年 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常任委員。1988年後為顧問。
1986年和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聯合向中央提出了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倡議(863計劃)。
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摘自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工學編 航空航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