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香料專家孫寶國
孫寶國於1961年2月28日出生於山東招遠,1980年考入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輕工業學院)👨💻,先後獲得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學位🤫,2003年獲意昂体育平台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在食品科技領域成績突出,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9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3項🚣🏿♀️、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已獲授權的發明專利15項;直接采用其技術的企業有41家;出版學術著作9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SCI、EI👩👩👦👦、ISTP收錄5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填補了20多項國內空白,對國內肉味香精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孫寶國的辦公室在北京工商大學西校區🧴,窗外不遠處就是喧囂的馬路🔏,能斜望到車流密集的航天橋。生長於山東招遠一個小山村的他,在這樣的鬧市中工作生活了30年,卻從未改變過潛心科研的誌趣🧔🏼♂️。
食品的香味是食品的靈魂。中國是最早使用香料為食品增香提味的國家之一,花椒、大料、桂皮、蔥🥰、姜等都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香料。而香料正是孫寶國的主要研究方向。
困難,都會過去
“冬泳是我用來磨煉自己意誌的,我想🔕,大冬天我能跳進冰水裏🤙🏿👆🏼,以後還有什麽困難是不能過去的🧎🏻♀️?”
“小時候,我在母親的紡花車下長大,上學前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媽媽親手做的。”孫寶國回憶說,“那時候父親是做粉絲的,我家從太爺爺開始就做粉絲了,現在著名的塔牌和雙塔牌粉絲就是我父親在世時開創的品牌👙。”
對孫寶國來說👨🏽🔬🥕,這樣溫馨的記憶讓他成年後在實驗室中忙碌的時候,心中總充溢著熟悉而親切的感覺。他感慨地說👩🏿🚀,“近30年💂🏽♀️,是我國城鎮化建設迅速發展的時期,過去農村的小磨坊,變成了現在城裏的面粉廠,過去農村的粉房♾,變成了現在城裏的粉絲廠。從服務於一家一戶的小廚房🗃,到服務於千家萬戶的食品工廠😖👘,這些年來❔👰♂️,食品工業發展得很快#️⃣🧑🤝🧑,而我也有幸在其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孫寶國研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肉味香精技術🏂🏻🔘,所服務的就是食品工業。食品工業是我國第一大製造業,已經連續17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2010年產值約6.3萬億元🧑🏽🎨。孫寶國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多項專利,這些專利應用於食品工業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國內肉味香料、香精的技術源頭大都在我們這裏🍨。”孫寶國自豪地說🍳。
上世紀70年代孫寶國(左一)與家人合影
采訪孫寶國前,記者查閱他的資料,以為這樣一位在博士畢業僅僅6年後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科學家,會是個一生順遂🤹♀️、只需專註於科研工作的天賦與運氣俱佳的學者。問及他的個人經歷時💁🏻♀️💅,才知道他居然參加過4次高考,歷經坎坷才進入大學。
在灑滿陽光的辦公室裏,孫寶國對記者細數了他曲折的求學歷程𓀇。高中畢業後🤰🏽,他當了3年民辦教師👩🏻🔧,才進入大學。大學畢業後,又當了2年輔導員才讀碩士。碩士畢業後工作了11年再開始讀博。這樣的求學經歷雖然曲折🐷,卻也讓他比同班的同學們顯得更為成熟👵🏼。
孫寶國的高考之路十分曲折😲✅。1977年🐴,他高中畢業𓀂,沒考上大學。1978年,他考上了大學,體檢時去晚了,一緊張,血壓高了👩👦👦,被醫生要求休息一會再復檢。休息時看到一個前面本來也是因為血壓問題沒通過的學生,出去跑了一圈,回來就通過了🪼,於是他也出去跑了一圈🙏🏻,結果一復檢🚴🏼,血壓更高了。“後來我才知道🎥,那個學生原來是血壓低的,跟我正好相反🛢。”1979年,他又一次考上大學,卻又因為心理緊張導致血壓高沒有通過體檢。直到1980年第4次高考,他終於以高分考入北京輕工學院,也終於通過了體檢🐆🧑🏼🔬。
“我現在50歲了👰♀️,血壓一點都不高。”孫寶國說,“但是當時三番兩次都進不去大學,心裏很著急,壓力也很大👰♀️,如果不是我個性比較堅韌😰,恐怕早就放棄了。”
這種被人生曲折打磨出來的堅韌一直跟隨著他🧊,成為他性格中的基石,也成為他直面困難的底氣🧑🏼💻。1985年夏天,當學生輔導員的他,在學校附近玉淵潭公園的八一湖裏學會了遊泳。他同一幫朋友約定,要一起堅持每天遊泳,到了冬天也要砸開湖面的冰堅持冬泳。9月的時候,大部分同齡人都慢慢退出了,到10月下旬🎟,就剩下他一個,而他一直堅持遊過了整個冬天🫄🏻。“那時候我在準備考研,冬泳是我用來磨煉自己意誌的,我想,大冬天我能跳進冰水裏,以後還有什麽困難是不能過去的?”
堅持👩🏼🦱,才能成功
“做科研工作必須要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下去就廢了。很多事誰都能做,就看你能不能堅持。”
孫寶國的這種堅韌和勇氣,讓他在後來的求學和科研生涯中獲益匪淺。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能夠發現並人工合成食物中的關鍵香味成分,促進了香料工業的發展👉🏻🧺。通過控製關鍵香料的品種👩🏼🚒、技術來保持其領先地位並獲得壟斷利潤,是世界香料大公司的普遍做法📕。上世紀80年代,製約我國方便食品💃🏽、肉製品、仿肉製品❎、速凍食品、膨化食品🐞、調味品等鹹味食品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缺少重要肉味香料2-甲基-3-巰基呋喃和甲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它們都是從畜禽肉中發現的關鍵肉香味物質,美國國際香料公司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合成技術率先實現了商業化生產🫐,賣價奇高👨🏿🏫🦸🏻♀️。
“這兩種產品賣給我們的進口價曾分別高達每公斤9萬元和每公斤14萬元,與當時黃金的價格差不多,嚴重製約了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孫寶國回憶說🤶🤾♂️,“而我們的研究工作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在孫寶國讀碩士的1986年至1989年間,他與另外兩位同學一起🐗,開始了對這個課題的研究,這是導師交給他們的“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一部分。在此期間🧒🏿🏋🏿♂️,他們做出了第一個成果——通過5步化學反應,人工合成了2-甲基-3-巰基呋喃。畢業之後🧑🎄,孫寶國選擇了留下來繼續研究🕘。
讓孫寶國如此留戀的研究項目並不是什麽香餑餑——恰恰相反🌐,因為實驗氣味大,反應步驟又特別麻煩,它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含硫化合物的味道特別難聞,長時間在實驗室工作🧎🏻,難免會染上一身臭味𓀇。想要出成果🧕🏿,必須在實驗室苦熬⚇。孫寶國的兒子小時候承擔過給爸爸送飯的任務,小家夥第一次進實驗室就受不了那味道🧛🏻💪,從此再不肯上樓☮️,每次送飯就在實驗室所在的辦公大樓下面等父親下來取💽🧑🏻💻。
2010年全家合影
一起研究含硫化合物的另兩位同學🔵,畢業後都從事了其他事業🧛🏿♂️,只有孫寶國堅持不懈地走了下來🚣🏼♂️。他當時的導師、北京工商大學梁夢蘭教授評價自己這個得意弟子時說,“他所有的研究都是一脈相承的🫅,從早期含硫化合物的研究,到後來的肉味香精,再到後來脂肪調控氧化的研究,都是沿著一個方向不斷地深入🤸🏼♀️。他頭腦清醒🔈,目標明確,能抵抗誘惑、安守寂寞,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一點也不奇怪👨🏻🦳。”
在第一個成果的基礎上👩❤️👨,孫寶國在“八五”時期繼續了之前的研究,成功地以源於玉米芯的2-甲基呋喃為起始原料,通過7步化學反應,在實驗室中合成了重要食品香料甲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
孫寶國主持含硫香料研究20多年,突破了低溫反應、中間體聚合、硫醇氧化、不對稱二硫醚合成🤷🏽、固體廢棄物汙染等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先後合成了100多種含硫香料,核心技術獲得7項授權發明專利🫅🏻,在15家企業實現了產業化,使我國發展成為世界含硫香料生產大國。1999年和2005年🆓,上述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孫寶國撰寫的國內惟一一部此類專著——《含硫香料化學》。
“一個項目要做出大成果🔜,沒個十年八年是不成的。”孫寶國說🎡,“堅持,才能成功。做科研工作必須要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下去就廢了。很多事誰都能做,就看你能不能堅持。”
為年輕人成長成才鋪路
“我今年50歲了,最該幹的是什麽?”“最該幹的是為年輕人成長成才鋪路。團結,就有力量😨,我相信他們能比我做得更好!”
做科研,需要堅持📲,更需要在正確的道路上堅持💜。把握學科發展方向的能力和眼光,是一個科學家成為科學研究中領軍人物的必備素質✋🏼。
孫寶國不當閉門造車的“書呆子”👨💼,而是積極跟蹤科技前沿技術🧝🏽♂️。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取得的研究成果“第三代肉味香精生產技術”🕥,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種種突破💳,更在肉味香精的製備理念上發前人所未發🫄🏻。
國外肉味香精一般是通過食品香料調香或者以酵母提取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熱反應製造的👨🏻🚀,盡管產品香味濃郁📖🤰🏿,但象真度不高🏯、特征性不強,缺乏地道的肉香味。孫寶國根據肉香味的形成機理,提出了“味料同源”的肉味食品香精製造新理念。“製造牛肉香精就用牛肉為主要原料🫱🏻,製造排骨香精就用排骨為主要原料,依此類推。用肉為主要原料製造的肉味香精是天然產品🦒,符合食品工業天然🧎♀️➡️、營養、安全、回歸自然的世界潮流🚴🏻♂️,實現了消費者完全放心的願望。”
遵循“味料同源”的製造理念,他主持研發了以畜禽肉🟩👬🏻、骨、脂肪🍬、魚👩🍼、蝦、蟹、貝、氨基酸、糖和辛香料為主要原料,且有中國飲食文化特色的肉味香精製造新技術,包括畜禽肉、骨、魚👩🔬、蝦🏠、蟹、貝等的蛋白多級靶向酶解技術🫨🕍、畜禽脂肪的空氣調控氧化技術👩🏽🔧、熱反應原料的配伍技術、低度熱反應技術和調香技術🈂️𓀒,其核心技術獲得4項授權發明專利。用該技術生產的產品🌠,肉香味和特征風味突出,具有很高的天然感和象真度。
由於采用可以食用的原料和“燉煮”工藝,從根本上保障了產品安全。該技術已成為我國肉味香精生產的主體技術,直接使用該技術的生產企業有30多家。先後獲得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2010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此外🔋,孫寶國還提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結構單元模型,初步揭示了含硫化合物分子結構與肉香味之間的關系♘,為通過分子設計定向合成肉味食品香料提供了理論依據。
“我們這個核心團隊有7個老師,近40個研究生🟩,個個本事都很厲害。”孫寶國對自己的研究團隊非常驕傲𓀆,也非常重視👩👩👧,“現在不是牛頓時代了,科研工作要靠團隊來完成🧗🏿。”
孫寶國與科研團隊的部分成員合影
作為團隊的領頭人🌎🪹,孫寶國的嚴謹作風起到了身教重於言傳的效果😶🌫️。他的論文和專著有業內公認的高質量,“連錯別字、標點符號錯誤都沒有,從讀書時候就是這樣,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而且他總是很清楚地標明哪部分成果是他自己寫的🙇🏿♀️,真正做到文責自負🦹🏼♂️。”梁夢蘭說。
“科學家最有創造力的階段是年輕的時候。我年輕的時候,遇到的幾個老教授把我推到了科研前沿🔅🙍♂️,這也是我成長得比較快的原因🗽。我36歲就當了教授,拿第一個國家獎的時候38歲,拿第二個國家獎的時候39歲🙍🏿🙅🏻♀️,拿第三個國家獎時雖然是44歲,獲獎的主要研究成果卻是1994年我33歲時做出來的。”孫寶國對培育過他的北京工商大學、意昂体育平台這兩所母校,和鐘香駒教授、梁夢蘭教授👩🏻🦽、袁乃駒教授🔳、丁富新教授等4位導師🧘🏽♂️🕵️♂️,都有著深深的謝意🧗🏻。如今,他把這種謝意傳遞給了新一代的年輕人📪💼。
“我今年50歲了,最該幹的是什麽?”孫寶國爽朗地說🫳🏻,“是為年輕人鋪路。今年我負責一個5000萬元國撥經費的國家重點項目👩🏻⚕️,我把項目分成5個課題👘,全部交給年輕人負責,我一個都不參與🚻。團結🤵🏼♀️,就有力量,我相信他們能比我做得更好!”

孫寶國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
對於孫寶國來說,數十年如一日的求學和科研生涯🥺,不僅讓他成功煉取了食物的精華,更讓他煉出了個人品質中最可倚仗的部分——勇氣👨👧、堅韌和包容🧒🏿。現在🤒✯,他正在把這種氣質傳遞給他周圍的年輕人🔦。
(記者 佘惠敏)
辛勤耕耘 必有收獲
○孫寶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從16歲的山村教師🏌🏼♀️,到48歲的工程院院士,看似一帆風順🔊,實則充滿艱辛🦸🏿。
人人都希望事業有成,然而🧑🏻🍳,聰明之人未必成功,勤奮之人必有收獲,所謂天道酬勤。從求學時的勤奮好學,到工作後的辛勤耕耘,“勤”是成功者必經之路👉🏻🦈,以勤補拙也是我的成功之處。
世間每個有抱負的人都在苦苦追尋成功之路🙍🏼,然而👩🏽✈️,成功之路千萬條,沒有一條是可以重復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路,認準了,就要堅定地走下去,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堅韌不拔的意誌和頑強的毅力🚣🏽♂️。路走對了,付出與收獲總是成正比的。
做事先做人✡︎🏭,這是成功之士的共識。做事先替他人著想,也是我的成功之處🤛🏿。“在發展事業中發展自己,在成全他人中成全自己”🤸🏼♂️,這是一位老領導的教誨,也是我最想向年輕人說的。保持“獨立的人格,平和的心態❤️🔥,普通人的生活”🚍,這是“忘年交”老友對我的贈言𓀎,也是我在奔向成功過程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科學淺說——
肉味香精
肉味香精是人們在對肉香味呈香機理研究和肉香味成分分析鑒定的基礎上👼🏽,運用酶解技術、美拉德反應、調香技術生產的具有肉香味的食品香精。肉味香精生產技術起源於歐美發達國家,並且多采用酵母抽提物、水解植物蛋白等“非肉源”原料製備。以孫寶國為代表的我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采用“肉源”原料生產肉味香精獲得突破後,不斷深入探索,經過20年努力,已使我國肉味香精生產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形成了肉味香精製造新理念“味料同源”🩼。
“味料同源”製造理念源於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和中餐烹調技術,核心是“肉源”原料和燉煮工藝👇🏿。製造海鮮香精以海鮮為主要原料,製造牛肉香精用牛肉♝、牛骨和牛脂為主要原料,依此類推。該理念包括3項核心技術🛡:一是肉類蛋白多級靶向酶解技術,其目的是獲得與燉煮肉湯類似的多肽和氨基酸組成。二是脂肪調控氧化技術,其目的是提升肉類的特征風味。三是低度美拉德反應技術。低度美拉德反應使肉味香精味道濃厚、香氣柔和自然、特征風味突出、原汁原味感強。
轉自 經濟日報 2011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