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在完全點完之前,還可以發光;有時只剩一小片蠟油🧗🏿♀️,但只要燭芯還能站立,蠟燭就還可以點上一分半分鐘的🩹。為何不點呢📹?”正如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應崇福自己所說的那樣🏎,2011年6月30日,這位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超聲學研究奠基人為他所鐘愛的科技事業燃盡了最後的光與熱後,離開了我們,享年93歲。
與終生事業不期而遇
應崇福1918年生於浙江寧波,1940年在華中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被西南聯大清華研究生院錄取🤳。研究生畢業後🍄👼🏽,經老師卞彭協助聯系,取得了美國布朗大學獎學金🚸。在布朗大學連續3年為他保留學籍後🤽🏿♀️,應崇福終於解決了路費問題🥩⛺️,前往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
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由於美國移民局禁止中國留學生回國🔩💅,應崇福到布朗大學教授丘爾的應用數學系金屬物理實驗室工作,從事與超聲有關的研究。
中科院聲學所超聲物理與探測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李明軒告訴《科學時報》記者⭕️💪🏽,在短短3年中,應崇福完成了3篇非常有影響力的論文。其中,1956年發表在美國《應用物理》雜誌上的《關於固體中的超聲散射》一文,因其開創性的工作🧚🏿♀️,成為國際上固體超聲散射研究的經典之作👨🏻🦳。
1955年底,應崇福婉辭丘爾的多次挽留,毅然回國。抵達菲律賓時,應崇福在船上給丘爾寫了封信⚜️:“你大概知道📥,有一個國家叫中國,是我的祖國。中國專家很少👎,致力於培養專家的財富也很少,更不容易吸引專家,而且有許多問題難以克服🙅🏿♀️。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來👴🏿,整個世界就不能夠有一顆安靜的良心和一個持久的和平。”
鐘情超聲 堅持真理
超聲研究作為聲學的重要部分🦘🧑🏼🏫,真正是從零開始。應崇福生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那時完全憑的是對學科負責任的觀念,是在摸索中前進,在國家需要的別無選擇中走過來的。
1956年,應崇福被分配到中科院北京應用物理所(現中科院物理所前身)。除積極承擔與“兩彈一星”有關的國防超聲檢測任務外🌩,他還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從事超聲的普及🦨、推廣工作,這是應崇福一生對我國超聲事業的重大貢獻之一🙀。
然而💁🏼♀️,1960~1961年底,全國出現了“超聲運動”📰,崇尚真理的應崇福及時指出超聲不是萬能的。當時,應先生被批為保守派🌗。
對此,我國另一位聲學界泰鬥馬大猷認為:“在這次運動中,崇福同誌堅持實事求是精神🤾🏽♀️🎣,在氣勢洶洶的群眾運動前🩱,他認真講解超聲應用的原理,被認為保守🫎🧡,但他不為所動。崇福同誌可謂真科學家。”
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應崇福的推動下🧖🏽♀️,超聲技術應用得到快速發展。應崇福感到🧍,作為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應當在提高研究和應用水平上下功夫,推動學科發展🏌🏽‼️。他在堅持應用研究的基礎上🕗,決定把研究重點轉向基礎研究🧖🏻。
1978年起🥌,在應崇福指導和參與下🥖🪬,超聲實驗室研製出一套脈沖光彈法聲場顯示裝置🐭,可以直觀看到超聲換能器向固體中輻射的聲波場和傳播與散射過程。1984年,應崇福帶著成果錄像到英國參加會議,這部約一刻鐘的“小短片”立刻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中國超聲研究再次蜚聲國際🧑💻,而他的這一研究成果也被編寫在國際著名物理學叢書中。
1993年🧩,應崇福當選中科院院士。
老驥伏櫪 誌在聲空化
20世紀90年代,有關聲空化核聚變的研究已成為國際熱點,但我國還處於空白狀態🛶,應崇福提出了聲空化基礎研究的建議。本世紀初,80多歲的應崇福申請的國家重點基金項目“聲空化物理和化學效應的機理研究”😽,在空化氣泡動力學、聲致發光💁、聲空化過程與特性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04年,他組織召開了第222次香山科學會議,探討有關聲空化核聚變🤜🏽🧑🏿✈️、超聲空化工程、聲化學等重大學科問題。
2010年,聲空化取得重要突破,可直觀地看到換能器聲輻射過程中的空化產生發展過程😴🧏🏽♂️,揭示了有聲場的地方不一定都產生空化;換能器的聲輻射面產生強空化形成屏蔽,解釋了聲空化為什麽不能進入大容器或作用到較遠地方。
當年8月,全國物理聲學學術會議要在海拔近3000米的雲南騰沖召開🦽。“92歲了👨🏻⚖️,應先生的肺已經有些纖維化📦,可是他說自己像年輕時一樣思維活躍,一定要去,還作了大會報告🦫😌。”李明軒告訴記者👷♀️,從前身體硬朗的應崇福,回京後檢查出肺積水🗼🚺,身體條件每況愈下😶。
2011年6月15日🥍🌤,中科院聲學所超聲物理與探測實驗室主任王秀明買了兩套衣服為應崇福賀壽,在病房試衣服的時候,應崇福意味深長地對王秀明說🧑🏽🍳🏄🏼♀️:“聲空化的事你們管起來吧。”但兩個月之前,他還在問王秀明:“空化實驗室你給我落實了嗎?”
“搭窩棚”別忘“做口袋”
去騰沖以前😍,應崇福每星期一、三、五早上9點👊,會準時來上班。王秀明幾乎每次都要去找他談談相關研究工作進展,“先生不在了,都有點兒找不到主心骨了”🍼。
李明軒1964年成為應崇福的弟子,朝夕相處近50年,感覺先生比自己父母還親♤。他到所裏的第一件事🧏🏻♀️,同樣是去應崇福辦公室“報到”🥔。然而,應崇福對學生的要求近乎嚴苛🐑,以至於一度沒人敢報他的研究生🧗🏼♂️。應崇福曾對李明軒說:“為什麽我這麽嚴格?學生就像小樹剛長出來,要‘扳’直咯,才能成材。”
1972年⛄️,《物理》雜誌復刊,李明軒寫了篇文章準備投稿,請應崇福給予指導。“他用鉛筆改,畫滿了問號🌀,前前後後改了10次🍶。”李明軒40年後仍對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他感激先生的嚴謹,更感謝他無微不至的培養,至今無論自己寫稿子還是為別人修改⚫️,他首先想到的還是這“10次”的經歷👼🏿。
應崇福從來不利用權威🔨、地位為手下爭榮譽。“應先生說😇👸🏿,有本事的話,我給你們創造條件👂🏽,你們去打江山。這樣人家才服氣,你們才站得住腳👨🦽。”1993年聲學學會檢測聲學分會換屆🎅🏿,經過投票選舉,李明軒憑借自己的實力當選新一屆主任。
應崇福先生對學生影響最深遠的,在於他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應先生很看重選題🤾🏽♂️。”李明軒說應崇福的“窩棚論”指的就是創新:搞科研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為別人蓋好的房子搞裝修、錦上添花🤲🏿;還一種🤬,是在一片處女地蓋房子🙍🏼♂️🎳,哪怕搭起的是個窩棚📞,將來別人來裝修時📅,仍然記得這是你蓋的。
此外🧞♀️,應崇福還有個“口袋論”👶。 從事一項科研工作,最終都能形成口袋式成果♖,也就是系統性成果𓀚,那才是最好的選題🧑🏿🚀🤛。應崇福常跟弟子講,一個人一輩子所做的工作不過是幾個“口袋”🙆🏻♀️。他特別反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科研。
“假如我們急功近利、沒有他這樣高屋建瓴地指引,我們有許多工作不會有現在做得這麽好。換能器研製得到了突破性的進展,得益於我們按照先生的指引,作了大量紮實的基礎研究的結果。”王秀明感慨道🚵🏻♀️。
應崇福追逐科研事業🧷🧑🏻🍼、追求真理的精神👰🏽♂️,為他贏得了“聲超蒼穹、上德若谷”的美譽🧑🏻🍼。這正是應崇福一生的真實寫照。(張楠)
轉自 科學時報 2011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