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上海計劃”如火如荼展開,市政府新廈、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市體育場等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建築拔地而起,成為江灣市中心區的新地標。來到這裏的人們會發現,它們在建築風格和細部結構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好像都出自同一個人的設計手筆。不錯,這些中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正是我國現代著名建築師董大酉的傑作。
董大酉
董大酉擔任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顧問和委員會下設的建築師辦事處主任建築師期間,主持設計了一系列大型公共設施。圖為市中心區域平面圖
1899年,董大酉出生在美麗的西子湖畔。1922年從北京清華學校(意昂体育平台的前身)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後在明尼蘇達大學建築系和哥倫比亞大學美術考古研究院學習,獲得碩士學位。1927年,他應聘進入美國建築大師亨利•墨菲(henry murphy)的設計事務所工作。然而,積貧積弱的華夏大地令董大酉魂牽夢縈,1928年,他毅然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條件,返回祖國,準備以自己的才幹來回報這片養育他的土地。
歸國後,董大酉選擇了上海作為其實現理想和抱負的舞臺。很快,才華橫溢的董大酉就在國內建築行業嶄露頭角。1929年,他與美國同學菲利普(e.s.j.philips)在上海聯合開辦了建築師事務所,並加入了中國建築師學會,一舉當選會長。次年,董大酉又開設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事務所。
就在董大酉的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一項改變上海城市格局的龐大計劃也浮出了水面。
為了繞開橫亙於市中心的外國租界,謀求上海華界地區的發展、振興,1929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正式決定實施“大上海計劃”,舍南市、閘北,在“北鄰吳淞,南接租界,東近黃浦,交通便利”的江灣地區劃7000畝土地建設一個新的市中心區域。
這是一次破天荒的創舉,在上海城市發展歷史上,還從未有過這樣宏偉的建設規劃;這也是一場挑戰性的華洋競爭,當“大上海計劃”宣布施行的消息傳出,老牌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竟杜撰了一篇名為《夢想的都市》的文章,竭盡挖苦嘲笑之能事。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確保“大上海計劃”的順利實施,就必須由一個領軍人物來主持設計規劃中眾多的建築項目。那麽誰能擔此重任呢?市政府立刻想到了董大酉,這顆中國建築界的新星。
1930年,董大酉從市長張群手中接過聘書,擔任上海市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顧問,同時兼任委員會下設的建築師辦事處的主任建築師。為了給國人爭一口氣,為了實現“將租界取而代之”的預定目標,剛過而立之年的董大酉躊躇滿誌地挑起了建設大上海的重擔。
市政府新廈立面設計圖
市政府新廈立面平面設計圖
上海市政府
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高漲,建築界興起了一股中國古典建築復興思潮,尤其是以董大酉、趙深等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海歸”建築師更是期望突破歐美建築式樣的束縛,從傳統建築中找尋出中國現代建築的出路。因此,董大酉上任伊始就暗自下定決心,要讓江灣市中心區的公共建築凸顯中國建築的固有特色。
市政府新廈是“大上海計劃”中最先開工的重要建築。作為上海最高的行政機構,市政府辦公大樓代表著政府形象,事關重大。為此,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專門就新廈的設計問題開會討論,采納了董大酉等的建議,擬定出三大建築原則,其中之一就是“立體式樣應采用中國式”。為了集聚社會各界的智慧來共同建好新廈,市政當局還特地懸賞獎金3000元,向海內外公開征求建築方案,要求新廈的外觀設計采用“中國固有之建築形式,參以新時代之需要,實用與美觀並重”。
作為市政府新廈的總設計師,董大酉親自主持了征集評選工作,還邀請葉恭綽、前南京國都設計顧問茂菲和上海市政府顧問工程師柏韻士一同參與遴選。最終,由趙深和趙孫熙明合作設計的圖案榮膺一等獎。但在眾專家看來,趙深等的設計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而二、三等獎的作品也不乏可取之處。為了做到盡善盡美,董大酉在一等獎方案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其他獲獎設計圖案的長處,擬訂出6種設計圖樣,再由獲獎的應征者共同審查,最終敲定了市政府新廈的建築方案。
董大酉在市政府新廈的設計中充分展現出中國古典宮殿建築的特征:中部進深較大,屋面采用歇山式;兩翼進深稍小,廡殿式屋頂覆以琉璃綠瓦;新廈內部還飾以濃墨重彩的梁柱鬥拱。而在民族風格的外表之下,新廈的屋體則完全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設施也是現代化,電梯、暖氣、衛生設備等一應俱全。董大酉認為,一方面,中國建築歷來以平矮為主,過高則會失去原有莊重典雅的特色;另一方面,江灣的地價便宜,也沒有必要建築高樓。但大樓又須保持一定高度,以免影響整體的視覺效果。因此,他對市政府新廈的高度和各層利用分布情況進行了精心的設計,通過二層外緣的大平臺使大樓整體抬高,做到了外觀與實用的和諧統一。
上海市圖書館
上海市圖書館立體效果圖
飛機樓設計圖
董大酉不僅設計了市政府新廈,還擔當了整個工程的監造,從1931年6月新廈開工後,他就不斷在市區與江灣工地之間往來奔波。施工期間,恰好遭遇一二八事變,再加上市政府財政拮據,工程一直拖到1933年9月才告完成。
市政府新廈只是“大上海計劃”建築工程的開端,擺在董大酉面前的還有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包括運動場、體育館、遊泳池三大建築)以及市醫院和衛生試驗所的設計工作。可是,當局的建設經費捉襟見肘,再如同市政府新廈那般采用復雜結構的傳統式樣已不現實。為此,董大酉調整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在保持“中國固有形式”不變的同時,對原先繁瑣的裝飾結構,尤其是外部屋面結構進行簡化處理,以達到既美觀又經濟的效果。
1933年10月25日,上海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籌備委員會成立,市政府延請了各界名流與專家共24人擔任委員,董大酉也是委員之一。經過一年多的建設,至1935年下半年,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相繼建成。
圖書館和博物館大樓在外形上極其相近,猶如一對遙相呼應的姐妹樓。盡管它們的外觀比起市政府新廈簡單了許多,但在飛檐大頂、梁枋藻井之間,仍處處滲透著中國傳統建築美的神韻。董大酉設計的上海市體育場更是以比例恰當、典雅大方而受到建築界的推崇。不過,與市政府新廈、圖書館和博物館大樓有所不同,體育場的三個單體建築的外型輪廓、結構配置都是運用西方建築設計的理念,因在中國古代根本不曾出現過類似用途的建築物。然而,董大酉也並未因此放棄對民族特色的追求,在體育場建築的主立面裝飾上都有著明顯的中式建築的構圖與紋飾。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務使其既合現代建築之趨勢,而仍不失為中國原來面目”。
對於在“大上海計劃”中由董大酉主持設計的一系列建築,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國建築史》上評論道:這些建築“能呈現雄偉之氣概”。雖然僅此幾字,但在這“雄偉氣概”的背後凝聚和體現了董大酉的心血。不知道是不是當年的人們刻意所為,至今在博物館正門一側的墻面下方仍然可以依稀看到鐫刻在上面的“建築師董大酉”6個大字。確實,董大酉的名字已和“大上海計劃”,和他所設計的那些美侖美奐、兼具中西特色的建築一起被銘刻在上海城市歷史之中,並不斷為後來者所津津樂道。
轉自 上海近代文獻館網 200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