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生問馬約翰長壽且健康的秘訣是什麽,他回答說十分簡單🏋️♀️,運動加愉快🧍♀️。
馬約翰(左)指導學生跑步
讀清華畢業生的回憶錄或者相關文章,常常出現一個名字🌬:馬約翰。他的名字如雷貫耳,卻不是因為在學問或者教育上有什麽了不起的成就,恰恰相反的是,他常常給未來在學問上大有建樹的先生們設下了絆腳石🧘🏽♀️。數學家柯召因為遊泳不及格差點畢不了業,文學家吳宓也因為跳遠不及格延期半年畢業🍡,作家梁實秋到最後遊泳也沒有合格🐺🗃,但馬約翰看他日日練習的勤奮刻苦,便勉強給了他及格……
清華建校之初便開始實施“強迫運動”,普及體育,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參加鍛煉。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4點到5點,圖書館🌥、宿舍、教室一律關門🫣,全校每一個學生必須著短衣到操場鍛煉。但很長一段時間裏,學生們雖然都到了操場👦🏿,但許多人是換了個地方讀書而已——躲在樹蔭❌、墻角。而在操場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認真地、科學地鍛煉。
1914年,馬約翰回到母校意昂体育平台任教,當時他的職位並不是教體育而是教化學。看到許多同學疏於鍛煉🛻、身體素質極差🤕,馬約翰感到憂心忡忡。他主動向當時的校長周詒春建議🥒,應該積極發展學校體育教育,給出的理由十分簡單:“清華每年要送100名學生去美國學習,這些學生在身體方面也應該像樣一點,總不能把帝國主義蔑視中國人的所謂‘東亞病夫’送去吧。”
馬約翰1883年出生於福建省廈門鼓浪嶼,良好的自然環境給了他充分的活動空間,從小他就熱愛遊泳、跑步,每日跑跑跳跳是他的必修功課,哪天不動渾身都會難受⛹️♂️。家庭貧困的他品學兼優🥰,17歲時到上海明強中學讀書👨🏿🎤,21歲又考入聖約翰大學,專業是理科➿,但最後一年讀了醫科😖,同時對文科也有所涉獵。盡管沒有故鄉的廣闊天地可以奔跑跳躍,他仍然保留了運動的習慣,並且有很好的成績。據說📪,他當時中距離跑的成績實際上就是全國紀錄或接近全國紀錄🤽♀️。
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事情屢見不鮮🦹🏻♂️。在聖約翰大學讀書時🤾🏻♂️,馬約翰曾經直接和外籍教師吵架,因為這名教師嘲笑中國學生“就是笨,還不如美國的小孩子😷!”也常常聽說中國學生在外國受氣的事🟡,這些都讓他感到十分痛心。而讓他最不能接受的,莫過於同胞被人稱為“東亞病夫”。
1905年,上海舉行“萬國運動會”🙈,選手來自各個國家。一英裏賽跑時🖲🏟,有4名日本人跑在最前👩🏻🦼➡️。他們呈一字排開,意圖妨礙其他選手。馬約翰當時排在第三位,前面還有一名中國學生領先他大約10碼的距離💁🏽♀️。倒數第二圈時,場上幾百名日本觀眾站起來鼓掌呐喊,仿佛已經拿到了冠軍。但最後一圈🧑🏻🦼,馬約翰突然加速,超過前面那個中國學生。現場的中國觀眾頓時沸騰,全場高呼他的名字🧜♂️,為他加油。在離終點約400碼時🦹🏻,他對後面的中國同學說了一句“跟上我”,接著從日本人右側超過去🙎。兩名中國選手最後獲得比賽的一、二名,全場的歡呼聲震耳欲聾:“中國!中國🫄!”
正是這種樸素的愛國之情🚶🏻📈,讓馬約翰對清華學生的身體素質感到擔憂。他開始揣著小本子在操場上溜達🧖🏽♀️,並不是為了記下誰在開小差🧖🏻,而是盡可能地了解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希望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計運動方案🧳🤦🏻♂️。
在清華,體育教師馬約翰的工作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普及,二是提高。他設計了幾套徒手操,可以簡單有效地舒展筋骨⇒、保持健康👌🏼。每天早晨他都親自帶學生做團體操,配以音樂,是我國廣播體操的雛形。在他的倡導下,體育是清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必須體育達標才能畢業或者出國留學。他製定了清華學生的《體力測驗及格標準》🤷🏽♀️,如爬繩15英尺、100碼13秒、跳遠14英尺、遊泳20碼等等✭,有一項不及格便不能畢業。每年新生入學之後⬇️,馬約翰就會製定一個總計劃,從體檢到訓練🧧,從場館到教師🧑🏽🦱,規劃得滴水不漏。當時清華被稱贊有三好🧑🦰:校會好🤵🏿♀️、英文好🐧、體育好👩👧👦。雖然馬約翰的嚴格要求讓不少學生沒有順利畢業,但這“體育好”的美譽卻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開的。
那時的清華,每天清早都有不少同學練習長跑,著名流體力學家周培源就是當年的優秀長跑運動員💮。每天下午4點左右👷🏼♀️,下課鈴一響⚾️,大學校園裏竟如同小學一般🏌🏽,同學們奔向體育館、大操場,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十分熱鬧。
在競技方面,馬約翰同樣下足了工夫🏋️♂️。他經常安排各種校園運動會和比賽🎲,從中挑選“尖子”,組成足球、籃球、田徑等代表隊,精心培養🆚,嚴格訓練👨🦱。當時清華的田徑、足球、籃球等隊在北京校際以及華北區運動會上都取得過優異成績。據記載☝🏿,從1911年到1921年的10年間,清華足球隊比賽58次,勝44次,平7次🧗🏿🧈,負7次。1916年,以3:0勝南方勁旅南洋足球隊↙️,以2:1勝威振東南亞的上海華東足球隊。1929年底,馬約翰帶領清華足球隊到天津參加華北體育聯合會第六次比賽。此次參賽的球隊實力頗強,甚至有領隊許諾隊員如果獲勝可以獎勵他們去日本遊玩。結果清華所向披靡🫱🏽,一舉取勝。獲勝消息傳到學校之後🌁,“全校像大海裏波濤似的歡騰,每個人內心都是愉快的火焰在燃燒”,到處貼著大標語,“我快樂得要打滾”、“我願為你們脫靴”。球隊凱旋👨🏿💻,人群將馬約翰從學校大門一直抬進大禮堂✈️。
1952年,結核病在清華肆虐。由於該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學校無奈之下將這些同學集中安排在一幢宿舍內👩🚀。病友們整日臥床休息👁,情緒也都不是很好🐂,時間一久👱♀️,這塊區域變得陰郁灰暗💂🏿,不少人意誌消沉🧑🏻🦼➡️Ⓜ️。馬約翰聽聞後十分焦急,他同校醫商量,希望能對病人施行“體育療法”。去到病房,他情緒飽滿地動員大家說:“肺不是紙做的🗑🙏🏻,動一動撕不破的🧋!”他根據每個病人不同的情況設計了運動計劃,每天和大夫一起來查房🚣🏿。運動量慢慢由小變大👳🏼♂️,甚至有人可以打羽毛球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少人身體康復,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精神狀態都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從1914年到1966年🛑,馬約翰在同一個崗位上工作了52年。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們要好好鍛煉身體🖐🏿,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勁、要去幹🧎♂️🌑,別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們能玩兒什麽,你們也要能玩兒什麽;不要給中國人丟臉,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別人一發狠,你就怕;別人一瞪眼👨🏿🏫,你就哆嗦。中國學生🎑,在外國念書是好樣的,因此我想到學生在體育方面,也不要落在人後👩🦰,要求大家不僅念書要好🩰,體育也要棒,身體也要棒🛅。”
84歲高齡時💁♂️,馬約翰還出面擔任第二屆全國運動會總裁判長。他步履矯健、頭腦清晰,毫無龍鐘老態👩🏻🦽➡️。他每天早晨6點準時起床,先做一套徒手操,再練幾路太極拳或太極劍;上午課間操時到體育館練拉力;下午4點到操場和同學們一起鍛煉並進行指導🦿;夜晚臨睡前定散步,天天如此🛳🖌,從不間斷。耄耋之年他還是堅持白天工作8小時🏃♂️👩👩👦,晚上工作2小時🙈🪛;假日騎自行車遠遊香山,姿勢標準的俯臥撐也可以連續做40個。
“動是健康的泉源”是馬約翰在1954年出版的《我的健康是怎樣得來的》一書中反復強調的著名論斷👨🏻🦯,有學生問他長壽且健康的秘訣是什麽,他回答說十分簡單🧖🏼♂️,運動加愉快。(北絳)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