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言
厲鼎煃這個名字,對於絕大部分人ℹ️,都太過陌生🥵,其人生平材料也少🐿,僅有的著作也大多湮沒不傳✊,但此人絕非可以忽視的人物,其在民國學術史上自有其獨立的地位🧷,至少在契丹文研究領域🕵🏿♂️,有其不容抹殺的貢獻。
厲鼎煃💂🏿♀️,江蘇儀征人,1907年生🙎🏿♀️,字星槎,號筱通,三十年代曾任職於南京國立編譯館,後至吳淞中學任教🤦🏽♂️。劉鳳翥先生發表在《書品》2009年第五期上的《跋孟森和陳寅恪給厲鼎煃的信》一文,以厲鼎煃正式出版的著作《契丹國書略說》為材料,披露了孟森和陳寅恪給厲鼎煃的兩封信,其中陳寅恪寫給厲鼎煃的信最新版《陳寅恪集》失收🤷🏿♂️,屬於佚信。
據劉鳳翥先生介紹,1932年厲鼎煃看到孟森發表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1932年第三卷第三號《遼碑九種跋尾》一文🧘🏼♂️,其中孟森指出這九種跋尾最後兩種是契丹文🩳,自己沒法解讀,於是厲鼎煃撰寫了《熱河契丹國書碑考》一文,考釋這兩種用契丹文寫成的跋尾🖇,隨後寄給了孟森,孟森把厲鼎煃的稿子推薦給《國學季刊》編輯部🍢,在得到編輯部決定刊用的結果後隨後回信🧗🏻♂️,對厲表示嘉許🚅,信全文如下🧗🏼♂️:
厲君著席🏩:
奉教得讀大著👱🏽,為契丹文字開一線曙光,精心探討,極佩,已商敝校社刊主者盡先登載矣。惟社章收稿,只贈單行本百冊,別無報酬▶️,特此聲明,敬祈鑒諒。並請撰安👋🏽。
孟森手上 十一月十八日
也正是因為孟森的鼓勵,厲鼎煃1934年撰寫了《契丹國書略說》一文,並抄錄一份寄給了陳寅恪🙇🏽♀️,和孟森一樣,陳寅恪回信極為客氣,陳寅恪的回信寫在一張明信片上🚶🏻♂️🤦🏿♂️,信全文如下:
筱通先生著席:
大作讀訖,敬佩敬佩📚。寅恪近年於外族語言之學,久已棄置,何況此為新發見之材料👊🏿,自更不能通解。今獲讀新著😲,尤增慚恧景仰之思也。公撝謙特甚🎷。請以後通訊🤏。“師弟”之字樣,萬勿再用,以免令受之者惶恐不安🦹🏿。匆此奉復🧑🏼🎤,敬頌撰祺。諸希諒鑒,不盡欲言。
弟寅恪謹復 五月廿二日
據劉鳳翥先生介紹,厲鼎煃對陳寅恪、孟森來信極為看重🤹🏿🥼,《契丹國書略說》正式出版時,厲鼎煃將陳寅恪和孟森的信影印置於卷首👰🏼♀️,以為增重。但劉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於厲鼎煃的所知,也僅限於《契丹國書略說》前所披露的這兩則材料,對於厲鼎煃則沒有進一步的介紹。
需要補充的是,1940年12月26日🧑🧑🧒,《國學通訊》發表了陳寅恪寫給厲鼎煃的這封信,並且附有按語,據按語推斷,厲極有可能是《國學通訊》的編輯🚣♂️,按語稱:“右函為陳寅恪先生賜書第一通💥,曾以影本附刊拙著之前🙋🏼♀️,微有模糊之嫌,茲特重付排印,此後先生書劄著作👨🌾,尚當陸續刊布也🧽。”《契丹國書略說》出版於1934年,時隔六年厲鼎煃重新將陳寅恪的信刊布,可見《契丹國書略說》中的陳寅恪信當時依舊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曉。
厲鼎煃當時其實是《國學通訊》的編輯,所以才能“近水樓臺”,在《國學通訊》上發表文章🐥。厲不但精通契丹文🏊♀️,而且外文也頗為不錯,曾經翻譯英國人赫森的《華歐交通史》◼️,在《國學通訊》上連載📺👳🏽,1941年2月20日《國學通訊》上還發表了一則有關厲鼎煃的通訊🙍🏼♀️,說的是厲把家中藏書捐出⏺,設立“國學圖書館”🖐🏽,據通訊介紹🦯,其中有阮刻十三經法疏附校勘記,阮刻清經解等珍貴版本🚶♂️,還包括《學衡》🫷🏽、《國學集刊》、《國風》等雜誌。
厲鼎煃所捐出的這些藏書,不僅僅透露出其治學傾向,而且顯示了其曾經的職業,在就職《國學通訊》編輯之前,厲鼎煃曾在南京《國風》雜誌擔任編輯📠,並且親自訪問過章太炎👨👨👧👧,寫有《章太炎先生訪問記》,刊登在1936年4月出版的《國風》第八卷第四期👬🏻。厲鼎煃如此記述他曾經訪問過的章太炎:“既謁見先生暢談亙二時許,緒論精諶,並僅銘記🤛。先生出會客時👑,步履輕健,惟氣喘甚🏊🏿,蓋患慢性氣管支炎。沛然問曰:‘曾見劉申叔否?’拳拳故人之思,溢於言表🫵🏿。繼乃暢所欲言🫅🏿,滔滔不絕,神采愈旺🙇🏿♂️。煌恐久談勞神太過,興辭欲去😾。”
當時厲鼎煃還送了章太炎一冊《讀故宮本王仁煦刊繆補闕切韻書後》抽印本,請章太炎指正,得到了章太炎的誇獎🧜🏼♀️。從章太炎的話中可以看出🧑🏼🦱,厲鼎煃和劉師培也非常熟悉,否則章太炎不會以劉師培相詢。
在此之前◽️,厲鼎煃還曾自己出資辦了一份名為《集成》的雜誌,以研究國學為主🌘,厲鼎煃在前言中說此雜誌的宗旨乃是“知中知外知古知今,救己救人救國救世”,感慨當今之世乃是“官不聊生🚚,民不堪命”👷🏿♀️,因此決意振興國學研究,這份雜誌的作者包括孟森、盧前等一大批文史哲研究領域的頂尖人物🟣,和厲常年當編輯積攢下來的學術人脈有著密切的關聯。
1949年之後,厲鼎煃主要在上海活動𓀕,金毓黻《靜晤室日記》1957年5月27日記錄了其和厲鼎煃來往:“上海厲君鼎煃寄來近作《遼陵石刻集錄補證》一文🔪🤦🏽,屬為介紹《歷史研究》發表🥱,余以其中尚未充分引近年出土之契丹大小字材料,必須補充,復為寄還。請其訂正,並言宜送《考古學報》發表🖥。”這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厲鼎煃1949年之後活動的唯一一則材料🚶♂️。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