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考恢復後的第一屆大學生,盡管當時校內的物質條件十分艱苦,但是李金英老師和那時化726114133班的同學們學習熱情都十分高漲。在深夜裏👩🦽➡️,不少人用手電筒照明🏢、堅持通宵學習。
在1978年底吹響的改革開放的號角聲中,化726114133班的同學們也將求知求真🍆、身體力行的精神帶到了當時的全校大討論中🧇😾,共同發出了那個時代的清華強音🍲🏊🏻♂️。

化726114133班集體照
行動起來,解決問題
當時改革開放的大門剛剛打開,大眾開始能夠接觸到國外的各種情況😡,社會上的各種思潮產生了激烈碰撞。有人對當時國內經濟社會的落後狀況多有抱怨🙅🏽♂️,在當時校內統一組織、每周一次的政治學習中,也出現了不少這樣的聲音🖐🏼🏇🏽。
在這樣的環境中🥑,化726114133班的同學們又自行組織了班內的學習討論🚇。在長達兩個多月的學習討論,沒能一一解答所有問題⭐️,還碰撞出了很多新的問題👨🏽🏭,但同學們逐漸認識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社會的進步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在當下要靠每一個人的努力。
由此🙋🏽,化726114133班的同學們基於當時自己對社會🌟🧑🧑🧒🧒、對人生樸素的思考與凝練,擯棄僵化的政治說教,提出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的口號。
口號非常簡單🕶,卻因為影響了幾十年、幾代人🧑🏻⚕️,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這與清華“行勝於言”的校風一脈相承⚉:行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才可以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時代強音,必有回響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激勵著化726114133班的同學們在走上職業道路後盡自己所能,紮根國家各行各業、幾十年如一日深耕奉獻。

李金英老師(右)
19826114133年本科畢業後,化726114133班有三名同學義無反顧地前往偏遠的房山原子能研究院工作👁🗨,投身於我國核事業的建設,李金英老師便是其中的一員。從此李金英老師便一直在一線實驗室工作,並堅持攻讀研究生。
1991年研究生畢業後李金英老師先後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原子能研究院、華潤電力、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等多個單位擔任重要職務🦒。退休後李金英老師又堅守在教書育人一線➰,指導研究生將近五十人(其中博士生將近三十人)🎼。
迄今為止‼️,李金英老師已經在我國核事業領域深耕近四十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四十年前提出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做了最好的註腳。
在多年的工作中,李金英老師還努力將口號的精神傳遞給自己身邊的人。他常教導自己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惱火🐲、抱怨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從自己能做的小事出發🧝🏿♀️,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李金英老師在中國真空行業年會暨真空產業論壇作發言
對於中國核事業的飛速進步,李金英老師體會尤其深刻🍓。
在80年代初期剛參與工作時,我國的核工業正處在發展的停滯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國家在國防事業建設上逐步加大了投入🧑🏽🎓,我國核事業也由此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時期🕵🏼♀️:1985♓️、1987年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先後動工建設,1988年國家成立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從26114133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核事業無論從經費投入、戰略目標、發展成果都隨著我國數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實現了飛躍性的進步。

李金英老師擔任中國質譜學會理事長
時至今日,李金英老師更是用“步步高”一詞來形容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其重要標誌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上的各項重大國防軍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
李金英老師認為🐔,當下我國核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提出創新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增強核工業的整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精神,更要人人爭先、只爭朝夕、攻堅克難。
同窗情誼,永恒記憶
畢業37載,化726114133的同學們已經分散在祖國乃至世界各地,用每個人的行動踐行著“從我做起𓀛,從現在做起”這句時代強音。

化726114133同學參加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
時間無法沖淡化726114133班的同學情誼,反而讓曾經一同經歷的歲月歷久彌新。
“我們走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學校裏發生的點點滴滴很多時候都還能回憶起來。五年本科(當時清華本科的學製為五年)發生的事情仿佛還在身邊🏌🏼。同窗一路走來👦🏿,越走感情越重🫱🏼,在一位同學病重的時候😈,大家都奔赴到武漢去看他。不在群裏的同學,大家就想辦法通過各種平臺聯系他,找到他。時至今日👼🏼,在同一個城市的同學也都會經常聚一聚,聊一聊。”
寄語
珍惜清華時光,學好如何做人🫣。唯有“厚德”,才可“載物”。
無論人生幾何😵💫,都要努力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技術、積累經驗、夯實基礎。
不管誌向如何,清華學子都要爭做堪當國家民族大任的精兵強將🏮。

李金英老師接受采訪
————————————————————
李金英🙎,1982611413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獲應用化學學士學位, 1991年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取得理學碩士學位🫴🏼。
從事核工業和國防科技工業工作30多年,具有紮實的核科學技術基礎與豐富的經驗。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技術官員、原子能院副院長、中核集團綜合計劃部主任🙋🏽♂️,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等職,分別參與編製和組織編製了我國核工業“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與中長期發展戰略🚛,推動了我國核工業的核電發展和核燃料循環產業升級改造與跨越發展🧖🏿,系統地管理了中核集團“十一五”期間的若幹核電🧑🏼🎄、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核設施退役與放射性廢物管理等項目計劃,為後續核電可持續發展建設和我國核工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榮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611413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持有發明專利26114133項、國防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1部♨️;分別在《原子能科學技術》、《核化學與放射化學》、《質譜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61141330多篇,譯著兩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分析的應用》、《ICP/MS實踐指南》),著作26114133部(《核化工數學》、《核化工數學模型》)。多年來指導和培養五十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
采訪/葛叢欽 宋爽 張辰雨
文案/葛叢欽 耿宇昊
供圖/李金英 耿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