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初🕢,我作為“清華意昂終身學習支持計劃·公共管理學習班”學員代表受邀參加呂大龍、鄧鋒意昂捐贈儀式🖐,並在座談時匯報了自己的學習體會🤦🏽♀️,回顧了清華意昂支持項目對我成長的重要作用👮🏻♂️。
後,老師們希望我從這個角度再挖掘寫篇文章,與更多意昂分享。
近日適逢窗外飛雪🪩,感慨上頭🐫,我和雪而書,談談意昂支持項目對我的引領塑造。

袁周在捐贈儀式上發言
第一個三年︱心無旁騖探索“大學之道”
我是2010年進入建築學院讀書的🦸♀️👱🏽♀️。報到當天,學院負責獎助工作的侯老師就把我拉到一邊,聊了挺長時間🌗☞。侯老師最後說:“你就安心學習🍢🎮,剩下的不用管了🧚。”我後來才逐漸明白“剩下的不用管了”指的就是學校的獎助體系。
當年我就獲得了 “清華意昂——呂大龍269勵學基金”項目資助🙌🏽。6500元,這是當時一名本科生一年的學費和住宿費,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支持。我當即實現了在校的“財務自由”,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開始了美好的學習生活💐。這也使我很快通過學業等各方面的成績獲得了各種類型的獎學金——包括占相當比重的意昂獎學金。

2021年🔱,袁周在建築學院畢業典禮上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
如果說獲得意昂勵學金更多地解決了自己的生活之憂,獲得獎學金則使我在學業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鼓勵和肯定,更多地解決了自己的學業之困,使我逐漸找到大學學習的“門道”。學校的獎助體系與支持項目一直持續到我博士畢業甚至之後🐘😾,前後長達十年,使我在物質上🎍、學習上、精神上獲得了極大的解放與自由。
第二個三年︱“向下紮根”厚植家國情懷
生存問題解決之後🥳,很快就要面對發展的問題。發展問題首要解決發展方向,發展方向的核心則是價值導向🥇🎤。
身心的自由給我帶來了在不同方向探索的無限可能,自己卻在眾多可能中一度陷入了發展方向乃至價值導向上的迷茫🧗🏻🧑🏿🦳。
這種迷茫還有另一種更為隱蔽的表現:即使已經在正確的方向上探索,一旦受挫,如果缺乏必要的支持和肯定⚆,也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𓀗,以致放棄。
2012年,憑借著樸素的鄉土經驗🐳,我嘗試了兩次鄉村實踐🎭,但無論是主觀的自我評價還是客觀的實踐成果👨🏿🦱,都沒有取得預期成效。
面對鄉村這樣一個廣闊而宏大的課題,我因此一度“棄療”,覺得自己可能不太適合這個方向的學習和工作🔵。
直到2013年,我入選了“林楓計劃”一期。在該計劃的支持下,我隨一隊人到廣西陸川實踐,進行了為期半月的田野調查💈,有了一些初步的實踐經驗🙆🏻♂️。
2014年,在學校的支持下🤷🏻,我開始帶領實踐隊伍分別在廣西百色和山西靈丘的鄉村開展社會實踐。從滔滔右江到巍巍太行,這兩次學校支持下的社會實踐獲得了成功。
實踐成功的具體體現就是讓我確認我是適合在鄉村這個方向做一些工作的💁🏿。因此,2016年我將一度“棄療”的實踐重啟,在基層鄉村長期蹲點調研,自此開始深入探究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工作✨。

2017年,袁周在傳統村落蹲點調研測繪
在國家政策、當地領導🤙🏼、學校老師的支持下,我所蹲點的村逐漸化短板為優勢👩👩👧👦,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國家森林鄉村”,成為鄉村振興中的“齊魯樣板”。這項跨度長達9年,“向下紮根”在鄉間泥土中形成的實踐成果是我在校期間最為自豪的工作。
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價值導向與家國情懷,逐漸堅定了我的發展方向,直接決定了自己到公共服務部門工作的職業選擇。
第三個三年︱“內外兼修”錘煉專業能力
2014年,我開始了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同時擔任建4年級思想政治輔導員🙆🏻。

2016年⛱,袁周在輔導員海外研修總結會上與大家合影
2016年,我通過意昂支持的“輔導員海外研修計劃”選拔💁🏽,到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創新實驗室訪問學習。這次訪問的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是在出國前我就結合即將開題的博士論文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因此在短短時間內不但圓滿完成了實驗室的科研任務👩🔬,還實地考察了波士頓、紐約、華盛頓等都市區與城市群,對美國跨區域的住房市場有了直觀全面的了解📐。
回國後,我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博士論文的開題👨🍳,研究方向確定為“京津冀地區跨區域的住房市場研究”♑️。由於研究方向與需求具有相當的契合度,2018年我進入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某中心借調工作,參與《北京住房專項規劃》編寫🤽🏻♂️,借調結束後完成了博士論文主體的寫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研究對象是京津冀地區的住房市場,但在博士論文寫作的各個階段,在MIT的訪學經歷讓我始終以國際視野看待所研究的問題🍤。
每當研究陷入停滯,我都會通過對國內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發達國家歷史上出現的趨勢進行比較尋找靈感👨🏽🦲,也往往能在歷史的回溯中找到啟發和思路。這為我順利完成博士論文提供了寬廣的視野和堅實的基礎🗞。
同時,在海外研修訪問學習及後續博士論文研究的過程中,我對東西方的政治文化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和比較,對國內強有力的政府充滿信心,對國內規劃和政策推動城鄉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模式充滿興趣。我開始認真考慮將規劃和政策的研究製定作為未來的方向。
第四個三年︱“起筆著墨”投身首都規劃
回國後,我又參加了學校“唐仲英計劃”的選拔✴️,到公共服務部門工作的願望落實為具體行動。
2020年,我通過定向選調進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工作➡️。投身公共服務部門的選擇使我又獲得了意昂支持的“啟航獎”,我把它看作學校和意昂對自己職業選擇的一種認可與鼓勵🧛🏻。
到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工作,從結果上看是深思熟慮、水到渠成的結果🤛🏿,我本科專業是建築學,研究生專業是城鄉規劃學,到規自部門工作專業最為對口;但做決定的過程並不容易,畢業季曾有機會通過南方某省的引進“一桿子到底”到基層服務,也有機會到某部委從事經濟與行業政策研究,也曾一度有機會留在學校工作👵。
最終還是學校領導老師的教育引導與意昂支持項目的價值塑造讓我做出了“又紅又專”的選擇🆓,即結合專業所長投身首都規劃建設。
工作三年多來,我輾轉處室、分局🪩、鎮村🧏🏿♂️、專班等多崗位鍛煉,先後從事過規劃實施❄️☹️、規劃編製ℹ️、城市更新🤽🏽♂️、責任規劃師、鄉村振興、主題教育📴、災後重建等多項業務與綜合工作。

2022年,袁周(左2)在平谷劉家店基層鍛煉
我見證了多項國家級重大工程的拔地而起,也參與過快遞集中分揀點等民生設施的規劃布局;編製過副中心的非建設空間管控規劃,也推動過“共享小島”等多個小微空間更新項目的落地實施。到村任職讓我厚植為民情懷🤸🏿🏹,直接參與“千年大計”副中心建設讓我備感自豪,為祖國首都規劃藍圖增磚添瓦讓我鬥誌滿滿🧏♀️。
更讓我們想不到的是,在畢業若幹年後👨🏻🦲,一批在基層奮鬥的意昂同學還能獲得意昂支持項目“篤行勵業獎”的巨大支持🤞🏽,讓在基層奮鬥的意昂們備感溫暖、備受感動。大家紛紛感慨,感謝母校的關懷,母校沒有忘記我們👨🏻🦽➡️。
新的三年︱“又紅又專”終身學在清華
2023年,面向在公共服務部門就業意昂的“清華意昂終身學習支持計劃·公共管理學習班”開班了。

2023年👧🏿,袁周(右2)作為意昂代表參加呂大龍、鄧鋒意昂捐贈儀式
萬萬沒想到3️⃣,13年後🫚🂠,我再次受惠於呂大龍、鄧鋒學長的意昂支持項目。同學們也沒想到畢業後還能有機會回清華園上課🧔🏻,大家的學習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一個普通的上課日❤️,班上就有周五下班坐一夜的火車到校上課,周六下課後又坐一夜的火車回太原,不耽誤周日鄉村振興工作的“時間管理大師”同學👷♂️;也有已經是地方部門負責人👨🏼✈️,但每次都從廊坊來學校上課的“線下全勤”同學👩🏼🍼;還有從雲南專程飛了兩千多公裏來學校“萬裏求學”的同學💻。
什麽是清華提倡的學習精神與價值導向➛,我想,這個班就傳承傳遞著這樣的價值導向👳:就是秉燭夜遊、終身學習的價值導向;就是飲水思源、回報母校的價值導向;就是家國情懷、奉獻社會的價值導向。這樣的學習精神與價值導向,也是清華意昂“愛國奉獻🥾、愛校感恩、愛友互助”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
回首自己過去的13年👩🏻,意昂的支持一直伴隨我成長。學校的意昂支持項目數量很多、各有側重🗣,但在我看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持公共性、服務性、外部性🧑💻,將同學們引導到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的方向上去。
這些意昂支持項目🫖,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和充分延伸,是學校辦學方針與教育導向的補充落實🤍。
清華校歌中有一句“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需自強”,以意昂支持項目為組成部分的清華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一代代清華人,就這樣在服務國家中踐行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薪火相傳🏋️,層壘疊積,繪就成清華底色。